天天看點

伊基·波普拍“朋克簡史”:朋克的反面

"就像賽馬一樣,朋克跑步者本來會處于領先地位,但他們被海洛因殺死并摔倒了。最後,其他人都超過了我們,我們從未到達終點線。"

美國朋克主要有趣,為所欲為,而英國朋克更具政治性。美國朋克對高加索音樂有着強烈的品味,而英國朋克則更喜歡雷鬼音樂。"

朋克是加載邪惡動物力量的工具。"

"朋克變得非常男性化,非常暴力,我在舞台上的反應就像野獸一樣快,然後甚至在沒有唱錯歌詞的情況下打掉了我身邊的'觀衆'。

"朋克是一份禮物。一旦你想賣掉它,它就會自動消失。"

"綠日說他不會巡演,他不會看泰坦尼克号。他們登上旅遊巴士的那天,我給他們發了一張泰坦尼克号的海報。兩者都活着,而且很好。"

......

伊基·波普拍“朋克簡史”:朋克的反面

艾克·波普

由 Iggy Pop 和時裝設計師 John Varvatos 制作的四集紀錄片 Punk 由 Wayne Kramer , MC5 , Johnny Rotten , Pistols , Mark Ramone , Reimons 主演。亨利·羅林斯,"黑旗"),比利·喬·阿姆斯特朗("綠日")...

在這200分鐘的朋克聽寫簡史中,"老人"坐在各種真皮沙發上,回到過去,在空蕩蕩的工業風空間中拉出過去。但大家都看得出來,這樣的過去記憶與朋克截然相反。

朋克是一種暴力的、兇猛的、短暫的、本能的爆發,而這些面孔是皺紋的,或者祝福的,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老朋克随着時間的推移已經被提煉成智慧和冷靜的化身。他們在采訪中無數次重複了這個場景,更清楚地看到朋克随着時間的推移而興衰,就像觀看天體運動和季節變化一樣自然。

回想起那一年的紀錄片,往往有這樣一種奇特而巨大的反差。資料圖像中的年輕人與作為叙述者的中年人和老年人相去甚遠,隻有隐約可見的相似之處和模糊的名字才能揭示他們的關系。

這部紀錄片還采用了古怪的設計:受訪者使用黑膠唱片與其他朋克樂隊演奏。鏡頭捕捉到他們随着音樂搖頭,輕拍節日,臉上帶着溫暖而陶醉的表情。當音樂戛然而止時,他們回到了真實的空間,延續了叙事的節奏。

"朋克"不适合資深愛好者,當然也不适合年輕人。資深愛好者早就熟悉這種廣泛的修飾。老朋克,如果被年輕人看到,肯定會冷笑,更不用說坐下來看他們的"紀錄片"了。那麼它向誰展示了呢?電影觀衆一定不再年輕,但至少他們聽說過"MC5","性手槍","黑旗","涅槃","綠日",知道"朋克"和"搖滾"之間的差別,渴望"朋克精神",并且有過内在力量碰撞和想要噴薄的經曆。

現在,正如電影令人印象深刻的《壞腦袋》(Bad Brains)的達裡爾·詹妮弗(Darryl Jenifer)所說,潮流早已過去,"不是因為你以後不喜歡朋克,而是因為這是一個自然的結局。現在是時候适應電影懷舊了。影片結尾,老朋克們說了一些鼓舞人心的話,關于朋克的精神,朋克并沒有死,朋克在今天顯得尤為重要,其實是沒有必要的。

因為它用事實追溯了朋克的簡史,讓觀衆相信它就像任何文化現象一樣,有時會成長和下降。今天不會有任何年輕人像攜帶随時可能爆炸的炸彈一樣荷爾蒙,并且不在"音樂場景"上玩弄生活。一切都很友善的時代并沒有滋生朋克。至少不會有一代朋克,因為場景已經不複存在,而影片以朋克發源地、1970年代紐約、垃圾山高達10米、街道充滿危險氣氛的開場。如此惡劣的條件和一家名為CBGB的酒吧,加上由"白色垃圾"經營的漫畫雜志,已成為朋克的溫床。

伊基·波普拍“朋克簡史”:朋克的反面

朋克聖地 CBGB

原始朋克不需要技術和舞台表演(并且鄙視它們),而是擁抱"純搖滾"。Mc5的韋恩·克萊默(Wayne Kramer)在黑社會的邊緣遊蕩,住在比紐約更危險的底特律,因一個異想天開的販毒團夥被判處四年徒刑。

第一集講述了朋克在美國的興起,以及幾乎消滅了整個軍隊的海洛因流行。CBGB成為了一個朋克中心,但它最多每晚都有幾百個熱情的"觀衆"的影響。最後,"雷蒙斯"飛往英國試試運氣。果然,朋克在英國很受歡迎(就像許多其他在美國無法模仿的音樂一樣)。

關于英國朋克的第二集追溯了它是如何從美國兒童身上發洩多餘的能量,并變成在另一個國家被認真對待的東西的噱頭。

随着朋克在英國的傳播,時尚也發生了變化。突然之間,每個人都想穿得不一樣。朋克沒有标志性的服裝,隻有空洞的,穿着花哨的年輕人。他們一起将朋克推向了極緻。在媒體的幫助下,朋克已經與各種"吐痰"相關的運動聯系在一起。上任前,毒品給很多朋克帶來了慘痛的教訓,啤酒更有益。你喝得越多,噴得越多,觀衆就越喜歡我們。

性手槍将朋克帶回了美國。這一次不是幾百個觀衆,年輕的美國人了解朋克,根據自己的了解塑造它的形象,給朋克現場帶來更激烈的肢體沖突。

當肥胖、乖巧、陰郁的約翰尼·羅滕(Johnny Rotten)對着鏡頭回憶起希德·惡毒(Sid Vicious)的早逝,用緩慢的話語說"我想念我的朋友"時,錄影機将自我毀滅但光芒四射的希德送回觀衆。死去的明星遠比年長的明星更具吸引力,Sid在舞台上的形象是朋克的縮影,永遠不會像隕石一樣回頭看。

伊基·波普拍“朋克簡史”:朋克的反面

約翰尼·羅滕

伊基·波普拍“朋克簡史”:朋克的反面

希德·威瑟斯的老照片

第三集,硬核朋克。希德死後,性手槍解散了,"好像周圍的空氣被吸走了。約翰尼·羅滕(Johnny Rotten)講述了每次演出後回到背景的情況,"就像他已經死了七次,充滿了自我懷疑",注定要退出長久。與此同時,朋克音樂家們也開發出了處理現場暴力的方法。《黑旗》的主唱在鏡頭前看起來是中産階級,眉頭揮舞着描述着在附近練習拳擊的同時練習唱歌的男人的特技。他就像一個暴徒,在舞台上赤裸着上身,一邊唱歌一邊劇烈搖擺,成為朋克動物本性的完美注腳。

本集中另一個有魅力的角色是壞腦袋的達裡爾·詹妮弗。他像李小龍在舞台上翻轉,不懂音樂隻能靠鋼琴琴身的點、線條、臉的組合聲音。《壞腦》誕生于絕對男性主導的朋克世界,雷鬼、朋克加上黑人天賦讓舞台上的白人朋克音樂人大吃一驚,在演出後像放屁一樣堅持"壞腦袋"。達裡爾在電影中的一個老朋克中特别新鮮,他對朋克的興趣是風和風一樣。

熱情消退後,他沒有刻意留住,隊友們讓"壞腦袋"成為短命的傳奇。

第四集,朋克進入流行朋克時代。電台稱王健林的前網際網路時代,這座城市的音樂自封流派。寂寞的西雅圖,去過那裡的人會明白為什麼音樂如此藍色。"人們隻能在室内演奏音樂",英俊的庫爾特·柯本(Kurt Cobain)出生在那裡。與他關系密切的女性朋克凱瑟琳·漢娜(Kathleen Hannah)是鏡頭前的資深女演員,作為女性朋克樂隊Bikini Kills的成員,她一生都在與"女性愚蠢,軟弱和壞"的刻闆印象作鬥争。

伊基·波普拍“朋克簡史”:朋克的反面

庫爾特·科伯恩

"Green Day"主唱比利·喬·阿姆斯特朗(Billy Joe Armstrong)被同僚們描述為"略微扭曲的披頭士",他"迷失但被愛着"。他們是朋克曆史上最偉大的明星,真正将地下文化帶到了大型體育場館。但唯一對《綠日》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是旅遊巴士、泰坦尼克号海報和阿姆斯特朗的電視采訪,看起來就像一個嶄露頭角的害羞明星。

這種處理可能是為了契合本集的主題:一旦酷炫的東西變得流行起來,魔法就消失了。《綠日》在朋克界大受歡迎,隻是有點可笑的叛徒。

有一種說法是,最酷的朋克其實是女性,比如帕蒂·史密斯。在朋克中,這是一個揭示真相的女人。凱瑟琳·漢娜(Kathleen Hanna)指着鏡頭說:"如果朋克變成一部紀錄片,變成一堆老瓜在那裡放屁,它就會死去。朋克不是曆史,而是孩子們正在做的事情。将過去的降水改造成未來,是回到這一切的價值所在。不要把它神聖化。一旦這樣,朋克就躺在棺材裡。"

伊基·波普拍“朋克簡史”:朋克的反面

帕蒂·史密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