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蕾絲女士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轉載,抄襲洗稿件删除是無恥的行為!
2012年,我讀了一本名為《堅不可摧》的傳記,由路易斯·贊佩裡尼(Louis Zamperini)主演,路易斯·贊佩裡尼(Louis Zamperini)是美國著名的長跑運動員,曾參加過柏林奧運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空軍的一名射彈,後來成為日本戰俘營的戰俘,戰後多次成為奧運會的火炬手。
2010年出版後,《堅不可摧》連續108周被《紐約時報》列為暢銷書,出版6個月後,售出100萬冊,該書赢得了許多高層媒體的推薦。
《堅不可摧》一書中的描述是美妙的...故事情節正在移動...一首從死裡複活的鬥争詩。--《華爾街日報》
一個關于勝利和救贖的傳說,一個關于無所畏懼的艱辛和超人毅力克服逆境的傳說,書中的描述是微妙的。O雜志(奧普拉·溫弗瑞主編)
從糟糕的青少年到奧運長跑運動員
1917 年 1 月 26 日,Louis Zamperini 出生于紐約州奧裡安,父母是意大利移民,全家搬到了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隻有 1,800 多人的小鎮托倫斯。
路易性格頑皮,他要麼是偷雞狗,要麼是打架麻煩,給父母帶來麻煩,與路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隻比弟弟大20個月的彼得是一個好性格和愛的年輕人。
1931年,路易斯升入九年級,即将畢業的彼得收到了10份大學隊的邀請,但田徑比賽是皮特的真正實力,皮特希望弟弟成為一名運動員。
1932年,路易斯參加了一場校内田徑比賽,他是最後一個到達終點線的人,在那裡他被無情地嘲笑,但彼得發現了他哥哥的運動天賦。從那以後,皮特每天早上都會把路易斯從床上抱起來,然後用棍子騎車,催促他練習跑步。
路易·贊佩裡尼 年輕時
路易斯讨厭無聊和疲憊的訓練,但賽期間觀衆的歡呼聲讓他陶醉了,在這兩種沖突的交織中,他堅持不懈,很快取得了一些成績,這讓他愛上了跑步,"失控了"。
《堅不可摧》是《二戰中關于生存、奮鬥、救贖的故事》,二戰徹底改變了路易的人生軌迹,無論是在戰前、戰中還是戰後,路易都為生存和更好的生存做了一切,而奮鬥和救贖是他一生的兩大精神支柱。
雖然是非自願開始的,但跑步無疑是路易與命運的第一次鬥争,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在儲蓄方面做得很好。
在短短的四年裡,路易斯一次又一次地創造紀錄并自己打破紀錄,成為美國體育史上最快的一英裡高中賽車手,并且已經從臭名昭着的壞男孩變成了心愛的"托倫斯旋風"。
跑步不僅改變了人們對路易斯的看法,更重要的是拓寬了路易斯的視野,他有一個更大的人生目标:1936年柏林奧運會。
路易斯曾參與過一英裡的比賽,但奧運會隻有1500米,比一英裡短了近109米,隻有大約七個月的時間為奧運會做準備,在皮特的指導下,路易斯全身心地投入訓練,然後在别人的建議下轉投5000米比賽。
經過四次國内選拔賽,19歲的路易斯成為代表美國參加奧運會最年輕的長跑運動員,在汗流浃背之後,夢想之花終于綻放。
1936年8月7日,路易斯站在奧運會5000米決賽中,但畢竟他缺乏經驗,對手太強,路易斯獲得第八名,但他隻花了56秒就完成了最後一圈。
當時,對于5000米比賽,如果說最後一圈不到70秒就成為頭條新聞,那麼路易斯驚人的速度甚至讓正在觀看比賽的希特勒感到意外,他在比賽結束後見到了路易斯,對他說:"啊,你是那個跑到最後一圈的男孩。"
回到托蘭斯,路易得到了英雄般的款待,人們為他加油,并趕緊與他合影。每個人都相信它在四年後的東京奧運會上赢得了1500米,但路易斯當時沒想到他會在幾十年後再次遇到奧運會。
電影中的路易
從大學生到射彈
柏林奧運會後,路易斯跟随他的兄弟皮特的腳進入我們,使用南加州大學,他每天早上和下午都在那裡上課。随着路易斯享受他的學生時代并為下一屆奧運會做準備,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彼得和路易被征召入伍。1942年8月從米德蘭軍事學院畢業後,路易斯成為一名二等中尉,在空軍B-24轟炸機上擔任轟炸機。路易多次與戰友并肩作戰,傷員難,但幸運的是路易每次都活了下來。
路易斯·贊佩裡尼的生活充滿了戲劇性,好萊塢不會放棄這麼好的劇本,環球影業很快買下了這本書的版權,該書于2014年12月25日上映,安吉麗娜·朱莉擔任導演,傑克·奧康奈爾擔任主演。
從上映日期可以看出,環球影業對這部電影寄予厚望,雖然演員不是很有名,但制作團隊卻很豪華,劇本由奧斯卡獲獎導演科恩兄弟、金獎攝影師羅傑·迪金斯為這部電影而作。
熟悉羅傑·迪金斯的粉絲應該知道他的攝影标準,《肖申克的救贖》、《銀翼殺手2046》等電影都是從羅傑手中而來的,《堅不可摧》在激烈的空戰中,而在空戰中不時穿插着路易斯年輕時的回憶,影片開場部分的精彩将牢牢抓住觀衆的目光。
B-24轟炸機
然而,路易斯并非每次都那麼幸運,1943年5月,在一次搜尋任務中,路易斯的"綠蜂人"遭遇了發動機故障,不得不在一片海中緊急降落(墜毀)。船上有11人,但隻有路易斯與飛行員菲爾和尾炮手邁克一起幸存下來,但随後他們面臨着更嚴峻的生存挑戰。
藍蜂人在墜機前沒有聯系美軍,這意味着沒有人知道墜機事件,更不用說路易斯和其他三個人還活着,他們必須盡一切努力自救而不獲救,而兩艘潛艇,幾塊巧克力和少量淡水是為數不多的補給品。
羅傑·迪金斯(Roger Dickins)曾獲得15項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提名和兩項大獎提名,他的攝影技巧一直很受歡迎。羅傑是如此敬業,以至于他認為在綠幕前拍攝的鏡頭缺乏真實感,是以他堅持所有鏡頭都是現場拍攝的,而不是在後期階段拍攝的。
《堅不可摧》是羅傑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電影之一,在他的鏡頭下,路易斯三人組在風暴中的曝光和他們與鲨魚的鬥争都充滿了詩意之美。
不過,就整體劇情而言,影片的内容,相比書本還不足,路易和他的同伴們漂泊了47天(在片中标注為45天)的海漂流,而是膚淺地停留在美麗的畫面中,而不是角色的内心世界去深挖。
面對一個處于不确定狀态的未來,邁克是第一個崩潰的人。巧克力是士兵的軍用食品,每個人每天隻吃兩美分來維持基本的生存需求,但墜機後的第二天早上,路易斯發現邁克已經吃掉了所有的巧克力,他明白邁克這樣做是出于恐懼,是以他沒有過多地責怪他,但意志薄弱的邁克成為三個人中唯一一個在海上死亡的人。
正如路易的童年時代,他的兄弟皮特曾經對他說:"如果暫時的痛苦可以換取一生的榮耀,那麼這是值得的。"
正是這句話伴随着路易多年的艱苦訓練,正是這句話支撐着路易度過了47天的海上漂流,既是為了照顧頭部受傷的菲爾,也是為了安撫精神崩潰的邁克,也是為了用他的勇氣和智慧去抓魚和小鲨魚來養活自己。
我認為路易斯與命運鬥争中最能說明問題的細節是,他用抄寫員給他的母親路易絲畫了每一道菜,這慢慢地演變成一種儀式,每天發生三次,以至于後來的菲爾和邁克對路易絲的廚藝了如指掌,如果路易絲錯過了什麼或描述錯誤,他們會立即糾正它。
吃東西是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之一,路易不僅以這種方式達到了畫蛋糕來填補饑餓感的目的,這也表達了他從未失去生存希望的背後,更重要的是,他以這種方式激發了同伴的生存欲望。可惜的是,由于影片篇幅有限,這部分内容在影片中隻是一部作品,并沒有做太多的展示,書中的文字比影片的畫面更能感受到路易的内心和意志的力量。
與大自然的博弈是路易人生中的第二次掙紮和第二次救贖,在精神上,路易赢了,因為他和菲爾活了下來,但實際上他和菲爾完全輸了,因為是一群日本士兵發現并拯救了他們,路易和菲爾剛剛從老虎窩裡出來,進入了狼窩。
羅傑·迪金斯
從美國中尉到日本戰俘
在被捕後,路易和菲爾首先被關押在誇賈林環礁,然後被轉移到大船鎮的秘密審訊設施,後來被轉移到不同的戰俘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們才再次取得聯系。
路易被關押在達森戰俘營,由一位名叫渡邊弘的下士率領。渡邊是一個精神、喜怒無常的家夥,經常無緣無故地毆打戰俘,但随後又哭着道歉,但這種供認隻持續了很短的時間,很快他就開始了對戰俘的新一輪毆打。
根據《日内瓦公約》,軍官在pOW集中營中免于奴隸般的勞動,但渡邊已經将他們的口糧減少了一半。路易和其他人去了渡邊,遭到毆打,後來渡邊要求警察打掃廁所,清理糞便以換取食物。
路易斯是參加過奧運會的著名長跑運動員,他受到了渡邊的"特别關注",渡邊被打敗的次數遠遠超過其他人。如果路易在被毆打時稍有反抗,即使他本能地把手纏在臉上,也會挑釁渡邊,是以每當他被毆打時,路易也隻能站着,無所事事。
1944年11月,路易在東京電台的"郵差之聲"節目中發表演講,打算向他的家人彙報,但由于廣播是在日本軍方的監視下進行的,路易隻能違背他的意願說他身體健康,沒有受傷。
後來,路易被要求再次在東京電台上發言,但這次他自己的手稿被替換了,日本人給了路易一些關于美國的不友好言論,這意味着如果路易斯效仿,他已經背叛了他的國家。
至此,路易得知,早在誇賈林環礁,他和菲爾就已經被判處死刑,但一位日本軍官認為,路易的知名運動員身份具有價值的用途,将來可以用于宣傳,也考慮一下,如果菲爾被處決,恐怕路易斯将來不會合作, 于是兩人暫時逃脫了。
此時,路易面前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選擇背叛自己的國家,可以在異國他鄉過上相對舒适的生活,另一種是回到戰俘營繼續忍受不人道的折磨,路易選擇了後者。
在被囚禁的700多天裡,路易遭受了身心雙重的折磨,但他并沒有選擇向命運低頭,而是以堅強的意志赢得與命運的第三次鬥争,也完成了人生的第三次救贖。
《堅不可摧》一書由五章組成,其中三章描述了路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經曆,其中《戰俘營:不屈不撓的歲月》是該書的重點,它不僅恢複了二戰期間包括路易斯在内的近千名戰俘的非人道折磨,還記錄了他們不屈不撓的鬥争。
在裝卸和運輸貨物時,戰俘利用各種機會偷取糖,罐頭食品和其他食物,然後互相交換,有時慷慨地對待生病的人。在食物不足、衣着不人道和長期被迫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情況下,90%的戰俘患有痢疾,偷來的食物挽救了許多生命,恢複了戰俘的尊嚴。
從他被拘留在大船鎮的那一刻起,路易斯和其他人就開始計劃幾次逃跑,但由于條件不夠成熟,該計劃從未實施。可惜的是,影片中的一些精彩内容被匆匆帶進來,有的根本沒有提及,給人的印象是看電影不如讀書那麼讓人上瘾。
不難看出,像《辛德勒的名單》和《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奧斯卡獲獎影片已經獲得了多項提名和獎項,而這部電影《堅不可摧》顯然是由制片廠為了赢得金牌而希望《奧林匹克命題》,但事與願違。
從這部電影中,可以看到很多經典電影的影子,路易十幾歲時練習奔跑的情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阿甘正軒》,他和他的同伴們在海面漂流和感覺很像《少年奇幻漂流》,但這兩部分内容有限,雖然感覺和其他電影看起來很熟悉, 但感覺不是太糟糕。
影片最有争議的内容是關于戰俘營的,整體上比較平淡,隻是重複着苦難,并沒有真正展現出"堅不可摧"的内在含義。
更糟糕的是,渡邊和路易斯本應是一種純粹的壓迫和叛逆的關系,但事實證明,這部電影是一種虔誠的"同性友誼"。
由日本歌手石原谷飾演,相比原型角色,石原谷的顔值不夠兇猛,眼神也太暧昧,每當他扮演渡邊看到戰俘路易斯時,不僅沒有感受到渡邊的和殘暴,還産生了一種奇怪的效果,很容易想到由大衛·鮑伊和坂本龍主演的二戰中一人。以及"戰場上的聖誕快樂"的同性主題。
《堅不可摧》其實是一個不被追捧的好題材,可惜想表達的内容太多,卻沒有真正把握住重點,導緻本來會是一場食材盛宴,但最終卻變得無味,抛棄了雞肋骨的憐憫,這部電影隻獲得了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三項技術類提名, 最終的粒子沒有接收。
左邊是渡邊原型
從低階到奧運火炬手
《堅不可摧》是一本厚厚的書,中文版一共397頁,其實最适合這本書是改編成《連哥》等10集的迷你劇,而是改編成一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自然而然的權衡,這導緻該書最後一章《戰後:救贖之路》根本沒有拍完, 隻是在影片結尾用幾行字幕對路易的戰後生活做了一個簡單的叙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路易斯回到美國與家人團聚,他娶了最富有的女人辛西娅,她墜入愛河并很快結婚,然後搬到好萊塢。
然而,路易斯并沒有過上幸福的生活,他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這在醫學上仍然是無法治愈的疾病,患者容易煩躁,失眠,容易受到驚吓,精神壓力很大。
戰後四五年,戰俘營裡的噩夢萦繞在路易身上,他經常夢見自己被渡邊毆打的場面,可怕的經曆怎麼也震不動,甚至有一次路易以為自己掐住了渡邊的脖子,醒來後才發現自己差點殺了懷孕的妻子。
戰争的陰影摧毀了路易斯的生活,他無法集中精力訓練,導緻訓練中腳部受傷導緻舊病惡化,他重返賽場的夢想化為泡影。路易一直因酗酒而癱瘓自己,他容易發生沖突,他的婚姻曾經瀕臨崩潰。
1950年一個寒冷的秋日早晨,路易回到日本,來到"巢鴨監獄",見到了戰俘營的200多名獄警,路易看到了許多熟悉的面孔,但沒有找到渡邊。
當他得知渡邊在絕望中自殺時,路易的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不僅僅是基于得知渡邊之死的喜悅,更重要的是,路易發現自己能夠平靜地與以前虐待過他的人交談,即使他聽說過渡邊的綽号"大鳥",但現在他可以和人們談論渡邊的死。
四次與命運的鬥争和救贖貫穿了路易的一生,但最後一次是最艱難的。作為一個年輕人,路易得到了他哥哥的支援和鼓勵。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了多次苦難,但他總是有同伴與路易作戰;而他戰後的人生經曆則不同,那是路易與惡魔的鬥争,他不得不依靠自己才能得到救贖。
其實也可以說渡邊去世的消息是路易精神上的勝利(現實是渡邊的秘密名字一直埋藏到80歲),但不可否認的是,渡邊積極與過去和解,隻有勇敢地面對過去,才能徹底放下過去, 從他回到日本的那一刻起,路易就一步一步走上了重生之路,也一點打開了心結,直到完全擺脫了戰俘營中遭受的屈辱和無助。
重生後,路易饒有興趣地環遊世界,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曆鼓勵那些遭受挫折的人,演講稿的報酬不僅是為了支援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一些有愛心的人的贊助下,路易成立了一個非營利性的"勝利營",他拯救了無數叛逆的少年, 這成為路易一生最偉大的事業。
後來,路易斯的傷勢基本痊愈,在他難得的歲月裡,他愛上了滑闆。路易斯還曾在五項不同的比賽中擔任奧運火炬手,并以另一種身份再次接觸奧運會。
路易斯·贊佩裡尼晚年和導演安吉麗娜·朱莉
寫在最後
2014年7月,Louis Zamperini去世,享年97歲。路易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電影《堅不可摧》的上映,但這并不是他一生的遺憾,因為他之前出版的自傳感動了無數人。
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的作者勞拉·希倫布蘭德(Laura Hillenbrand)沒有經曆過戰争,但她忍受的生活并不比她筆下的人物少。
勞拉在19歲時被診斷出患有"慢性疲勞綜合症",大多數時候她的四肢太累而無法離開家。可以說,勞拉患有一種無法治愈的疾病,因為疾病的原因尚未确定,是以沒有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勞拉仍然保持樂觀,克服了實體障礙繼續寫作,現在已經出版了兩本暢銷書,奔騰和堅不可摧,這兩本書都被改編成電影,并獲得了多項奧斯卡提名。
為了完成《堅不可摧》,勞拉對路易斯進行了多達75次電話采訪,而她和書中的大師之路輕松體驗相結合,無疑是《堅不可摧》四個字最完美的诠釋,如果一個人能夠戰勝自己,那麼他終将克服世界上所有的困難!
勞拉·希倫布蘭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