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票房僅48萬,上映7天被下架,事實證明,李連傑的成功難以複制

作者:電影七

1993年,香港電影業創下曆史新高,每年制作380部電影。

換句話說,每天去電影院看一個,而不是一年去看。

其中,僅武俠片就有33部,占全年電影産量的近10%。

是以,今年也被稱為香港電影"武林年"。

票房僅48萬,上映7天被下架,事實證明,李連傑的成功難以複制

武林片盛行,某種程度上完全是因為徐克與李連傑聯手,火"黃飛鴻"的火勢,直接引發了一股潮流。

而今年以"黃飛鴻"為主題的電影,還有7部以上。

這些作品順應潮流或披着"黃飛鴻"的旗号,或模仿其造型,結果也不例外,都是羽化回。

票房僅48萬,上映7天被下架,事實證明,李連傑的成功難以複制

在我看來,原因有很多。

其中,影片損失最嚴重的,無疑是張新燕導演的《黃飛鴻之子當國之子》。

上映七天後,票房隻有48萬,李克強的成功被證明是無法複制的。

票房僅48萬,上映7天被下架,事實證明,李連傑的成功難以複制

"黃飛鴻"系列電影一直是香港電影的一大IP。

初期黃飛鴻,很多帶着穩定形象的老人物出現在銀幕上,關德興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票房僅48萬,上映7天被下架,事實證明,李連傑的成功難以複制

直到1991年,徐克才計劃了多年,才決定重新開機《黃飛鴻》大IP。

他改變了舊版黃飛鴻的父權形象,但打造了年輕版的黃飛鴻,他看起來英俊、謙遜、充滿活力、神清氣爽。

最後,徐的搭檔李連傑拍了《黃飛鴻》三部曲,票房大獲成功。

于是催生了一系列的後續作品,包括大導演——張新燕。

票房僅48萬,上映7天被下架,事實證明,李連傑的成功難以複制

毫無疑問,李連傑的名著《少林寺》就是張新燕執導的。

不過,在此之後,張新燕已經長達4年沒有出戲了,很難拿到一座遭遇票房慘敗的山。

是以,這一時期張新燕有些迷茫,一次又一次地思考,決定順應時代潮流,也拍了一部《黃飛鴻》電影,抄襲徐克和李連傑的成功。

票房僅48萬,上映7天被下架,事實證明,李連傑的成功難以複制

顯然,不可能讓李連傑回來。

于是張新燕找到了李連傑的師兄王群,"南拳"中的"黃飛鴻"邱建國,以及反職業計劃生育的春華,比如法人炮制了這個"黃飛鴻的兒子當國"。

整部電影看下來,很多地方都模仿了徐克版的《黃飛鴻》的痕迹,也有那一年"少林寺"的一些場景。

票房僅48萬,上映7天被下架,事實證明,李連傑的成功難以複制

首先,在劇情中,一個是黃飛鴻和他的弟子們,在海邊的拳擊戲。

這面色彩和運輸鏡,以及故事架構,簡直就是"黃飛鴻2.0"。

那麼,不管是故事的原因,還是一些劇情鋪路,和徐克版的《黃飛鴻》簡直是一樣的。

故事主要講述了黃飛鴻(王群)與當地的惡勢力進行戰鬥,無意中激怒了鐵托背後的大人,并發現他秘密地制造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為了支援正義,黃飛鴻決定站出來,最終導緻他們的陰謀失敗。

票房僅48萬,上映7天被下架,事實證明,李連傑的成功難以複制

其次,在人物方面,與徐克版的黃飛鴻是一樣的。

影片出現在關帝廳,是當地的黑勢力,"黃飛鴻"在沙河幫的設定是同一套,而邱建國兩次飾演黑人權力頭目,都是邪惡的流氓形象。

而黃飛鴻、梁光、燕牙蘇、13姨媽的性格比對,雖然不是徐克的第一部,而是在他的電影中得以發揚光大。

張新燕接手的不是不能,而是畫蛇加得夠多,加了很多"多餘的"玩法,導緻整個故事不俗氣。

票房僅48萬,上映7天被下架,事實證明,李連傑的成功難以複制

唯一值得欽佩的是動作劇的品質。

畢竟有王群、紀春華、邱建國、譚喬等功夫出身的演員,在片中貢獻了一部難度很大的武俠劇。

不幸的是,這部電影在上映後的整體表現一般,票房隻有480,000港元。

票房僅48萬,上映7天被下架,事實證明,李連傑的成功難以複制

其實,除了《男人當國》,當年都跟着潮流的《黃飛鴻》作品,所有的票房慘敗。

1992年,袁平為《黃飛鴻2:男人自成才》的設計動作,得以拿到徐克的劇本,便制作了《黃飛鴻的鐵馬少年》的國外傳記。

影片集結了大量的武俠明星,從故事情節到動作設計都可以圈起來。

然而,在上映後,它被市場嚴重低估為山寨作品(畢竟海報設計也幾乎相同),最終隻有618萬張票房收入。

票房僅48萬,上映7天被下架,事實證明,李連傑的成功難以複制

同期,午後馬也随風出擊了一首《黃飛鴻的鬼腳七》。

影片隻是在片名"黃飛鴻"的IP,卻是黃飛鴻的徒弟鬼腳七個故事。

票房沒有達到應有的水準,因為故事缺乏新奇感。

票房僅48萬,上映7天被下架,事實證明,李連傑的成功難以複制

而李立控股也不甘落後,導演了一部《黃飛鴻對黃飛鴻》,就是采取诙諧的惡作劇路線。

不僅是真假黃飛鴻,還有蕩婦也動不動十三姨媽。

不過,該片的票房還不錯,是當年市場上表現的中階黃飛鴻系列。

票房僅48萬,上映7天被下架,事實證明,李連傑的成功難以複制

縱觀幾部作品,它們失敗的原因大緻相同。

基本上,都是武俠場景,但故事很粗糙,角色設計缺乏新的想法。

而且,李連傑版的黃飛鴻,在徐克的教導下,過于經典,讓觀衆難以接受其他畫面。

最好的例子就是王晶的《黃飛鴻的鐵公雞》,多虧了李連傑,輕松拿下了1818萬的票房。

票房僅48萬,上映7天被下架,事實證明,李連傑的成功難以複制

不過,相比許克的《黃飛鴻》系列,票房簡直就是個小巫婆。

1993年後,由于電影公司的盲目跟進,粗暴,惡性競争,導緻市場飽和的同時,也逐漸讓觀衆産生審美疲勞。

于是,《魔王》、《鐵馬》、《獨刀城》、《赤腳小子》等經典作品被市場埋沒。

票房僅48萬,上映7天被下架,事實證明,李連傑的成功難以複制

随着好萊塢特效大片的"入侵",香港電影市場已成為不争的事實。

從表面上看,周星馳依然是票房長生不老藥,依靠《唐波虎點秋翔》拿下4000萬票房,保住香港電影的榮耀。

但事實上,那一年,斯皮爾伯格憑借《侏羅紀公園》拿下了6190萬港元的票房,搶走了多年來一直占據票房主導地位的兩部電影的票房。

票房僅48萬,上映7天被下架,事實證明,李連傑的成功難以複制

時至今日,好萊塢特效大片依然主導着全球電影市場。

而《黃飛鴻》這個IP,也是在1990年代一個句号之後,即使有人反複重新開機,也很難達到之前的高度。

總而言之,1993年不僅是輝煌的"黃飛鴻"一年,也是武俠電影衰落的開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