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着什麼?

人們爬山沒有明确的目的。以犧牲生命和肢體為代價攀登巨山的最佳理由是喬治·馬洛裡的名言,"因為山就在那裡"。在難以形容的追求過程中,登山者不斷挑戰身體的極限,以達到更高、更困難、更美麗的攀登。是以,他們的壯舉吸引了這麼多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幾千年來,世界上許多山脈都很少見。這座山是神和怪物的家園,被認為是危險,荒涼和神秘的,除了少數渴望獨自生活的商人和宗教人士外,幾乎所有人都回避。在歐洲,直到文藝複興時期,瑞士動物學家康拉德·格斯納(Conrad Gersner)等登山者攀登皮拉圖斯山以抵制當地的迷信和庸俗,大衆才開始害怕山脈。格斯納和其他登山者記錄的登山經曆,以及在山上發現的樂趣,激發了追随者蜂擁而至。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着什麼?

資料來源:《DK人類登山史:勇氣與征服的偉大故事》,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和英國高山登山俱樂部編輯,李維成譯,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1月版。

作者:英國皇家地理學會

英國高山登山俱樂部

Ann 的摘錄

19世紀中葉,登山運動迎來了"黃金時代",英國紳士們競相宣布他們首次攀登阿爾卑斯山最高峰,現代登山運動的問世。在山間自由行走,使人們感覺較少的社交束縛,女性開始參加登山活動。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着什麼?

1992年,法國登山家凱瑟琳·德特維勒(Catherine Detwiler)用手抓住了猶他州摩西塔的邊緣,挂在半空中。

不久,登山史上的第一場災難發生了。1865年,愛德華·懷伯(Edward Wyber)首次攀登了馬通峰(Matthon Peak),四名同伴在下山途中喪生,使攀登悲劇性地結束了。關于登山的争論開始并持續到今天。登山是否足以彌補損失?接下來是登山者的故事,他們在山上喪生,或者以耐力,團隊合作和運氣在災難中幸存下來。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着什麼?

1885 年,這是采爾馬特向導用攀岩繩和冰雹擺姿勢拍攝的合影。

到了20世紀,登山者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世界最高峰所在的亞洲山脈上。大型探險隊已經發展到8000米以上的山峰,喜馬拉雅山和喀喇昆侖山脈的14座山峰,征服山峰已成為民族自豪感。今天,登山不再是上層階級的休閑和娛樂。新一代勇敢而熟練的專業登山者正在崛起,新的登山裝置徹底改變了登山運動。随着技術的提高,人們對攀岩方式越來越重視。人們積極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路線,特别是攀登陡峭的北牆。純粹主義的登山者更喜歡快速,輕便的"阿爾卑斯"攀登,當他們離開時,山保持不變。幾乎每次有人攀登一座著名的山峰時,"可能"這個詞都會被重新定義。1980年,萊因霍爾德·梅斯納(Reinhold Messner)在沒有氧氣罐的情況下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傳說震驚了世界。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着什麼?

Jean-Christophe Lafayette(1965-2006)是一位傑出的攀岩者,在20世紀90年代成為一名導遊。

從最早的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者,雖然登山的原因很難表達,但登山确實帶來了豐厚的回報。關于攀登的危險,英國登山者米克·福勒(Mick Fowler)說:"我們很享受,活了下來,第二天就可以繼續攀登。這才是最重要的。"

登山是什麼意思?

從曆史上看,深山森林通常被視為老虎的狼巢,有臭名昭着的土匪和惡魔。然而,人類已經在山上生活了數千年,解決了現代登山者面臨的相同生存問題,并且他們已經得到了回報。

你不必是登山者就知道山上的天氣更糟。首先,山脈更冷,每升高1000米,溫度就會下降約6攝氏度。因為巨大的山阻擋了氣流,是以風力也更大。氣流被阻塞,隻能上升,是以當你爬上去時,風越來越大。氣流上升,溫度下降,最終下雨或降雪。

極端天氣使人們處于難以生存的位置,那麼在沒有羽絨服或雨衣的時代,攀登的意義何在?對于那些不怕困難和挑戰的人來說,山脈為他們提供了獨特的優勢。即使在今天,山區居民也可以在冬季在高原牧場上狩獵和飼養牲畜。

乳制品

(例如奶酪)

它是山區居民的日常食物。早期的阿爾卑斯登山者會在攀登前一天晚上與導遊一起在露營地享用奶酪火鍋。瑞士登山者Ehad Loritan是世界上最好的奶酪高海拔登山者之一。

山區的遊牧生活是流動的。丹增諾爾蓋(Tenzin Norgay)是珠穆朗瑪峰的第一批登山者之一,他可能出生在一群牦牛旁邊的帳篷裡,遠離他父母的家鄉。用牦牛毛編織的帳篷粗糙而油膩,可以散布燃燒牦牛糞便産生的煙霧,防止下雨。

這座山的寶貴資源在低地地區供不應求,例如用于制作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死亡面具的阿格裡夫,它原産于今阿富汗的巴達克山脈,距離埃及數千公裡。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着什麼?

電影《海之死》中的一張照片。

對于那些流離失所的人來說,山脈是避難所,例如居住在珠穆朗瑪峰附近的夏爾巴人,以及15世紀由于莫卧兒入侵而遷移到尼泊爾中部和西部山區的卡斯人。

精神和政治安全是世界各地山區的共同主題。藏傳佛教有"隐秘之地"的傳說,"隐秘之地"是一個隐蔽的山谷,供遇險修煉者尋求庇護。在19世紀,位于高加索山脈堡壘中的"伊斯蘭獅子"伊瑪目沙米爾曾經使俄羅斯帝國的軍隊陷入困境。直到14世紀,泰默人一直生活在邦賈加拉(現在的馬裡)的懸崖上,就像古代北美的普韋布洛斯人一樣。

Oates的遺骸已經儲存了5000年,在奧地利的奧茨塔爾阿爾卑斯山脈被發現,揭示了人類與山脈之間的古老聯系。最早的拓荒者面臨着與現代登山者相同的問題,盡管後者受到最新技術的保護。當穿越雪地時,他們警惕凍傷或滑倒,抵抗寒冷和具有挑戰性的複雜地形。

雖然奧茨時代的山地旅行者缺乏現代紡織品的保護,但他們的智慧令人震驚。像弗裡切夫·南森(Frichev Nansen)這樣的現代極地冒險家,像他們一樣,在他們的鞋子裡保留同樣的草來保暖。Oates還攜帶了一個随身包和一頂皮帽子,類似于今天喜馬拉雅山常見的。在1888年穿越格陵蘭島後,南森學會了與戈索普的因紐特人一起劃皮劃艇,這種技術已經存在了至少4000年。登山者使用的許多裝置,如繩索,釘靴,滑雪闆和冰雹,也有着悠久的曆史。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着什麼?

山間小屋。随着登山的興起,這座山間小屋在阿爾卑斯山遍地開花,導遊和登山者可以在繼續攀登之前小睡一會兒。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已經知道高海拔攀登會導緻生理問題,盡管不是出于醫學原因。在安第斯山脈,人們通過咀嚼古柯葉或喝古柯茶來緩解高原反應。長期生活在世界高海拔地區的人們已經适應了當地的生活。西藏人對高原缺氧環境具有特殊的遺傳适應性,特别是在低氧環境中分娩的能力。

5000年前的登山家,

冰人奧茨的秘密

1991年,在奧地利和意大利之間的阿爾卑斯山的冰雪中發現了一具可追溯到大約5000年前的屍體,這是人類進入山區的第一個證據,并徹底改變了對歐洲新石器時代生活的了解。這具屍體在奧茨塔爾阿爾卑斯山被發現,很快就被命名為"冰人奧茨",并因其儲存完好的狀況而在考古界引起了轟動。雖然奧茨攀登阿爾卑斯山的原因尚不清楚,但他可以被視為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登山家。

1991年9月19日,德國徒步旅行者埃裡卡·西蒙(Erica Simon)和赫爾穆特·西蒙(Helmut Simon)攀登了意大利和奧地利邊境3,516米高的芬内爾峰,并稍微偏離了主要路線,沿着蒂森山脊前往附近的西米拉溫山休息站。他們偶然發現了一條狹窄的溝渠,周圍環繞着低矮的岩石,冰塊填滿了溝渠的底部,水面上有一堆廢物。

靠得更近,他們驚恐地發現一個人的頭部和軀幹暴露在冰中。西蒙一家趕回休息站,向管理者報告了他們的發現。當時,沒有迹象表明冰中的屍體不是在山中迷路的徒步旅行者的遺骸。

冰人被發現在海拔3,210米的下約赫費爾納冰川邊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和意大利-奧地利邊界劃定70多年後,冰川逐漸消退。地形的變化導緻最初不确定屍體是在邊界的哪一邊發現的。9月20日,奧地利率先派出一架救援直升機進入山區。此時,屍體暴露在10厘米的冰中,但使用了氣動鑿子,救援隊無法移動它。救援隊後來帶着在附近岩石架上發現的斧頭離開,希望确定死者是最近的徒步旅行者還是早期的登山者。

第二天,當地的意大利登山者萊因霍爾德·梅斯納(Reinhold Messner)和他的同伴漢斯·卡梅蘭德(Hans Kamerander)前往現場,發現了更多的文物,包括一個由桦樹皮制成的容器,一隻鞋和一把弓。9月23日,第二支政府救援隊終于從冰上挖出了屍體,并将其運送到奧地利因斯布魯克進行例行屍檢,同時還有破損的衣服和其他文物。梅斯納認為死者可能已經有幾百年的曆史了,直到一次屍檢,考古學家康拉德·斯平德勒(Conrad Spindler)才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這是一具5000多年前的屍體。它是紅銅時代最完整的遺體,發現的衣服和工具仍然與新石器時代人們的日常必需品相同。

10月初,該小組對發現屍體的地點進行了中層搜尋,發現了更多的文物,包括冰人作為外套穿的稻草鬥篷。在這一點上,關于冰人奧茨的一切都已移交給博爾紮諾的意大利當局,因為更詳細的調查顯示,屍體是在意大利邊境内發現的。次年7月的進一步調查顯示,更多屬于冰人的物品,還有肌肉碎片和頭發,甚至還有一根釘子。

到這個時候,體檢已經開始揭示冰人的真實故事,盡管更多的是關于他的身體狀況,而不是他的身份以及他如何在孤立的阿爾卑斯山中死亡。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着什麼?

Oates的身體幾乎完好無損,除了最初的運動對他的左臀部造成的傷害。他死後,屍體被一層透氣的雪覆寫,通過當機和幹燥變得柔韌,甚至在5000年後,它也沒有因運動而散落。Oates是一名成年男性,身高約1.59米,體重約50公斤,雖然他的頭發被發現全部脫落,但據推測他的頭發是深棕色或黑色的,他可能有胡須。他的牙齒因長期咀嚼與石頭混合的谷物而磨損,但它們沒有腐爛。左肋骨的骨折部分已經完全愈合,右側有一個未愈合的傷口,可能是在氣體切斷之前留下的新傷口。

是人民,而不是山脈,殺死了奧茨

屍體提供的原始資料及其存在時間得到了驚人的發現,對未來十年同時發現的文物的詳細檢查以及進一步的資料分析,使Oates的故事栩栩如生。

不管奧茨是誰,從他的衣服來看,在進入這座山之前,他并不是完全沒有準備的。以前發現的大多數新石器時代的衣服 - 實際上是微小的碎片 - 都是編織的,而冰人衣服主要由皮革或毛皮制成,使它們更适合阿爾卑斯山高處的寒冷條件。

他戴着一頂熊皮帽,上面有兩條皮帶,夾克是用羊皮縫制的,長而及膝,攤開成一個長方形的,腿上裹着山羊皮,下半身是一塊皮腰布。此外,他還穿着一件稻草鬥篷,可以遮擋風雨,睡覺時可以作為防水油布或毯子。

奧茨帶着全套武器上山。他的銅斧表明,他生活在一個金屬制造知識在歐洲普及的時代,這是第一把儲存完好的史前斧頭,帶有斧柄。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着什麼?

他的裝備包括一把三角形锆石匕首和一把專門設計用于抛光锆石的工具。一網兔子似乎表明他準備打獵,但有迹象表明他的旅行很匆忙。他的弓由一棵1.8米長的紅豆杉制成,是一個半成品,也許是他在途中制作的。袋子裡隻有兩支制作精良的锆石箭和十二支無陰影的箭。

在他的最後一次旅行中,Oates帶着一棵由落葉松和桉樹制成的樹背,兩個桦樹皮容器,其中一個用于加熱木炭,以及一些白桦樹,可能用于點燃。還有不明物體,包括一個類似塔斯的物體和一對羚羊角。Oates肚子裡的食物殘渣表明,他最終吃了炖菜,蔬菜和小麥的單粒小麥,這是一種早期的小麥作物。綜上所述,奧茨對這座山似乎并不陌生,通過分析他的鵝耳花粉,研究人員發現他一直在凱瑟琳堡喝水,從他死亡的地方向南走了12個小時。

當時還不清楚那裡是否是他的家鄉。對奧茨牙齒同位素的分析表明,他小時候住在意大利博爾紮諾省的艾薩克河上遊或下普薩克河。

最初,科學家們認為奧茨在九月左右去世。他的斧頭和箭袋分别落在兩塊石頭上,表明他意外死亡。據推測,他去山上有兩個原因,要麼是為了生意,要麼是牧羊人,要麼是被迫在山谷避難,可能是死于體溫過低。

随後發現的鵝耳朵花粉表明,他實際上在早春或初夏死亡,但他經過的地方可能仍然有雪。

2001年,一張新的X光片戲劇性地推翻了之前關于他死亡的猜測。X光片顯示,嵌入Oates左肩的一支箭切斷了他肺部上方的一條大血管,導緻大量出血,可能在幾分鐘内殺死他。

科學家們還發現,Oates手上的瘀傷與他赤手搏鬥造成的瘀傷一緻,并且他的頭骨因劇烈打擊或撞擊而嚴重受損。有價值的新資訊表明,冰人Oates并沒有像許多登山者後來所做的那樣死于懸崖墜落,也沒有在墜落後死于喪失能力。很明顯,他是被謀殺的。他的裝備表明,他可能被暴力入侵者追趕,從家逃到一個隐蔽但并不陌生的地方。雖然我們不确定奧茨以前是否去過他的死亡地點,但我們可以肯定是殺死他的那個人,而不是那座山。

今天,Ozzy木乃伊和一起發現的文物正在意大利博爾紮諾省的南蒂羅爾考古博物館進行研究。木乃伊被儲存在-6°C和98%相對濕度的複雜冰櫃中,人為地重制了發現Oates時的冰川條件。博物館的遊客可以從小窗戶看到木乃伊。最近,為了紀念Oates發現20周年,修複專家根據CAT掃描,頭骨的三維圖像以及紅外成像和其他資料建立了一個新的冰人模型。該模型于2011年亮相,看起來比45歲大得多 - 科學家認為Oates在他去世時的年齡。

在某些文化中,

山脈被視為神靈居住的地方

山脈不僅是物質實體,它們也反映了不同民族在歷史較少的時代的思想、需求和恐懼。在某些文化中,人們敬畏地将它們視為神靈居住的地方。

古印度神話文獻《往事之書》頌揚了喜馬拉雅山的魅力:"在百年神靈的悠久曆史中,我無法向你們描述喜馬偕爾邦的榮耀......正如早晨的露水被早晨的陽光曬幹一樣,看到喜馬偕爾邦的人的邪惡也是如此。"

在中國的西藏,在喜馬拉雅山北部,古代文化中的山地崇拜将山視為戰神的象征。據藏人說,他們的第一位統治者是上帝,他用一根神奇的光繩從天而降,降落在鴨綠藏布河谷的一座神聖山峰亞拉洗發峰上。當蓮花花生大師在8世紀将佛教帶到西藏時,他"征服"了這些神,使他們成為神聖風景的保護者。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着什麼?

電影《攀登者》。

在印度教和佛教中,山作為庇護所的想法也根深蒂固。在古印度史詩"Moana Bratdo"中,阿朱那王子徒步前往喜馬拉雅山尋求濕婆國王的幫助。"山将永遠是實踐正義法則的好人和隐士的避難所,他們做着聖潔的事情,找到了通往天堂的路,"他在離開時說。"

當伊斯蘭主義者在12世紀到達南亞時,喜馬拉雅山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庇護所,因為印度教徒逃往偏遠的山谷。巴基斯坦北部Chitral的Kalash人幸存在古老的興都庫什地區。

古希臘的奧林匹斯山諸神是複仇和反複無常的,但奧林匹斯山似乎是一個神話,一座理想化的山。直到後來,這座山才與一座特殊的山峰相連,這座山峰被雪覆寫,高2,917米,橫跨希臘的塞薩利和馬其頓。

在其他古代歐洲文化中,山脈也發揮了突出的作用,通常被認為是惡魔或鬼魂居住的地方。基督教來到這裡後,異教徒對自然更積極的态度被禁止,這種信仰變得更加普遍。

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山脈是怪物的家園,這些怪物會引誘人們進入他們的高山巢穴。瑞典語中的"bergtagning"

(綁架)

"上山"這個詞

(帶入山區)

指被怪物引誘甚至附身。德國北部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有許多文化聯系,哈茨山脈有女巫的傳說,據說她們在哈茨山脈的最高峰布魯克肯峰上與惡魔一起狂歡,正如浮士德所記載的那樣,其同名英雄加入了頂部的惡魔。布羅肯峰每年大約有300天,雲層覆寫,這是許多傳說的原因之一。

"布羅肯山的幽靈"就是以這座山命名的。這是一種光的幻覺,當低太陽從一個人的背部照射下來,俯視山脊或山頂上的霧時,就會發生這種幻覺。大氣條件将陰影向前移動,形成一個巨大的幽靈般的輪廓。由于光的衍射,人的頭部通常被五顔六色的光暈包圍,被稱為"榮耀"。在德國文化中,這些現象被認為是災難的預兆。然而,中國四川峨眉山上的僧侶将這些現象視為好兆頭,光環被視為神聖的象征。

在羅馬人到來之前,凱爾特部落統治着阿爾卑斯山。根據羅馬曆史學家利維的說法,凱爾特人崇拜天神,羅馬人稱之為布,源于凱爾特人中的"筆"一詞,意思是山峰。在瑞士的大聖伯納德山口,一座寺廟被挖掘出來。羅馬人自己并不欣賞阿爾卑斯山,認為他們是可恨的,基本上對他們視而不見。但他們掌握了阿爾卑斯山與政治之間的聯系,特别是在迦太基将軍漢尼拔入侵之後。随着基督教的出現,法國和瑞士的凱爾特諸神被根除,但他們與山脈的聯系在英國持續了更長的時間。在英國,異教徒對自然的态度被用來傳播信仰。在愛爾蘭,朝聖山的傳統類似於中國藏人對山的崇敬和轉山的習俗。

從恐懼到了解:

這不僅僅是神學上的隐喻,

山也是真物

當基督教在公元1世紀出現時,它在很多方面繼承了舊約的信條,包括對山脈形象的關注。登山是耶稣基督最重要的布道之一,可能是在加利利海岸加伯農附近的一座山上進行的,在他生命的盡頭,他在猶大背叛他之前在橄榄山上度過了最後一晚,并在耶路撒冷以外的其他幾座山上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前基督教将山脈視為衆神居住的地方。當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時,其上司人試圖撤退或摧毀古代宗教的聖地,其中許多位于山上。在一些地方,如德國的哈茨山脈和瑞士的大聖伯納德山口,異教徒的寺廟被摧毀 - 就像它們在平原上的城鎮和森林中一樣。

然而,在其他地方,有一種信仰認為上帝住在山上,埃及的聖凱瑟琳修道院在6世紀中葉選擇在西奈山腳下建造并非偶然。希臘山頂上有許多修道院團體,例如阿索斯山和高聳的馬特奧拉山頂上的修道院房屋,它們就像埃及沙漠的偏遠隐居處一樣,充當庇護所。

山往往是基督教聖徒打敗敵人的地方。在愛爾蘭,據說聖帕特裡克于公元441年在梅奧縣攀登了一座山峰,跟随耶稣在沙漠中禁食,在山上禁食了40天,然後将邪惡勢力驅逐出該國。

從神學上講,更微妙的山脈景觀來自河馬的聖奧古斯丁。5世紀初的北非神學家聖奧古斯丁寫道:"有些人欣賞山峰,海浪,河流急流,海洋的環流和商店的經營,卻忽略了自己。換句話說,他認為過度關注物質世界可能會導緻靈性世界的消亡。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着什麼?

1922年的珠穆朗瑪峰探險隊率先使用瓶裝氧氣。馬洛裡(左)和諾頓都戴着氧氣面罩,與拍攝這張照片的薩默維爾一起創下了新的身高紀錄。

對山脈的朝聖最終成為基督教精神的一部分。除了修道院之外,在衆多山峰中,意大利皮埃蒙特索薩山谷的羅什梅隆峰脫穎而出。在14世紀初,一位名叫博尼法西奧·羅塔裡奧(Bonifacio Rotario)的阿斯蒂騎士将聖母瑪利亞的重青銅三角測量拖到山頂。虔誠的基督徒每年都會爬上山去欣賞青銅雕像,但在許多人上山下山時摔死後,它最終被帶回了城鎮。

嚴格地說,翻山本身就是最後的手段,無論旅行者多麼渴望祈求上帝的保護。在歐洲,直到中世紀,對山脈的恐懼和宗教敬畏才開始轉變,認為山脈隻不過是衆所周知的。在長篇叙事詩《神之歌》中

(約1308-1321年)

偉大的意大利詩人但丁隐喻着他無法攀登的山峰的形象,因為靈魂從地獄升華,穿過一條陡峭而曲折的煉獄之路,到達地球上的天堂之巅。但丁用來描述山脈的語言表明他熟悉它們。

在接下來的200年裡,學者,作家和思想家将他們的工作建立在更複雜的山脈形象之上。山不僅是一個神學隐喻,更是一個真實的物體,可以被描述、體驗,甚至分類。

本文選自《DK人類登山史》,與原文相比作删節改版,副标題為編者加,并非原文全部。由出版商授權出版。

作者:英國皇家地理學會高山登山俱樂部

編輯:李永波

劉軍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