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2版)》讀書筆記00649-阿細跳月

作者:對潇潇雨幕

一個精細的跳月阿西舞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2版)》讀書筆記00649-阿細跳月

一個精緻的跳躍月亮

中國彜族的阿爾巴尼亞族和薩尼族自娛自谧舞。A-levels被稱為"Cosby",意思是"跳躍的喜悅"(也稱為跳躍的月亮),而Sani人被稱為"三弦比例",意思是"跳躍的三弦"。分布于雲南省米勒、士林、西溪、伊良、楚壁、魯梁等縣。節日、集會或勞動休閑,年輕男女聚集在舞池裡,男後背大三弦一邊說話一邊跳舞,女人們的節奏,鼓掌跳舞。據說,遠古時代的祖先刀火相成,為了搶奪指令,不等燒毀土地降溫,就忙着種了整片土地。土地很熱,炭灰經常粘在腳上,人們換腳,又硬地把灰燼甩掉,同時嘴裡也發出"敖"聲。後來,這種勞動場景演變成舞蹈。據調查,晚清和初代的人民音樂,依然以男人、女人和孩子一起跳舞的形式。通常由男舞者手持小三胡、竹笛、葫蘆三弦、樹葉、四弦等樂器邊舞,小三胡起主導和指揮作用。此時舞蹈動作簡單,舞者圓跳,擡起腿,腿等。1921年,米勒縣西山鳳凰村A-Fine青年組自己制作了第一根大三弦,并首次用它們跳月。1930年,西山泥村的張崇仁制作了第二代大三弦琴,也用來跳月。從此,三大琴弦在月亮中間跳舞,伴奏着特殊的位置。這期間,在環形跳月的基礎上,發展了水準跳躍的形式,舞蹈運動有了新的發展。舞蹈分為青年舞、老人舞、娃娃舞3種,最具代表性和常見的是青年舞。這種舞蹈總是使用"腳對腳舞"的舞步,動作實質性,形成一個不斷變化的身材。大三弦的節奏清晰,曲調悠揚,伴随着清脆的掌聲,熱烈的氣氛,震撼人心。

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第1卷,中國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