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意外釋出英國女王世訃告,道歉稱:技術問題,還有這些名人曾“被去世”

"訃告是一個看不見的隐形人,由一個不再存在的人物寫的。如果他們提前為媒體寫訃告,在寫作之前就死了,他們就會變成寫死人的死人。這是一份地獄般的工作。"在西方發行量最大的書之一,"第一個訃告,然後是天堂",作者瑪麗蓮約翰遜寫道。

事實上,提前為人們寫訃告在媒體界并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如果有一天這些訃告的草稿成群結隊地發出呢?

當地時間11月16日,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意外刊登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金球獎得主貝利和近百位其他進階公衆人物的訃告,令一群網友大吃一驚。

盡管被"英國失去了女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人們的想象中幸存下來"和"球王貝利之死"這句話吓了一跳,但敏銳的網民很快意識到,隻有RFI在網上釋出了這些"訃告",發表的訃告基本上是需要編輯的草稿,許多重要細節都留在了白紙上。正如關于女王的文章所寫的那樣:"女王應該......享年94歲。"

RFI迅速删除了這篇文章,在Twitter上釋出了簡短的道歉,稱訃告是由于"技術問題"而釋出的,并且"我們向那些參與其中的人道歉,他們一直在關注和支援我們。"

事實證明,當從業人員将訃告草稿遷移到新的内容管理系統時,由于技術故障,草稿被意外釋出。RFI目前正在進行内部調查。

《每日郵報》發出了一條怒吼:"法國電台殺死了女王:在發表了女王陛下、貝利、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哈梅内伊等名人的訃告後,公共廣播電台将其歸咎于'技術問題'。《紐約時報》也緊随其後:"還沒有死:新聞網站錯誤地釋出了數十份VIP訃告。但英國廣播公司(BBC)也幫助解釋說:"廣播公司和媒體傾向于提前準備材料,以便在名人宣布死亡時及時釋出訃告。然而,也有人指出,2015年BBC記者也在推特上錯誤地報道了女王的死訊。

這些"宣告死亡"的名人,不乏心态好的人。92歲的法國女演員和歌手莉娜·雷諾(Lena Reno)在Twitter上發帖說:"這個過早的公告讓我笑了!正如你所看到的,我做得很好!當那一刻到來時,這篇文章(訃告)有很多資訊需要更新!塞内加爾第三任總統阿蔔杜拉耶·韋德(Abdoulaye Wade)在Facebook上釋出了他的最新照片,他打趣道:"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在他們活着的時候看到他們的訃告(笑)。記者 楊傑

已經"死亡"的名人。

因為名人效應,很多人傾向于盯着自己的生死。

讓那一天聽到風和草,不管是真是假,争先恐後地轉發假消息。多年來,有許多"死去"的名人。

金庸

中國"死職業家庭"的代表是老金勇先生。據不完全統計,金庸死前已經"死"了20多次。如此之多,以至于有人說,如果每次都是真的,金庸收到足夠的花圈來環繞地球。

摩根·弗裡曼

2013年2月19日,好萊塢資深人士摩根·弗裡曼(Morgan Freeman)在洛杉矶死于心髒病。這是他的第N次死亡,死因是相似的 - 來自心髒病。對于摩根·弗裡曼來說,更糟糕的是,更不幸的是,他不僅要承受自己的"死亡",而且他經常被拉出來擋住槍的路——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死"時,社交網站上釋出的許多照片都是摩根·弗裡曼。

羅素·克勞

曾出演過《美麗心靈》(Beautiful Minds)和《超人:鋼鐵之軀》(Superman: The Body of Steel)等電影的好萊塢明星羅素·克勞(Russell Crowe)于2010年在爬山時去世。對此,這位澳洲明星回複道:"我無法回複推特,剛剛從澳洲的一座山上摔下來,我不知道怎麼摔倒,但媒體永遠不會錯,再見了,夥計們。"

聖誕老人

有趣的是,聖誕老人沒有逃脫。據《獨立報》2015年12月8日報道,一家挪威報紙發表了一篇訃告,宣布聖誕老人去世,享年226歲。訃告沒有提到确切的死因,隻提到聖誕老人可能死于雪橇事故或與馴鹿發生争執。新華社報道

連結

選擇希拉裡還是特朗普?選擇天堂

其實,除了名人訃告,國外報紙上很多普通人的訃告也都包含着溫暖和幽默:

"今天,83歲的諾瑪·K·R·布魯爾(Norma K. R. Brewer)女士在攀登乞力馬紮羅山時,她的狗米娅(Mia)吞下了她的襪子和靴子,最終導緻諾瑪女士因體溫過低而死亡,因為她無法忍受寒冷。雖然她沒有爬到乞力馬紮羅山的山頂,但至少她到達了登山隊的營地。(事實上,這是諾瑪一生中寫的,因為她想讓讀到訃告的人笑着說:"啊,是的,這是諾瑪!"")

塞爾瑪·柯克(Selma Kirk)是曼哈頓一家商店的老闆,她專門為女性選擇最合适尺寸的胸罩,大多數時候都會瞥見秋天,從不給她一個柔軟的尺子比例。她為她的名字而出名。Selma Coker周四在西奈山醫療中心去世,享年94歲,胸罩尺寸為34B。

阿特金斯醫生是一位營養醫生,曾幫助過大量女性,對丈夫和情人的生活造成了沉重打擊,不幸的是,她滑倒在冰冷的人行道上,死了,再也爬不起來了。你為什麼不能起床?因為他重達三百磅!"

"亨利·喬丹諾(Henry Jordano)一直是一名普通藥劑師,但後來他開始為聯邦麻醉品管理局工作。該機構是緝毒局的前身。當他到達那裡時,他發現自己有秘密活動的天賦。他可以把自己打扮成一個街頭毒販,一個一夜暴富的欺詐者,一個賭徒,一個逃犯,一個水手。沒有人能看到裂縫。他赢得了幾個臭名昭著和無情的幫派的信任。在他的協助下,許多幫派頭目和泰羅被定罪。由于他的工作,數十名罪犯被送進監獄。"

"面對特朗普或希拉裡之間第二選擇的前景,裡士滿出生的瑪麗·安妮·諾蘭選擇于2016年5月15日去世,享年68歲。本報内容全面

擴充

《紐約時報》有1,600多篇訃告

那麼,主要的國際媒體機構究竟是如何處理名人訃告的呢?這正是2016年紀錄片《Obit》所回答的。這部電影花了95分鐘在《紐約時報》的編輯委員會上完成,展示了訃告作者的日常生活。

這部紀錄片針對《紐約時報》的一個原因是,他們是為數不多的擁有全職訃告的媒體之一。《紐約時報》的訃告頁面放在A-plate 20周圍,靠近國家報告,這足以反映其重要性。在《紐約時報》的資料庫中,通常有1,600到1,700份預先準備好的訃告,并且每周增加大約三份 - 與圖書館消費的速度大緻相同。

根據當時的資料,美國每年約有259萬人死亡,其中隻有1000人在死後出現在《紐約時報》上。這些"幸運兒"将收到由全職訃告撰寫的約800字訃告。訃告内容,90%關于生命,10%關于死亡。主要部分是他們的生活。許多人在《紐約時報》上"評論"了他們的訃告。2001年,美國小提琴家斯特恩去世後不久,《紐約時報》為他發表了一篇訃告。然而,這個故事是在他去世前寫的,并由他自己審查過。

值得注意的是,當已故古巴上司人菲德爾·卡斯特羅于2016年去世時,《華盛頓郵報》發表了由史密斯撰寫的訃告。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史密斯早在2006年就去世了。當CNN在那一年釋出卡斯特羅的訃告時,内部人士透露了一個小便池。該說明說,如果喬治·W·布什在卡斯特羅之前去世,他将把在卡斯特羅之前去世的美國總統人數改為7人。

死亡是不可預測的,但生命可以通過定時更新提前做好準備。換句話說,對於這些訃告作者來說,任何進入他們視野的名人都被起草了。由于發表的許多照片都是基于死者的照片,編輯們也笑着說:"我們是《紐約時報》中少有一個不使用攝影師的部門。張偉,《項晨報》記者

來源:項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緻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