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殺害了30萬同胞,但你知道嗎?
如果不是這個德國人,南京的死亡人數可能會超過五十萬。
他就是約翰·貝拉(John Bella),一個站在日本侵略者面前,保護了25萬中國難民的德國人。

1937年對其他國家來說不是一個有意義的日子,但對中國來說,沒有人會忘記它,從舊到幼稚。
當日軍開始進攻南京時,無數外國人乘船逃離該地區,但貝拉選擇留下來。
他知道自己将要面對無法逃離南京的中國人。
是以,他利用當時德國和日本的關系,以南京國際安全區主席的身份建立了一個安全區,以庇護無法逃脫的難民。
最初的計劃隻能容納10萬中國人的安全區,因為貝拉堅持認為,這個土生土長的人"塞滿了"25萬人。
雖然難民區暫時是安全的,但它們不是一個長期的解決方案,糧食短缺是最大的直接問題。
雖然這些食物是在日本占領南京之前準備的,但這些都是水罐車。
最後,貝拉決定拿出她的積蓄,冒着生命危險在安全區外買食物。
即使擁有極大的特權,貝拉的行為無疑是日本軍方的釘子和肉體的刺痛。他們太害怕對貝拉無禮了,因為德國納粹的關系。
事實上,安全區雖然沒有戰争,但并不是一個長期的"安全場所",經常有日本士兵試圖潛入。
為了拯救中國人,貝拉多次與日本軍隊對峙,直到日本侵略者從中國撤退,貝拉才被德國召回。
貝拉曾經說過,她在中國就像一盞神燈,事實上,這是真的。
在中國人眼中,貝拉就是佛陀,當他準備離開南京時,南京人從死裡逃出來,眼裡含着淚水送走,送來了一塊三米乘兩米的紅絲布。
可以合理地說,如此大愛、無私的人應該回到家鄉過上安靜、幸福的生活,但其實,貝拉的後半生起起伏伏,充滿艱辛。
他的誠意不被了解,他甚至被拘留審問,直到1938年他被釋放。
後來,貝拉沒有忘記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貝拉日記》記錄了日本軍方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貝拉向德國,全世界都公布了此事。
在她的晚年,貝拉的生活很糟糕,因為她很窮。
南京市民得知這一情況,發起了一場捐款活動,并在很短的時間内向他送去了1億元。
柏林的情況太複雜了,就算有錢也買不到食物,南京市長沈毅買了香腸、牛肉等食物寄給貝拉。
同時,他邀請貝拉到中國生活,但不幸的是,柏林危機後,貝拉的地方遭遇了"淪陷",從中國救援一直無法進來。
1950年1月,貝拉死于中風,享年68歲。
他的死沒有引起轟動,甚至沒有引起追悼會。
1951年,貝拉的孫子托馬斯出生了,他從未見過他的祖父,隻是從家人的話中得知了這個老人。
長大的托馬斯多次來華,并被評為"南京市榮譽市民",并于2015年登上天安門塔觀看閱兵。
就在貝拉的名字逐漸被遺忘的時候。
2020年,當新冠疫情爆發時,德國陷入了"泥潭",醫生托馬斯則焦慮不安。
醫護人員每天救病人長達12個小時,導緻醫療護理短缺,使病人一個接一個。
就在那時,托馬斯的家人被感染了。
無奈之下,他想到了中國人有他祖父的出身,于是采取了嘗試的态度,叫了中國駐德國大使館。
"迫切需要一種抗疫情藥物,但德國已經停止生産,并要求中國政府提供支援。
托馬斯不僅是為了他的家人,也是為了德國人民,他想拯救更多的病人。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大使吳峥在得知此事後,迅速聯系了國内藥廠,得知是貝拉的後代有困難,毒販決定免費贈送毒品。
同時,南京市政府獲悉此事後,立即決定将一些指定藥品和防護口罩、防護服空運至德國柏林機場。
幾天之内,使館從業人員就把這些有價值的藥物送到了托馬斯手中。
令人高興的是,托馬斯和他的家人正在康複,在感謝中國政府的同時,他們相信中德之間的友誼将越來越深。
中國有句老話:"滴水的恩典,泉水的泉水。
更何況,情況遠非"滴水的恩典"那麼簡單。
貝拉保護難民,而政府卻沒有能力用她的血肉來抵擋日本的槍支。
貝拉不想回來,但中國人也很善良,沒有辜負他的好意。
貝拉被問到:為什麼要拯救中國人?
貝拉問:「朋友們很難,你不幫忙嗎?」"
這句話适用于整天的人,朋友有困難,我們是不是坐以待斃?
生活和善良一樣重要,貝拉做善事,澤友中國。
作者: 棍子
編輯: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