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懸崖之上》:以生命赴使命

《懸崖之上》:以生命赴使命

電影《懸崖上》的海報。

作為一部商業類電影,《懸崖上》用人們的曆史觀來還原時代,注重故事核心和人物塑造,在整體意義上的克制感上營造出感性的革命話語。在此基礎上,它連接配接曆史,喚醒革命精神,英雄主義,表達"懸崖之上總有光明"的主題。

用人民的曆史觀還原時代

在國産類型片的順序中,間諜戰片是一個比較弱的品類,"風聲"之後的好作品很少。張藝謀的《懸崖上》憑借紮實的劇情、成熟的電影語言、精彩的表演讓人大放異彩,推動了國内間諜戰争類電影的發展。與傳統類型的間諜不同,《懸崖上》并沒有采用"超級英雄"的叙事政策,而是獨特地運用了群體形象,是一部用人們的曆史觀還原時代的電影。

這部電影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産黨特工從蘇聯傳回完成代号為"烏特拉"的絕密行動時與敵人作戰的故事。張藝謀坦言,《懸崖上》是他導演生涯中第一部"塑造群體"的電影,他拍出這部電影非常投入。在影片中,11個主要角色都有自己的特點,如何表現間諜戰争的情節,與統一的主題貫穿其中同時,每個角色的特點都展現出來,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與神秘而偉大的烏特拉行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背後的無名英雄迷失在曆史角落的拼湊中。更重要的是,烏特拉行動隻是無數行動中的一個,在這個層面上,無數的無名英雄是曆史發展的原動力。曆史的宏大是既成事實,它不僅貫穿于不斷前進的曆史事件,也貫穿于一個活生生的、感性的人物。站在人民的位置上看曆史,展示曆史,還原曆史,是人民對曆史觀在電影中的具體呈現。

值得指出的是,基于人民曆史觀的群體形象塑造,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間諜戰類型所營造的"燒腦"情節。在《懸崖上》中,當故事進行到中間時,影片中的每個角色都向觀衆展示了身份,此時觀衆對角色面臨的危險和任務的完成有了一個十足的眼光,而影片中的人卻不認識對方。希區柯克的炸彈理論指出,有三個人在打牌,桌子下面有一枚炸彈,如果叙述者隻是告訴三個人打牌然後突然爆炸,那麼故事是毫無戒心的;也就是說,炸彈是一場危機的展示,在觀衆的充分了解和影片之間的未知之間形成懸念。同時,當片中不為人知的人越多,他們之間的緊張感就越大,"懸崖上"的懸念和緊張感恰恰出現在群體形象中。最終,人民的力量取得了勝利。"Utra"在俄語中的意思是"黎明",經過長時間的黑暗,黎明的光明必然會到來。

懸崖上"愛"的革命話語

作為一部類型片,《懸崖上》的成功密碼在于故事的邏輯自我協商和人物的立體可信度。英雄來自人民,一出戲就是人所作,換句話說,如何在崇高的境地裡創造一個故事,說服地形塑造故事中的人物才是最重要的。片中,張先辰、王宇、楚亮、周B、小蘭都是英雄,他們敢于忠心耿耿,為革命信仰忘記死亡,勇于犧牲。然而,與傳統英雄的手法不同,《懸崖上》巧妙地将情感力量注入革命話語中,人物豐富、富有創意、魅力四射。

女明星秦海軒說,他飾演的女特工王宇并不是"十項全能",而是像普通人一樣的經紀人。演員朱亞文說,他飾演的蘇聯高科技特工楚亮是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純愛的沖動的普通人。它們結合了革命和情感的雙重性,形成了"感覺"的革命話語。"'抒情詩'來自詩意的自我與曆史世界之間最驚心動魄的碰撞。它是一種類型,一種情感結構,或者是對曆史觀的渴望,蘊含着隐藏的驅動力。《懸崖上》是一部浪漫的傳說,以個人和曆史的形式書寫"愛情"的革命話語。張藝謀說,這是一部"很冷、極熱"的電影。它的"冷"來自整體音色的渲染。雪,作為影片的核心視覺象征,呈現出一種邋遢而詩意的氣質。一直飄落的雪,一方面反映了時代的實體環境和"極冷"的環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極熱",中間産生了"感情"。它源于英雄《使命召喚》和押注于勇氣和榮耀的新征程,也源于夫妻倆的一次"活着找孩子",從父親看孩子的眼睛,從躲在浴室裡默默哭泣,從為伴侶犧牲的精神,從等待純潔的愛情, 從無處不在的道德選擇問題......這些貫穿間諜戰争情節的細節,共同建構了革命話語的"感覺"。

毫無疑問,《懸崖上》這部劇經得起推敲。這部電影改編自權永賢的小說《霍爾瓦特街》,故事來自權永賢的劇本。更大的變化是,在原劇本中,隻有核心任務是"烏特拉"行動,沒有解釋行動是什麼,故事集中在四個特工如何在敵人的陷阱中幸存下來。影片明确界定了拍攝過程中的具體任務是什麼,這一變化使角色的行為動機更加清晰,角色的革命信念和對精神救贖的追求更加令人信服,後來的犧牲更符合行為邏輯。正如張藝謀所說:"當一項具體的任務不存在,或者任務是虛無主義的,人們的信仰就不是基于重點的。是以在任務的後面要展示的是信仰,血與犧牲,而信仰與血有特定的目标,具體的鬥争,支撐叙事的發展。"與掙紮求生的本能相比,信仰支援行動、愛的陪伴、不斷增長的内在自我,為革命的話語增添了詩意,凸顯了革命的"感受"和心理沖擊力。

電影作為"精神經濟學":連接配接曆史和喚醒精神

在我看來,電影是一種觀看媒介,是一種"精神經濟學",它與觀衆、曆史和現實有着密切的聯系,它的價值就是從協商和對話中實作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電影是觀衆與曆史和現實之間的橋梁。在影片的觀看中,通過叙事和人物的接受,連接配接曆史,獲得更一般的體驗,進而完成了道德力量、革命精神、英雄主義的強化。就《懸崖上》而言,張賢辰、王宇、楚良、小蘭、周乙都是走在懸崖上的人,他們在黑暗中,無法與失散的孩子團聚,無法使用自己的真實身份,随時面臨被捕甚至死亡的危險。然而,雖然懸崖有數百英尺深,但血淚可以穿過岩石。信仰是生命的光芒,照亮了冒險和黑暗的前進道路,他們默默地為黎明而戰和奉獻,身份暴露後,勇于犧牲,放棄自己的生命。他們是最重要的人,是要堅持革命戰士的信仰,就是要堅持戰鬥的無名英雄,用行為诠釋"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的高尚精神。

這種精神需要被喚醒,英雄的力量需要被追随,英雄的故事需要被更多的人知道。隻有這樣,它的精神才能傳承下來,獲得自我洞察和當下的。今天的和平歲月和美好生活來之不易,無數英雄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隻有建設好國家,大力弘揚民主科學精神,才能配得上為革命而犧牲的無數烈士。曆史的意義在于"記憶",這不僅是事件的曆史,也是精神的曆史。《懸崖上》中的主人公是"過去式的",但其精神卻是"現在"和"未來"。我相信,這樣的故事可以廣泛傳播,與曆史相聯系,喚醒精神,融合文化,讓更多的人在曆史與現實、現代性和未來中獲得精神動力,勇往直前。

(作者為中國美術學院影視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作者: 丁亞平

來源:中國文藝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