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羊城晚報
華農師生"洞穴找蟲"尋找新物種!
記者 張偉
通訊員方琦謝涵
全長 257.4km?這是從廣州南站到韶關東站的距離,也是亞洲第一個,世界第五個長洞——貴州遵義雙河洞的長度。自2009年以來,華南農業大學洞穴生物多樣性研究小組的師生一直在雙河洞中研究洞穴的生物。十多年來,他們在洞穴中發現了各種真正的洞穴生物,如洞穴步行者,馬地,跳躍昆蟲,窗簾蟲,蠍子,鈎蝦和青蛙。
2019年3月24日,雙河東國際科考項目新聞釋出會在貴州省遵義市邵陽市舉行。華農洞生物多樣性研究團隊負責人、農學院教授田明義應邀出席會議,展示團隊在雙河洞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到目前為止,該團隊已經發現了40多種真正的洞穴動物。
新物種:"雙河盲步"後"專業化"
亞洲的第一個長洞是什麼樣子的?中國已知最長的喀斯特洞穴,雙河洞,是在貴州省遵義縣一個名為溫泉的小鎮内形成的。由于多年的水洗,沙子成塔,滴落穿過石頭,洞穴中有天然形成的洞穴大廳,有因為碳酸鹽不斷溶解和沉澱而形成的鐘乳石。
在這個神奇的洞穴裡,也留下了環農師生的腳印。
由田明義上司的華農洞穴生物多樣性研究團隊由教師和研究所學生組成,是中國相關領域最活躍的團隊之一,有四名教師和六名研究所學生緻力于洞穴物種的多樣性和識别新物種。
自2009年以來,該團隊一直在研究雙河洞中的洞穴生物,至今已有十餘年,在洞穴中發現的真實洞穴生物代表群體有洞穴階甲、馬地、跳蟲、簾蟲、蠍子、鈎蝦和青蛙等特有物種,共發現40多種真實洞穴動物。這些物種是稀有的,隻能在洞穴中生存,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和保護價值。
田明義對新物種的發現感到特别興奮,新物種也是新屬的模型物種。它是一具非常"特殊"(物種為了适應黑暗洞穴環境而形成的某些變化)盲背心,它的眼睛完全退化,不能抵禦紫外線,是以沒有色素,體壁薄,身體變得更細長,感覺器官起到一定的作用,局部感應區域變大, 氣流、溫濕度、危險資訊等比較敏感。由于在雙河洞的發現,田明義将其命名為"雙河盲踏盔甲"。
在雙河洞中,他們還發現了各種洞穴生物,如細脖子盲踏盔甲、隐毛帶雙馬地、長角跳蟲、斑馬、簾蟲、龍馬地等。他和他的團隊發現的鱗片是一種以田明義教授命名的跳躍蠕蟲。
洞穴探險:在黑暗中尋找蟲子,有時"飛檐"
探索洞穴和尋找昆蟲很有趣嗎?危險嗎?田明義告訴記者,洞穴往往是黑暗的,但對他們來說,洞穴意味着無盡的新奇和神秘。
身穿紅色的去洞服,戴着安全帽,背上背着裝滿工作裝備的背包,胸前挂着一小瓶撿蟲器,深陷洞穴,地方很暗,車頭燈和手電筒是唯一的光源,一點點細微的聲音就會被無限放大。他們一邊走,一邊仔細搜尋,連一條石縫都沒有。
"我們一定是把目标帶到了洞裡去尋找蟲子。田說,在進入團隊之前,團隊将做好功課,充分了解洞穴環境以及洞穴中可能存在的昆蟲物種。
一旦你看到一個有流水或潮濕的地方,你的第一反應是:"可能有蟲子!"當他們發現時,每個人都會興奮地四處走動,觀察,拍照,交談。即使是一些隐藏在縫隙中的蟲子也會找到用水"澆水"它們的方法。
黑暗,深邃的洞穴意味着許多未知的風險,他們小心翼翼地采取每一步,為了保持平衡,他們的手必須被釋放出來,以防他們在滑倒時舉起自己。有時他們爬上陡峭的石牆,如果遇到一個很深的垂直洞,他們必須在洞口找到一個穩定的支點鉚接,然後用堅固的繩子将其綁在腰上,然後慢慢地将繩子放入洞中。"累了,但我們很高興。田明義笑道。
研究洞穴:調查720多個洞穴,發現世界十大新物種
"探索洞穴生物隻是第一步。我們需要弄清楚什麼物種生活在洞穴中以及它們是如何生活的,然後才能将它們評估為瀕危物種,然後制定保護措施。田明義說:"洞穴生态系統非常脆弱,洞穴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在我國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自2000年研究開始以來,該團隊已前往全國16個省(區和市),調查了720多個洞穴并追蹤"洞穴精靈"。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洞穴探險"中從零開始成長。
目前,在洞穴生物學研究領域,華侬對洞穴裝甲和馬魯兩組的研究一直處于國内外領先地位。團隊發現了40多種洞穴生物,80多種盲人盔甲。其中,首次發現的李嬌盲踏裝甲在2018年被評為世界十大新物種。他們還編輯并發表了1本學術專著和55篇SCI學術論文。
發現一個新物種并不容易,田明義和他的團隊不僅尋找洞,發現蟲子,捕捉昆蟲,而且還研究和識别昆蟲,有時甚至幾十年。
田明義與這個洞穴聯系在一起已經15年了,一種眼睛不見了的腳凳喚起了他最初對"鑽洞"的興趣。在他的辦公室裡,有一排大約2米高的櫃子,堆滿了标本盒,裡面放着各種階梯甲蟲标本,其中包括100多個模型标本。"都是寶貝!"他笑着說。
"對昆蟲感興趣,能吃苦耐勞,能經得起寂寞,才能保持第一顆心。常年上山,"鑽洞",尋找蟲子,頭發已經白了,田明義依然快樂,帶着研究所學生走出野外,深入洞穴,采集标本,進行物種鑒定。他告訴記者,退休後,他會繼續鑽洞找蟲子,"直到7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