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6年前陳凱歌、張藝謀一部《黃土地》,開啟了國産電影的黃金時代

作者:周遊世界電影

說到電影導演陳凱歌的代表作品,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霸王伯格》,這是一部由張國榮主演、以中國傳統戲劇為特色的電影,給中國影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霸王伯格》就像是四部大作中的《紅樓夢》,是一部隻有中國人才能完全領會其内涵的電影。陳凱歌之是以能夠執導《霸王貝基》,之是以如此經典,源于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了解。但也正是因為陳凱歌執導的《貝基王》過于經典,讓人很容易忽略陳凱歌的其他代表作品。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部作品,陳凱歌的處女作《黃土地》,這部電影是在36年前的1984年上映的,當時陳凱歌兩年前剛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除了導演陳凱歌,攝影師張藝謀和藝術家何群也是1978年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當時,他們三人屬于廣西電影制片廠青年電影攝制組,這三位嶄露頭角的人,對電影藝術充滿追求,被後來的國内電影人創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不朽電影《黃土地》。

36年前陳凱歌、張藝謀一部《黃土地》,開啟了國産電影的黃金時代

說到第五代中國導演,大部分重要成員都來自1978年北京電影學院的同學。而其中一個标志人物是張藝謀和陳凱歌,在學生時代,陳凱歌的職業是導演系,而張藝謀的職業是攝影系,雖然兩人住在同一棟宿舍樓裡,但彼此也認識,但在學生時代他們的交集并不多。但由于張藝謀的攝影專業出類拔萃,并多次獲獎,是以陳凱歌對張藝謀的印象相當不錯,以至于在學生時代他們約定有機會一起創作一部電影,當時他們還很簡單,他們的約定隻是純粹為了追求藝術。

36年前陳凱歌、張藝謀一部《黃土地》,開啟了國産電影的黃金時代

畢業兩年後,陳凱歌獲得了執導電影《黃土地》的機會,電影原名《深谷回聲》,這部電影與之前的國産作品不同,它不再是電影作品的簡單叙事方式,它更注重電影語言的表達。是以在看《黃土地》這部電影的時候,觀衆更能感受到畫面和音樂對原本生命力的呼喚。《黃土地》這部電影讓電影人看到了電影新的可能性,而《黃土地》在鏡頭語言和音樂語言上,影響了整個中國第五代導演,并成為第五代中國導演的創作裡程碑。

是以很多人在談論《黃土地》這部電影時,更關心的是電影的表演方式,而不是故事本身。在張藝謀一幅"高高的天空厚土"長安畫派的鏡頭語言中,觀衆仿佛置身于那個被禁锢的黃土高原時代,感受着世界的滄桑、無情的命運。《黃土地》的創作方法,我們可以在後來的張藝謀和陳凱歌的許多電影作品中看到,他們習慣于把人置于時代的背景和原有的生命力,用苦難和世俗的無形從原生的固執和固執中沖擊個體,同時用屈服和妥協來表現個體在荒謬和無力的曆史背景下。

36年前陳凱歌、張藝謀一部《黃土地》,開啟了國産電影的黃金時代

《黃土地》這部電影創作于1983年末至1984年初,影片隻拍攝了三個多月,而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裡,創作者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電影的創作中,他們當時的努力,隻為純粹追求藝術。後來在影片上映時,陳凱歌還寫了一篇關于張藝謀的專文《秦國人》,在文章中,陳凱歌透露張藝謀在拍攝現場被稱為"張師傅"或"張黑臉",因為張藝謀當時對于銀幕渲染效果的要求極為苛刻,曾經張藝謀覺得作品不到位, 會是黑臉,他的"黑臉"綽号也就從此而來。

"一旦,選擇山坡景觀,要求是斜坡上有一棵零梨樹,下面有一條白色的小路,蜿蜒向上。這個場景到處都是:不是樹不合适,不是路不合适。藝術方案自然使他的臉變黑了。最終決定:走出一條路。于是攝制組從2點.m開始,帶着卓别林的節奏魚魚向上,隻停留在對面的山梁位置指揮、觀察。成功花了四個小時。道路白色光滑,沒有腳印,就像多年的踩踏事件一樣。然後他的臉漸漸變白了。"在談到張藝謀選舉時,陳凱歌說。

36年前陳凱歌、張藝謀一部《黃土地》,開啟了國産電影的黃金時代

正是在這種工匠精神下,是以他們最終創作了《黃土地》這部标志性作品,正是憑借着這樣的創新精神,才在國産電影發展了10年的黃金。當時國産電影的情況,很像陝北農村場景的《黃土地》故事。中國文化廣闊而深刻,有太多的精神内涵和邏輯特征有待電影人去探索,他們的處境就像電影的第八條路軍文藝工作者顧青(王學璇飾)到陝北農村地區尋找陝北民歌。當時,陳凱歌、張藝謀等人的情況與顧青非常相似,雖然他們是溫血兒,但很多其他人對他們的工作并不全是了解和支援。

36年前陳凱歌、張藝謀一部《黃土地》,開啟了國産電影的黃金時代

《黃土地》這部電影的創作名叫趙繼平,是中國傑出的作曲家,在創作《黃土地》時,張藝謀曾對趙繼平說過,未來他也要當導演,而張藝謀和趙繼平一緻認為,他的第一部作品希望由趙繼平配樂。果然,1987年張藝謀拍攝《紅高粱》時,邀請趙吉平為《紅高粱》配樂,為了配合影片原有的生命力和升華,趙繼平破土動工,用神粱和高粱模仿聲音,以突出影片的表現力。據趙繼平介紹,當他告訴老師這個想法時,老師的直接評價是"無稽之談",但當影片的效果出來時,趙繼平和張藝謀被圖像和音樂的力量驚豔了。而當《紅高粱》上映時,電影《姐姐你大膽前進》和《吐司》的原聲帶成為街頭流行音樂。

後來,就連小說《紅高粱》原作者莫言也喊道,電影的力量太大了。究其原因,就是小說《紅高粱》出版時,隻在文壇産生了一定的影響,而《紅高粱》上映的時候,很多人也知道莫言的名字。尤其是1988年《紅高粱》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金熊獎時,人們開始意識到,陳凱歌、張藝謀等國産電影,已經達到了國際一流的創作水準。

36年前陳凱歌、張藝謀一部《黃土地》,開啟了國産電影的黃金時代

接下來的10年,陳凱歌憑借《霸王伯奇》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榈獎,張藝謀憑借《菊豆》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憑借《秋菊訴訟》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龔俐憑借《秋居訴訟》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這一系列的成就,讓國産電影進入了藝術主導的黃金創作期,而這一時期也是張藝謀和陳凱歌事業的巅峰時期。

36年前陳凱歌、張藝謀一部《黃土地》,開啟了國産電影的黃金時代

但2000年之後,以《真話實在》為代表的《泰坦尼克号》好萊塢商業大片開始大舉進軍國内影院市場,國産電影在影院市場節敗北,此時張藝謀和陳凱歌扛起了全國影業的旗幟,與好萊塢大片展開了票房保衛戰。電影制作就是這種情況,尤其是在内地,電影業和電影制作發行體系并不發達,往往沒有藝術與商業的終極結合,甚至像張藝謀、陳凱歌這樣的電影人,仍然難以獨自管理藝術與票房的平衡。

36年前陳凱歌、張藝謀一部《黃土地》,開啟了國産電影的黃金時代

是以2000年以後,國産電影進入了快速商業化的過程。在電影的商業體系中,追求藝術在票房面前簡直不值一提,而票房導向的市場導向,讓國産電影更加注重營銷和噱頭,一時把《英雄》當成大明星的成功故事,大制作,大營銷理念, 接替陳凱歌和張藝謀,最初進入電影領域,純粹的藝術追求。而在這樣一個概念的指導下,來自那個黃金時代的國産電影也在逐漸走開,雖然現在我們的票房越來越高,但真正的電影卻越來越少,回頭看看國内電影排行榜前10名,其中大部分都是在1994年那個黃金十年之前創造的。雖然那個時代已經結束,但影迷們還是懷念它,不知道下一部本土電影的黃金時代何時到來,但真正的電影需要"純藝術"。在此,作為球迷,我們要向年輕的陳凱歌、張藝謀緻敬,感謝他們為球迷帶來的美好的黃金十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