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工智能會不會再次進入嚴冬

作者:光明網

徐雲峰

1956年,"人工智能"(AI)一詞在達特茅斯學院的一次會議上被創造出來,以正式建立人工智能領域。1956年至1974年間,高校和政府機構在人工智能研究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和資源,解決幾何、代數等問題的不同類型的計算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迎來了人工智能史上的第一波亮點。

瞬時浮動幾度,替換了多少次疊代。人工智能的第一個冬天發生在1974年至1980年之間。1973年,著名數學家Rathill向英國政府送出了一篇關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嚴厲批評了當時的機器人技術、語言處理和圖像識别,尖銳地指出,人工智能看似雄心勃勃的目标根本無法實作,研究已經完全失敗了。此後,科學界對人工智能進行了一輪深度拷問,讓人工智能受到嚴厲批評,其實際價值受到質疑。然後,政府和機構停止或削減資金,人工智能在1970年代陷入了第一個冬天。

這個冬天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當時随着專家系統的興起和日本投資8.5億美元制造出具有超級計算能力和人類智能的計算機而結束。日本的舉動也不足為奇,早在1979年,當流行的科幻電影"High"出現時,以及1989年,當"突襲者"的原始漫畫首次釋出時,證明了日本人對人形機器人的癡迷。

随後,人工智能的第二個冬天發生在1987年至1993年之間。

計算機硬體在20世紀80年代蓬勃發展,但也是個人計算機(PC),IBM PC和Apple計算機崛起的時期,迅速接管了整個計算機市場,穩步提高了CPU頻率和速度,比昂貴的LISP機器更快,甚至更強大。這直接導緻了價值5億美元的專業系統行業的崩潰。直到1987年,專用LISP機器硬體市場才崩潰,人工智能領域再次陷入寒冬。

人工智能的力量直到1997年才實作,當時IBM的深藍擊敗了國際象棋冠軍加裡·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與此同時,科技行業正面臨網際網路泡沫,人工智能資金已經耗盡。然而,由于硬體計算裝置的突破和海量資料樣本的翻倍,機器學習不斷進步,成為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引擎。

文章怎麼會驕傲和羞辱,一切都從未有過繁榮或蕭條。衆所周知,關于人工智能的發展一直存在一些争議,有人說人工智能正處于繁榮時期,有人認為它已經進入了冬眠期。事實上,人工智能在之前的兩個冬天都遭受了損失,因為技術不足以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而現在第三波人工智能浪潮的興起,不是來自學術界,而是來自企業界的推動和以市場為導向的推動。從本質上講,不是人工智能世界發明了以前未知的新技術,而是數字化的普及導緻了智能需求的出現,進而産生了"技術改變生活"的概念。是以,隻要對智能的需求旺盛,學術界就不會像前兩者那樣盲目樂觀,人工智能不會立即進入寒冬。

可以看出,經過人工智能多年的發展,目前的技術逐漸成熟,人工智能技術開始從實驗室走向現實,未來幾年将迎來人工智能大規模商業化的落地趨勢。目前肆虐的疫情,也在某些方面推動了人工智能的發展和進步。在這場抗擊疫情的過程中,線上教學、智能機器人等人工智能技術得到了大規模應用。線上教學讓我們享受到居家的便利,同時讓我們得到良好的教育,而智能機器人可以代替人工完成咨詢、登記和治療工作,在醫院等高危地區安排相關機器人,可以大大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確定相關人員的安全。此外,智能客服機器人可以承接疫情通知回訪、重點人群随訪、智能處理各種咨詢電話、疫情期間心理慰問等線上服務,還可以提供"線上咨詢""智慧醫療"等場景。

可以說,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我們能務實地去掉人工智能頭腦的光環,努力發揮其在生物、醫學等領域的人工智能魅力,人工智能就會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那麼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就不會進入冬天, 但将朝着康莊大道的快速發展邁進。

來源:中國閱讀期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