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慶特别節目《石庫門的笑聲》10月1日登陸東方衛視,奏響海派文化新協奏

國慶特别節目《石庫門的笑聲》10月1日登陸東方衛視,奏響海派文化新協奏

10月1日21時20分,東方衛視将播出國慶節特别節目,真人海風喜劇《石庫門笑聲》。

節目以上海地标石庫門為背景,将傳統的上海獨腳劇與新海喜劇相結合,由"阿德戈"毛馬達和他的老搭檔沈榮海飾演。該劇将從人民"食衣"四個方面入手,生動演繹改革開放40多年來将上海打造成今天的金融中心、國際化城市。

視訊加載...

這個特别節目會以搞笑"說話和唱歌"的形式出現電視,以場景為導向的呈現,一小時的節目會出現七到八部情景喜劇,但也像相聲,像短劇,像電視劇,像小電影。

節目将線下影院《笑聲石庫門》作為藍圖,融入傳統上海喜劇演員和海派喜劇新人共同演繹的形式,從過去走向未來,引領海派喜劇新潮流,開創海派文化新潮流。

<h2>食衣線記錄神城煙花正宗上海語言展海學校文化魅力</h2>

這部獨腳劇突出了上海文化、上海制造、上海服務、上海購物、上海、上海的"四大品牌",關注人民在餐飲業的方方面面。

在上海方言關于"住在石庫門"的表演片段中,演員們表演了輕松的天性,"吃螃蟹不姜,東西要變硬","吃螃蟹不糖,空心",用生動的流行語言诠釋了上海小區互相幫助襯甯,借醋、生姜、糖享受螃蟹的溫馨故事;"蘇州河蟹,陽澄湖蘸水,這就是'浴蟹'",鄰居們幽默地讨論了蘇州湖、陽澄湖螃蟹的特點。據悉,上海語将貫穿毛馬達和沈榮海的表演,居家般的對話語言不僅揭示了上海威爾斯原有的生活氛圍,也展現了神城方言的魅力。

國慶特别節目《石庫門的笑聲》10月1日登陸東方衛視,奏響海派文化新協奏

"衣服"剪輯中的換裝,生動地反映了上海居民生活的細節和變化。從演員們讨論改革開放後女性旗袍的風格革新,到"華庭絲、美絲、滌綸絲、滌綸絲"和一步裙、超短裙等當下時尚幽默的段落,一段服裝史就是上海人生活變化和發展的剪影;

國慶特别節目《石庫門的笑聲》10月1日登陸東方衛視,奏響海派文化新協奏

《美食》片段突出了時代樂觀向上的作風,"嘉定葡萄、松江鲭魚、朱家角的蹄肥、南翔的小籠子",演員以上海特色菜為介紹,幽默的語氣用上海話用"吃"字來表達,如"吃前排"的意思被上司批評;

國慶特别節目《石庫門的笑聲》10月1日登陸東方衛視,奏響海派文化新協奏

"玩"片段中大學生兒子"吃雞"遊戲帶來的誤區,反映了不同世代對新事物的不同反應,父母認為自己的兒子說"吃雞"(注:電子遊戲)就是吃雞,于是問兒子"你喜歡吃老雞還是男孩雞?"你喜歡洋蔥油雞還是手撕雞?對當代生活中流行名詞的讨論,如"種草"、"拔草",也反映了時尚之都上海人民日益豐富多彩的消費生活。

<h2>海派文化喜劇新人驚喜加入懷舊現代交織關于惡魔變身</h2>

國慶特别節目《石庫門的笑聲》10月1日登陸東方衛視,奏響海派文化新協奏

自2018年9月首演以來,獨回合劇《石庫門的笑聲》已在網上演出100餘場,累計觀衆近10萬人次,本次特别節目在原劇基礎上大膽創新,通過現實生活拍攝、音樂演繹等嘗試,展現上海的都市風光和城市變遷,探索城市的血液。

這部劇打破了錄音棚的錄制模式,在上海奉賢現場演繹了經典的神城故事,創作了與劇場不同的電視節目《石庫門的笑聲》;

除了演繹的形式,音樂也是這個特别節目的一大新視角。以音樂為先導,加入上個世紀留下的聲音和現代都市生活的聲音元素,由兩位主要人物演繹石庫門的晨景,串聯成一首《石庫門協奏曲》。懷舊與現代交織在一起,沉澱的歲月與蛻變的發展融合,協奏曲起到了"收尾"的作用。

據《海派》作家金玉成說,

"細節是一段微妙的時代史",石庫門是上海這座城市的縮影,在時代的洪流中默默地記錄了沈城百年的風雨變化。

《笑的石庫門》是來自普通市民的,無論是石庫門小區吃螃蟹,還是風格不斷裝修的旗袍,作品用小小的洞察來展現上海一路走來的軌迹,方向的改變。上海如何從南邊的河水小鎮灘上,演變成今天的金融中心、國際化城市,改革開放40多年來從硬體到軟體,從金融貿易到文化生活360度的全方位經濟發展,其快速變化和未來可期的宏偉藍圖, 是一對"名口"來了。

石庫門的笑聲屬于上海人民的笑聲,這邊的土水滋養着他們,在這裡用海派獨特的幽默語言在上海人生活和奮鬥,記錄下這個時代,傳承這座城市的文化脈絡。在時代潮流中,石庫門敞開心扉擁抱變化,演奏了一首新的海洋協奏曲。

<h4>國慶特别節目《石庫門的笑聲》将于10月1日21:20登陸東方電視台。</h4>

來源:深思熟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