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四五”規劃目标下,北京如何實作碳中和?

作者:Beiqing.com
“十四五”規劃目标下,北京如何實作碳中和?

風力發電。圖/解濺

經濟發展是産業結構更新的過程,實作碳中和本質上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

中國科學院地球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葛全勝認為,"十四五"期間,北京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減少碳排放,確定碳排放穩步下降,同時開展碳中和路徑研究,制定專項行動計劃,成為實作碳峰的"上司者", 碳中和和上遊。北京要努力把能源結構變化融入産業結構改革,大力發展綠色産業,在發展中改變能源結構,實作碳中和。

那麼,在"十四五"規劃下,北京如何實作碳中和呢?在北京的關鍵行業和行業實作碳中和目标的途徑是什麼?

未來,中國将實作碳中和,高度依賴氫能等新能源技術。

根據《北京統計年鑒2020》,2019年北京市能源消費總量為7360萬噸标準煤,其中生活消費1691.4萬噸,包括建築供暖,運輸、倉儲和郵政服務153.38萬噸,制造業1162.9萬噸。

可以看出,北京要實作碳中和目标,需要把重點放在能源行業、建築業和交通運輸行業。

葛全生表示,目前,北京1萬噸能源消費産值已從2005年的0.872噸标準煤下降到2019年的0.230噸标準煤,高于美國的水準,達到日本等低能耗國家的水準,能效空間較小, 未來的關鍵任務是調整能耗結構。未來,中國将在碳中和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将高度依賴氫能等新能源技術,北京擁有雄厚的科技實力,應該引領中國未來新能源技術變革。能源結構調整可以聚焦氫能,努力突破低成本化石能源氫能、海水氫能、可再生能源氫氣等制約氫能發展的關鍵技術,通過應用低成本氫能技術,提前實作區域碳中和,并為全國實作碳中和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在葛全生看來,北京能源部門實作碳減排的大方向是大力發展新能源,大幅提高氫能等新能源的比重。北京發展風電、光伏和生物質能的潛力不大,應該走發展氫能的道路。

閩大學國家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克表示,北京能源部門減排的難點在于,在已經實作煤改氣的基礎上,供熱系統未來将向低碳方向發展,如逐漸增加電力替代。

2019年,建築業排放占北京碳排放結構的45.56%,2019年占碳排放結構最大份額的76%。

北京華貿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陳德進告訴北京智庫,北京建築節能,對于新項目的開發和設計,需要從規劃階段考慮後期運作的節能減排問題,即分層、戶用冷熱荷載和建築總冷熱荷載。由于建築物外立面的設計與建築物外圍保護結構的冷熱荷載直接相關,是以使用導熱系數低的建築材料尤為重要。

此外,在陳德進看來,建築内部的機電節能設計也至關重要。參與計算比負荷、配置設定HVAC的專業,隻針對特定樓層,房間負荷的計算和配置設定非常準确,才能做出良好的空調系統設計。風力系統也要做到平衡,由于空氣的可壓縮性特性,參數變化很大。是以,風力系統不容易太長。為了不造成機組滿負荷壓力過大,噪音大。

在交通領域,推動機動車電氣化為降低交通碳排放做出了巨大貢獻,是實作城市交通碳排放最核心、最具潛力的方式。北京交通運輸發展研究院節能減排中心主任劉穎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京市中心綠色出行的比重已達到73.1%,短期内不會有太大的增長空間,是以碳減排應該有更多的思路來适應特大城市交通的發展。

劉穎認為,汽車能源轉型在北京的目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北京新能源汽車的規模已達40萬輛,2025年的目标是達到200萬輛,比重從7%提高到30%。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電動汽車的工藝不能"快速快捷",需要做好基礎工作。

低碳是趨勢,但減排不可能是一刀切的

葛全生向北京智庫介紹,目前,北京要率先實作碳峰值穩步下降作為"十四五"期間實踐新的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把握,把碳中和願景作為實作高品質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的重要支撐。

能源、建築和運輸都是碳減排的主要部門,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平衡低碳與經濟發展是北京為了實作其碳中和目标必須面對的問題。

葛全生表示,低碳發展是大勢所趨,但減排絕不能是一刀切的。2020年,北京瓦斯鍋爐供冷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為2033萬噸,占全市總排放量的16%。發展熱泵供熱系統是行業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途徑,但該市市區供熱面積為8.95億平方米,其中熱電聯産供熱面積為2.36億平方米,瓦斯供熱面積為6.15億平方米,供熱系統的調整涉及大量的資金投入和就業安置問題, 需要有序和分階段前進。

在葛全盛看來,目前,北京機動車保有量為608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約40萬輛,使用新能源汽車替代燃油車也需要在不斷完善充電基礎設施的前提下逐漸推進,不能給經濟發展和正常生産生活帶來嚴重幹擾。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綠色發展與協同創新中心常務理事、研究員張九田表示,北京産業結構不斷優化,燃煤計劃基本實作,目前經濟增長點是能耗低、技術先進、附加值高的高科技産業。平衡低碳與經濟發展,在促進高精密工業發展的過程中,仍要注意嚴格控制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加快産業特别是制造業品質更新,嚴格控制制造業碳排放增長。

對于低碳技術的運用,中金公司研究院執行總經理謝超也認為,技術進步是實作碳中和的關鍵。根據模型模拟分析,技術進步抵消了碳定價對經濟增長的更多負面沖擊。依靠包括技術進步在内的綜合治理方法,可以平衡經濟增長與碳中和。

首要任務是明确碳中和時間表和路線圖

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四五"期間,北京市碳排放量要穩步減少,實作碳中和,邁出堅實的步伐。2021年主要工作還提到,北京要突出碳強度和總量"雙控",明确碳中和時間表、路線圖。

“十四五”規劃目标下,北京如何實作碳中和?

"綠色發展"主題花壇位于西單東南角。攝影:鄭親王,新京報記者

葛全生表示,"十四五"期間,北京的碳中和路徑可以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逐漸擺脫化石能源體系,大力發展氫能、微網、直流等新興技術,加快建立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作為現代能源體系的核心。二是要以技術變革為主導,提高建築、交通、工業等領域的能效,包括: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逐漸淘汰燃油汽車,推進交通電氣化或加氫化,推廣熱泵、綠色照明、綠色建築等技術,建設零碳建築,促進綠色制造, 促進氫能和可再生能源在工業領域的大規模利用和電氣化。三是大力培育低碳、零碳綠色産業,加快發展大資料、物聯網、5G等新一代資訊産業,借助工業物聯網、人工智能等資訊技術,推動零碳新技術與新興産業的結合。

中國社會科學院産業經濟研究所能源經濟系主任朱偉表示,要避免"運動型"碳減排和行政手段引領北京碳減排,必須真正培育和發展以低碳技術為基礎的低碳産業,而不是簡單地通過報廢治理, 關閉産能等方式實作碳減排,這是兩者之間的根本平衡。

在張勇看來,北京的首要任務是明确碳中和時間表、路線圖,如全市碳排放峰評估,完善全市碳中和行動架構,積極推進碳中和示範,實作冬奧會碳中和目标;要建設綠色韌性城市,第四,完善碳排放交易體系,推進全國自願溫室氣體減排市場建設。

此外,在優化調整産業結構方面,我們将繼續加強低碳技術創新,積極培育綠色發展新動力,嚴格控制制造業碳排放增長。

王克認為,北京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水準較高的城市,在低碳規劃中主要強調通過提高服務業在三個産業中産值的比重來優化産業結構。服務業的能源強度和碳強度一般較低,是以服務業的發展可以減少機關GDP的能源消耗和排放。對北京來說,它應該結合自身條件,發展特色低碳服務,比如注重培育低碳服務、鼓勵技術創新等。

編輯|張笑

校對|珍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