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慶精神鼓舞人們奮勇向前

作者:中國經濟網

來源:經濟日報

松遼雷聲,石油從大慶出來。1959年9月,三井松濟成功注油,宣告大慶油田誕生。"石油勞工咆哮着,大地震動了。石油勞工是如此積極,以至于他們不怕大困難。"以鋼鐵俠王錦喜為代表的石油勞工辛勤勞作,通過3年多的石油會議戰,孕育了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主要内涵的大慶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大慶油田自開發建設以來,一代又一代的石油人高唱"我給祖國石油"的主旋律,以"甯肯不到20年,拼命想赢大油田"的英雄主義,奮發拼搏,勇攀高峰,實作年産5000多萬噸原油連續27年高産穩定生産, 4000多萬噸的持續穩定生産,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迹。

2019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緻信祝賀大慶油田發現60周年,指出"60年來,幾代大慶人為在古老的荒地上建設中國最大的石油生産基地而辛勤奮進。"大慶油田的突出貢獻被镌刻在偉大祖國的曆史紀念碑上,大慶和鋼鐵俠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将"石油貧乏"的帽子扔進太平洋

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油工業基礎薄弱,基礎差,原油産量差,頭上戴着"貧油"的帽子。1958年,負責石油工業的鄧小平同志指出,在天然石油的基礎上,在國内進行更大規模的勘探,石油勘探的分布要轉移到東部。東北松遼盆地已成為主戰場之一。

1959年9月26日,第三口基準井三井松濟位于黑龍江省肇州縣大同鄉高台子地區。在新中國成立10周年前夕,時任黑龍江省委一書記的歐陽欽建議,發現油田的大同鎮改名為大慶鎮,并相應命名"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的誕生,驗證了陸相産油理論,打破了中國'油脂貧乏'的論斷,開啟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新篇章。"東北石油大學大慶精神研究基地主任李萬英說。

當發現大型油田時,他們面臨着采礦的挑戰。1960年初,原石油部黨組決定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集中精力辦大事,"走向一場巨大的大會大戰"。石油勞工、技術人員、大學教師和來自原南京軍區、濟南軍區、沈陽軍區等37個石油系統廠礦和高校的33000多名退役官兵組成石油大軍,聚集在松遼平原,一場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落後面貌的石油會議的開始。

"大慶石油會議戰争是在困難的時候,在困難的地方,在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李萬英告訴記者,4萬多人将拼隊集中精力在大荒地上,生産生活遇到很大困難。沒有住房,住在牛棚馬廄,建"幹戲基地",挖"地窩",搭帳篷;戰争工作者不談吃飯,不談穿,不談生活,一心一意隻為打仗。他們在一張圖檔中說:"先建樓再做油,不能把油弄到樓上;冬天來了,軍隊開始了冬季突擊戰,他們大喊:"天寒,凍我們的決心;

1963年底,大慶油田已完成試驗開發,進入全面開發建設階段,建成了年生産能力600萬噸的原油生産基地。期内,大慶油田共生産原油1166.2萬噸,占全國同期原油産量的51.3%,進而改變了我國石油工業落後面貌,"貧油"帽子進入太平洋。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

鋼鐵俠金熙紀念館是大慶的地标。在紀念碑前的廣場上,鋼鐵俠金熙王的花崗岩雕像高高聳立,面容堅定,手電筒齊顯。王錦喜以其短短的47年,創作了一首《石油勞工心到黨》的英雄歌曲,為大慶精神留下了生動的注腳。

1960年,王金喜主動邀請于俞,率領當時被稱為"鋼鑽井隊"的1262(後編号1205)鑽井隊從甘肅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會議戰争。當火車到達薩爾圖站時,王金熙沒有問吃飯和生活的問題,甚至連串珠槍一樣發出的"鋼鐵俠三問"——鑽機去?井在哪裡?這裡的鑽探記錄是什麼?

剛到大慶的王金熙也喊出了"有條件,沒有條件要開"的口号。他帶領1205鑽井隊數十名硬漢,人肩并肩卸貨鑽機,盆端桶載水搶鑽,僅用5天4小時就完成了第一口油井參加石油會議的戰争,創下了紀錄。

當年在萬人宣誓就職師大會上,王錦熙代表戰工高喊"甯願活不到20年,拼命想拿大油田"鋼鐵誓言。這就是他說的,這就是他所做的。

"在擊中第二口井時發生了井噴。當時,井場上沒有重晶粉,王金熙和勞工們商量在泥漿池中加入黃土和水泥,以增加壓力井噴的比例。關鍵時刻,王錦熙不顧腿部受傷,跳進了泥潭,用身體攪動着泥漿。經過一番艱苦的戰鬥,終于壓倒了井噴,挽救了裝置和油井,王錦熙被泥漿血泡燒傷,受傷的腿也變得血迹斑斑。"鋼鐵俠王錦熙紀念館解說員鄭偉元情感解說。

這次跳躍,成為鋼鐵俠王錦熙最知名的英雄形象;

1965年,全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工業科學日"熱潮。"1205鑽井隊提出'不是百萬非好人,不赢冠軍是不願意的'。當年鑽井産量不停,年規模突破10萬米,相當于老中國42年鑽井總和。鋼鐵1205鑽井隊第21任隊長張靜表示,改革開放後,我國石油需求大幅增加,迫切需要提高鑽井能力。1205鑽井隊在全國率先打出1000口井,2000口井,相繼創下共100萬米、200萬米的紀錄,為大慶油田5000多萬噸原油高産穩定生産27年做出了突出貢獻。

大慶精神培養了一批鋼鐵俠式的團隊,融入了幾代大慶油人的血液和骨髓,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基因,大慶石油人無畏艱辛,不懼挑戰,勇于創新源泉。

新時代不斷實作新的超越

"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大慶油田科技人員在實踐中凝聚了"三超"精神的總結,是大慶精神、鋼鐵俠精神的傳承和發展。大慶石油人有這樣的共識:大慶油田能夠長期保持高位穩定的産量,離不開大慶精神、鋼鐵俠精神的鼓舞,也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力量。

"大慶油田整體處于'低油價'、'後油藏''非正常'勘探開發階段。在新時代,我們隻能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奇迹,才能高舉"标杆旗",寫大慶油田新華章。"84歲的"第二代鐵人"王啟民說,以大慶昌裕"後油藏"開發要突破"水控穩定油"的新路子,在開發頁岩油氣藏中突破"接管穩定生産"的新路子,在能源綠色轉型上突破"多能源互補"的新路子。

作為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首席技術專家,吳曉林從事三元複合驅動技術已有26年。"我們正在開展高溫、高鹽和碳酸鹽岩儲層化學驅動研究,以提高采收率和納米智能采收率技術,為大幅提高油田采收率、資源和國家能源安全技術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吳曉林說。

目前,大慶油田已建成世界化工驅動技術研發和産業化生産基地,化工驅動年産量連續19年超過1000萬噸,累計生産原油2.57億噸,創造經濟效益4282億元。

在新能源發展方面,大慶把新能源作為長鍊體系推進的重點産業,确定了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開發、地熱能開發、氫能開發五大産業。在大同區,國家光伏與儲能實證明驗平台(大同基地)項目一期工程正在緊急建設中。項目建設管理負責人黃希偉表示,該基地将分五期建設,總投資約57.4億元,轉換規模約105萬千瓦,是全國首個新能源戶外實證明驗平台,将為推動大慶轉型發展提供新的動能。

對于大慶市來說,城市轉型發展也是一個不斷超越的過程。大慶市委書記李世峰提出,大慶要成為"世界知名的資源轉化創新城市、中國新興高端制造業城市、全省領先的高品質發展城市"。"三城"的目标是超越過去,以目前城市發展的新定位,是大慶美好未來的新開放。

在大慶人眼中,大慶精神是大慶的根和靈魂,大慶要實作可持續發展的"傳家寶",大慶人在新時代不斷為成功而奮鬥,努力成為時代先鋒的強大精神支柱。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大慶精神都是激勵人們銳意進取的不竭動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蘇大鵬吳浩馬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