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豆瓣8.9分,收視率36%,中國第一個紀錄片欄目堅持了26年

豆瓣8.9分,收視率36%,中國第一個紀錄片欄目堅持了26年

導讀:今晚10:30(7月28日),"紀錄片工作室"将回歸上海新聞綜合頻道,講述26年的生活故事,都市情懷和時代潮流,将翻開新的一頁。

|綠山,漁火

1993年初春和2月,上海電視台第8頻道推出了一個名為"紀錄片編輯室"的黃金時段。這個時間點在未來經常被提及,因為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個紀錄片電視專欄,也是上海紀錄片頻道的原型,正如學者們所說,這是"在系統内建立'當代中國新紀錄運動'的重要标志"。"

前一年,鄧小平訪華南時,上海浦東正式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

于是,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上海開始承受巨大的社會變革之痛,其中人與城市命運的浪潮,充滿了痛苦、焦慮和翅膀。紀錄片編輯室的口号是"聚焦時代大變,記錄人生小故事"。大量普通人在變化中被記錄下來,一度創下了36%的高評分,一次街頭暢談,風景無限。

豆瓣8.9分,收視率36%,中國第一個紀錄片欄目堅持了26年

兩個多月前,上海紀錄片頻道進行了整修,好評如火如荼。SMG紀錄片中心主任李毅表示,"如何讓海派紀錄片的輝煌延續,甚至如何再現輝煌?"

答案仍然在人身上。

我們以紀錄片剪輯室為樣本時,劉景軒、王文麗、王寫實、于永金、張偉華、宋繼昌、江甯、王小龍、劉家軒、吳海英、唐玉明、馮喬、李曉、張偉傑、甘超、周洪波、郭靜......他們的名字、語言和作品聯系在一起,是中國紀錄片發展的重要曲線。

近日,紀錄片剪輯室部分聚集了曆屆電影人、導演、攝影機等圍繞"傳承、創新"的主題舉辦的研讨會。

豆瓣8.9分,收視率36%,中國第一個紀錄片欄目堅持了26年

傳承與創新:"秘密"在醞釀之中

在媒體技術和内容快速變化的時代,當一檔綜藝節目能夠播出到第三年,人們就會感受到它的活力。

但26年後呢?

在專欄開刊的那一年,一份《毛澤東通告》造成了數百萬條空巷。一個從異國他鄉來到上海的"外來姐姐",竟然敢上法庭,用法律武器來捍衛自己和孩子的權利和尊嚴。那時,朋友和家人聊天也會說:"毛毛赢了?然後每隔十年,項目組就會再次拜訪毛家,當寶寶出國留學深造時,當外姐已經在上海紮根時,成為"新上海人"。

豆瓣8.9分,收視率36%,中國第一個紀錄片欄目堅持了26年

紀錄片《毛毛》,1993年,王文麗導演

如果時間是殘酷的,那麼面對紀錄片,時間就會變得"可穿越"和"溫熱"。

豆瓣8.9分,收視率36%,中國第一個紀錄片欄目堅持了26年

紀錄片《大招》,1994年,張偉華導演

豆瓣8.9分,收視率36%,中國第一個紀錄片欄目堅持了26年

紀錄片《一個叫家的地方》,2000年,王小龍執導

伴随着體操教練的大聲責罵,一個孩子跳進了固定的鏡頭裡,背景的大紅色使這種情緒異常飽滿,卻留下了殘留的味道。《紅跑道》誕生于2008年,講述了一群體操孩子及其家庭和處境的故事。

豆瓣8.9分,收視率36%,中國第一個紀錄片欄目堅持了26年

紀錄片《紅跑道》(Red Runway),2008年,導演:Dry Super

有人評論說,"導演似乎是一個偉大的外科大師,他總是默默地,但有選擇地向你呈現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細節,然後讓觀衆在自己的腦海中連結,然後發酵。"

2018年,上海将有近400萬員工退休。在改革開放的40年時間裡,他們經曆了、參與并受益匪淺。那一年,紀錄片工作室觀察並記錄了六位普通人退休前後的情緒變化,講述了他們過去四十年的生活故事,並製作了一部由三部分組成的紀錄片《我們退休了》。在影片中,于永喜從畢業到空軍強力攻擊機部隊,到退役後被配置設定到上海鋼鐵十廠,然後調到中國東方航空公司成為空客飛機維修人員,最後退休的那一天,他不情願地離開了虹橋機場。

豆瓣8.9分,收視率36%,中國第一個紀錄片欄目堅持了26年

紀錄片《我們退休了》,2018年,導演:張偉傑 張穎華家輝

紀錄片導演張偉傑說:"我們專欄的精髓是對人性的探索。一個人能去哪裡,無論人性在順境或逆境中是什麼樣子?"

豆瓣8.9分,收視率36%,中國第一個紀錄片欄目堅持了26年

仿佛時代在變,社會問題在變,26年來小人物的"放大微光"依然不變。

為什麼紀錄片剪輯室能夠跨越26年,在精神上保持一緻?或許,正如曆代電影人所說,《紀錄片剪輯室》不是一個簡單的專欄,而是一種價值觀的凝聚力。它彙集了所有對世界充滿好奇,對主題的深度有耐心,對紀錄片的創作和表達真誠的創作者。"

城市與時代:隐藏在個人身上的社會問題最令人感動

如果你在中國打開紀錄片《民族相冊》,你一定不要錯開《紀錄片工作室》這個欄目。

在《德興芳》紀錄片工作室播出的那一年,上海的城市居民對家鄉的壓力感到焦慮。這部紀錄片跟随三個家庭,捕捉了教會的一些生活瑣事,記錄了他們的喜怒哀樂和生存。

上海的人情味,與時代的艱難交織在一起,造就了這部作品獨特的張力。

豆瓣8.9分,收視率36%,中國第一個紀錄片欄目堅持了26年

紀錄片《德興芳》,1992年,江甯導演

也是在那一年,台灣和大陸還沒有首次開放,海峽兩岸的親戚都分開了。"我相信有一天你會穿過海灣的淺灘。在紀錄片《團聚之日》中,一對已經分開45年的夫婦在與年齡障礙團聚時,需要做出新的選擇。

豆瓣8.9分,收視率36%,中國第一個紀錄片欄目堅持了26年

紀錄片《團聚之日》,1993年,王偉導演

又過了10年,導演甘超和梁子拍了一部《地主蔣先生》。在暴力城市化的過程中,江先生在即将被拆除的舊平房面前唱歌跳舞。

在塵埃中,一代人走了,一代人又來了,但時間從未停止過。

豆瓣8.9分,收視率36%,中國第一個紀錄片欄目堅持了26年

紀錄片《蔣樓主先生》,2004年,導演:幹超涼子

如果說《紀錄片編輯室》是國民和社會發展"大樹"的一道分界線,那麼環顧歲月,可以看到農民工進城、市政建設、兩岸關系、國有企業改革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下的城市圖景和詩意個體。

豆瓣8.9分,收視率36%,中國第一個紀錄片欄目堅持了26年

紀錄片《嶽母》,2004年,吳海英導演

2017年,紀錄片工作室還推出了一系列關于其他主題的長篇紀錄片,包括中國系列,人類生活系列,上海記憶系列,急診室系列,行走戰場系列和沈夜食堂系列。它們不僅具有顯著的觀影效果,更重要的是,這些都通過對圖像的探索,嵌入了目前社會變遷,緊密相連,成為城市的名片和國家縮影。

豆瓣8.9分,收視率36%,中國第一個紀錄片欄目堅持了26年

紀錄片《我們的四十年》,2018年,導演:王宇永進 張其武

通過觀察個人密切關注一群人和一個行業,在這種跟蹤中,我們感覺時代的脈搏,并從時代的變化中反思國家和社會的困境和希望——紀錄片編輯室26年的叙事邏輯。

可以看到,26年來,"紀錄片工作室"具有城市當下的性質,無論哪部紀錄片,都能在其中找到區域創作的深刻痕迹;

當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閃耀在五顔六色的城市景觀中時,這怎麼可能不動人呢?

影響與第一心:"好紀錄片當容易看,看重"

"紀錄片可以創造奇迹,可以影響一代人。當紀錄片的前任主編馮喬說這句話時,有些激動。

自1983年進入上海衛視以來,30多年來已經制作了400多部劇情片和紀錄片。由于對"影響一代人"的持續責任感,在"紀錄片剪輯室"專欄工作中,他率先以紀錄片的形式"徐湖網絡見證人""段将軍兩三件事""劉靜海和成功教育"三部電影,勞動模範徐虎,老紅軍段德祥,總統劉景海已成為全國人民學習榜樣和新聞媒體廣泛宣傳的典範。他的作品曾獲得中國新聞獎、中國廣播電視獎、長江奮進獎等獎項。

豆瓣8.9分,收視率36%,中國第一個紀錄片欄目堅持了26年

"一部好的紀錄片,其實就是看的時候很容易,看完很重,怎麼叫重?"以後再讀,喚起很多遐想,有價值觀的受歡迎程度或價值觀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

豆瓣8.9分,收視率36%,中國第一個紀錄片欄目堅持了26年

不僅要記錄故事,還要傳達精神。26年的創作實踐,《紀錄片剪輯室》将個人記憶提升為集體記憶,也通過精彩的作品展現了豐富、持久、持續的人類社會程序。

制片人蔣甯回憶起自己在《德興芳》、《海灘上最後的三輪車》和《小布克》中的幕後性質,她覺得最重要的兩個字是"。她特别提醒年輕一代導演在新時代去發現和思考。

豆瓣8.9分,收視率36%,中國第一個紀錄片欄目堅持了26年

對于内容,紀錄片應該關注真正的"美",而對于創作者來說,紀錄片也應該保持一顆改變的新心。

我該如何保持心動?在當下比較浮躁的創作環境下,很多人需要考慮最大的商業回報,大量的拍攝,導演寫了很好的采訪答卷,把紀錄片變成了一朵"面具"的觀馬花。《紀錄片剪輯室》欄目的長期制片人蔣甯,拍攝《德興芳》半年。他們花了很多時間打磨,在與居民的關系和互動中,主題和主題成為朋友,沒有說一句話。

紀錄片剪輯室前主編張偉華也談到了整個團隊氛圍的重要性,"當我們回來看素材時,隻要有空,大家就會一起觀看,産生各種讨論。這些評論可以公開讨論,整體氣氛非常好,讓我們集思廣益。"

豆瓣8.9分,收視率36%,中國第一個紀錄片欄目堅持了26年

正如上海電視台前海外部主任、紀錄片剪輯室專欄制片人劉景軒所說,"紀錄片本身的責任之一,就是把檔案留給曆史,留下足迹留給時代"。

"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專輯一樣。這是智利紀錄片導演帕特裡科·古茲曼(Patrico Guzman)的名言。紀錄片需要價值建設,以及正确的價值建設來傳播城市和民族文化,塑造城市和國家的形象——這也要求紀錄片創作者能夠在看到數千個場景的同時,将自己的思想和腳放在地上。

豆瓣8.9分,收視率36%,中國第一個紀錄片欄目堅持了26年

海派紀錄片有她的光輝曆史 我們有責任繼續擔負着老一輩紀錄片人的重任,原來鋪設了一條大河大山,我們怎麼能浪費在自己手中呢?"

當李毅被問到時,26年的紀錄片工作室實際上正在寫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