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永遠的愛豆」支教甯夏42年 去世前他最想聽學生的“鄉音”

作者:津雲
「永遠的愛豆」支教甯夏42年 去世前他最想聽學生的“鄉音”

"你是奉獻邊境的代表,你是建設大西北的光輝典範。你可以逃避痛苦,但你最終選擇留下來,因為學生的期望讓你很難反擊——他們會一輩子記住你的名字,這裡永遠是你的家,你的家鄉。"這是2005年《感動甯夏》組委會寫給馮志遠的頒獎緻辭。

1958年,馮志遠響應國家号召,支援邊疆教育,來到甯夏回族自治區中甯縣農村。這42年,他一直不願意離開甯夏,也不願意離開學生,盡管他的視力已經直線下降,甚至他的眼睛都瞎了。2013年5月,馮志遠先生因無效治療去世,享年83歲,他的同學們還記得,老師床位的願望是聽西北學生的"村裡聲音"。

「永遠的愛豆」支教甯夏42年 去世前他最想聽學生的“鄉音”

離開妻子和孩子選擇教書是42年

1949年8月,馮志遠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東北大學(現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1953年畢業後,到上海南中學任教。1958年,馮志遠響應國家号召,支援邊疆教育事業,留下新婚一年的妻子,從大上海跨越百萬裡到甯夏回族自治區、中甯縣農村,在明沙、關地兩所中學,共任教42年。

馮先生任教明沙中學,位于距明沙縣城20多公裡處,校門口一排桉樹,挂紅滿騾子,全新的操場設施,兩棟現代教學樓寬敞明亮。作為馮某校的學生,66歲的劉世德已經從明沙中學英語老師的崗位上退休,但回想起當時的情況,他依然記得很清楚,"當時沒有樓,全校隻有一口井,泉水是個問題,馮老師住在學校裡,他準備了一個綁在繩子上的小水桶, 有一次,他把水打到宿舍,煮沸冷卻,留下我們喝。"

馮志遠在明沙中學度過了14個寒暑假,1972年轉入關帝中學。現在的關帝中學,已更名為中甯三中,距縣城約10公裡,學校已成為一個熱鬧的周邊市場。一旦進入學校大門,東西兩側各有一條林蔭大道,或者一年中的樹,但教室已經從四排紅磚平房變成了四層多媒體教學樓。

劉世德說,後來他和同學們都知道,很多老師都完成了任務,都選擇離開,但馮志遠甚至沒有申請離開,"問他為什麼不去,他說他愛上了老師這句台詞。其實,哪裡能當老師,他就是愛我們學生,不情願我們。劉世德說,馮志遠老師,冬暑假才回到上海,離開甯夏最長的時間不超過2個月,"就算兒子生病了,他在課堂上咬牙切齒,沒有耽誤我們的學習。"

「永遠的愛豆」支教甯夏42年 去世前他最想聽學生的“鄉音”

現在的甯夏明沙中學

雙眼失明堅持上課充滿桃子梅香

說起馮先生,劉世德多次用"才華橫溢"這個詞來形容它。20世紀70年代,馮先生的教學風格非常時髦,不僅在課堂上站在講台上,他的肢體語言非常豐富,而且經常讓學生也參與進來,有時把學生分成小組,打扮成不同的角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學習《驢》的時候,課文上關于老虎、驢子等的情節,老師會讓學生打扮成老虎,讀懂相關章節,學生會假裝叫虎,可以說'驢不生氣,蹄子'。當沒有學生願意學習驢子時,馮老師就是自己學習,一堂課下來,學生要說話又笑,不用費力地記住,文章的内容都要記住。"

在講高爾基"海燕"時,馮老師把學生分成幾組,有的人模拟閃電,有的人用布料模仿海風,學生讀課文,有時風,有時雷聲,像看電影一樣,"這些對我影響很深,然後當我成為老師的時候, 情境教學成了我的特點,我的學生也很喜歡。"

其實,馮志遠原本患有眼疾——視網膜色素沉着,"當時條件不好,我們在教室裡沒有電,晚上隻能靠蠟燭照明,他經常靠微弱的光線拿放大鏡給學生複習作業,這讓他的眼睛很受傷。劉世德說,當時,老師們都是從後門進來的,同學們站起來打招呼,老師穿過過道,走到講台上。馮先生一到教室,一個學生站起來,把長凳踢倒,跨過道,"馮先生看不清,當他差點被絆倒的時候,他的眼病已經有些嚴重了。"

在教學過程中過度使用眼睛導緻他的視力急劇下降。1985年的一堂漢語課上,他周圍的環境突然變得一片漆黑,55歲的他永遠失明了。但他沒有離開領獎台,開始教孩子們五年的曆史課。

"我和馮先生一起工作了2年,他于1990年退休,退休後仍留在學校,10年利用學生的業餘時間,給學生做自願輔導,直到2000年,馮老師病重,姐姐帶他回長春休養,他沒有離開。"在我們農村,他教過很多大學生,全國各地的學生,我們欽佩他,"現在在第三中學教學部工作的鄭軍說。

「永遠的愛豆」支教甯夏42年 去世前他最想聽學生的“鄉音”

重病床最大願望就是傾聽同學們的"鄉村之聲"

42年的不知悔改,無私的奉獻,42年的拼搏、奉獻,馮志遠先後被評為中國十大資深新聞人物,2005年感動吉林十人,2005年感動甯夏十人,他的故事也被拍成了電影,感動了更多的人。

事實上,從甯夏回到家鄉長春後不久,他就被送進了吉林省人民醫院。一年四季的床上,馮先生瘦了,眼睛很深,左邊的身體沒有聽從呼喚,但心裡還是清澈的。2012年被問及自己的生平和病情時,他沉默寡言,但到了中甯縣,渾濁的目光閃過一絲,"甯夏在那裡很好。他說,他記得那裡的長棗和炸面條很好吃,他讀出了一堆學生的名字,他們,他從未忘記。

劉世德回憶說,在病床上,馮老師有"想聽西北同學"的欲望,他和很多同學想着各種方式把聲音送到馮老師身邊,"我們用錄音的方式收集大家的聲音,有人說馮老師我們想念你,有的祝福馮老師的病情可以改善, 當馮老師躺在醫院的病床上,聽着我們的錄音時,一直在微笑着點頭。"

2013年5月29日淩晨,馮志遠永遠離開了,聽到這個消息後,劉世德哽咽了同學們好幾次。随即,區縣組織相關人員趕到長春敬意,劉世德想去,但他知道,如果馮先生知道他耽誤了學生的學習,他不會同意的,"因為他是我的老師,我很驕傲,我也想像他一樣,我想對我向他表示最好的慰問, 就是要教每一個學生。"

初秋的甯夏沒有太多的涼爽,下午的陽光還是特别晴朗的。現在在中甯縣,道路筆直幹淨,建築寬敞,到處都是商店和路燈柱,都是給老百姓推廣"中國故鄉"的美譽。

雖然中甯縣早已不再是61年前,而是61年前,一群學生在這裡,對馮志遠老師的敬意是一貫的......

「永遠的愛豆」支教甯夏42年 去世前他最想聽學生的“鄉音”

馮志遠的故事被搬上銀幕

(來自甯夏中甯的金雲記者包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