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報記者 楊靜
"春天可以這樣玩!"跟着自然教室老師,去西湖看鳥兒和植物......"4月10日,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将邀請兩位自然課堂老師劉進和高毅傑到西湖會見花草、蟲、鳥,活動啟動後吸引了不少熱度,名額很快就會被填滿。
詳細清單如下:

在申請者中,"笑CC"是一個心裡的人,也特意在《錢江晚報》"群組"的"行走讀杭"欄目中,與大家分享鴕鳥築巢在自己家北窗台上、孵化蛋、鳥兒成長過程中手牽手觀察的過程——
鴕鳥來我家築巢
笑CC
去年三月下旬的一個中午,我突然發現我的北窗泥濘,又濕又臭。因為下雨,我想等待天氣晴朗。第二天我去看它,它變成了一個燕窩。第三天,我看到了一個完美的燕窩。因為白天要上班,有一天中午回家看到鳥巢裡有蛋,然後每天多出一個蛋,最後又看到了鳥兒。
自古以來,鴕鳥就很受人們的歡迎哦,拿唐代詩人劉偉喜、王偉、杜甫都有詩句贊美,從早春秋到清朝中期,鴕鳥一直被用作寵物鳥,像八兄弟一樣供人們飼養。
劉未晟的百條舌頭吟誦着其中的詩句:蘆葦一百首押韻,戲谑的倍增春。黃琦吞咽着聲音沉默,一心一舌何在。它描述了鴕鳥善于模仿其他鳥類叫聲的特征。
115.199.137.181:41114
鴕鳥産生記憶
鴕鳥悄悄地孵化着它的蛋,除了偶爾的郊遊,幾乎所有的鴕鳥都孵化了,兩周後,當它們有一天中午回家時,它們聽到鳥兒歡快地吠叫,它們能聽到雄鳥的回答。我稍微打開窗簾的角落,雌鳥警覺地飛到附近的高度觀看,是以我看到一隻鳥打破了它的殼。大約三天後,六隻鳥都從殼裡出來了,它們沒有看到破碎的蛋殼。在這段時間裡,雌性經常出去覓食,并輪流與雄鳥一起喂鳥,雄性在晚上回到巢穴以幫助它們保暖。
剛出殼的鳥兒就不叫了,會吃,一天大圈,一點羽毛,換個樣子,兩天後就會等着喂食,尤其是大鳥喂奶的時候,馬上大喊大叫,哭聲也越來越大。
這些照片是在10天内拍攝的,當時鳥類不太可能睜開眼睛。
124.160.214.46:33822
年輕的桉樹起飛了
當鳥兒能睜開眼睛時,食欲就大多了,白天,鳥父母輪流經常喂食,晚上大鳥不來陪伴夜晚,是鳥兒擁抱取暖。
當鳥太大而無法生活在巢穴中時,會有最強壯的鳥之一遠離巢穴,但鳥的翅膀很小,延伸很小,無法支撐鳥體。大鳥有時會在附近引來,鳥兒最後生氣了,飛下巢穴,迅速消失。
就這樣,每天飛走的鳥兒最多,隻有最後一隻,鳥兒在鳥巢裡站了很久,就是沒有飛走,附近屋頂上的大鳥不停地吠叫,鳥兒回答,于是大鳥飛走了,鳥兒的叫聲變了, 但還沒見過大鳥來喂食。是以半天,最後一隻鳥飛離了巢穴。
查一下資料,鴕鳥一窩5到6個蛋,我記下這次有六個蛋,最後,也是六隻鳥長大後飛走了。
活動預覽:
主題:觀鳥、植物意識
活動時間:4月10日9:00,請提前到達
集合地點:龍井分路茂家源景區停車場。
公交資訊:丁家山站
停車資訊:毛家遠景區停車場、丁家山停車場、楊公地停車場
特别提醒:對于觀鳥隊,請帶上自己的望遠鏡。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編輯、重寫和網絡傳播所有作品著作權使用,否則本報将依據司法管道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