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們看見排山倒海的悲傷,不斷得到,不斷喪失

作者:玉峰 說

微信号:ibookreview

"閱讀需要斷言"

最近我們有一個熱鬧的"節日季節":元旦,春節,元宵節,情人節....節日是無止境的,慶祝生命的喜悅,相遇和擁有,在這些快樂的話語背後,我們的生活總是面臨死亡,離别和失落。

它們在一起,就是生命的真理。有人說,人生是"大悲傷"加"小喜"。是以,如何面對損失與如何面對問題同樣重要。"損失"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從失去心愛的對象,到一段骨折的戀情的結束,再到面對親人的死亡,最後迎來了自己生命的終結......

當我們哀悼"損失"時,我們哀悼什麼?為什麼我們總是要忍受失去?如果失去總是那麼不可避免,我們怎樣才能擺脫這種"失去的痛苦"呢?今天,書評人邀請了心理咨詢師、"簡單心理學"創始人、作家簡莉莉來談死亡與失落、離别與哀悼。關于"失去",你想說什麼,無論是友誼,愛情還是感情?歡迎與書評人分享你面對"損失"的故事。

編寫|簡·裡斯

(心理學家,簡單心理學創始人)

"請幫我去死...求你幫助我活到死。

(請幫助我面對死亡...請幫助我活着,直到死亡來臨。)

我和一位心理治療師一起參加了一個研讨會。我們幾個人圍坐在一起,我們是一個共享的學習小組。我右手對面的心理治療師突然說,我有一個93歲的來訪者,老人坐在咨詢室的沙發上,對她說:"請幫我死......求你幫助我活到死。(請幫助我面對死亡...請幫助我活着,直到死亡來臨。)

她和來訪者一起工作了三年,直到老人去世。

那天,它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我們出生後,有無數的成年人告訴我們如何生活,但從來沒有人有機會告訴我們如何死亡,如何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如何面對失去。

我們假裝對死亡視而不見;

生活将如何繼續?

"你坐下來吃晚飯,你所知道的生命就結束了。

我的朋友給了我這本書,"奇迹之年"。作者喬恩(Jon)是一位70歲的作家,當時她的丈夫在家吃晚飯,死于心髒病發作。"生活瞬間改變,那一刻不正常。喬恩在她丈夫去世後的一年寫了這本書。從那一刻起,在她開始的一年後,她被記錄下來,在心中經曆了一股微妙的海地情感浪潮。

"當你坐下來吃晚飯時,你知道的生活就結束了。

這就像一本書中的一根繩子,将親人突然去世後的所有情感波浪和碎片串在一起。她說:"哀悼和哀悼之間沒有障礙。喪親之痛就像一波,像疾病發作,像突然的恐懼,削弱我們的膝蓋,使我們的眼睛失明,抹去生活的日常屬性。"

我們看見排山倒海的悲傷,不斷得到,不斷喪失

奇迹之年

釋出:新經典文化/新星出版社2017年1月

但這些都不是關于"自憐"。這是關于死亡的巨大變化,然後是死亡的到來,你和我從未學會如何面對它。

在丈夫去世的第一個晚上,喬恩堅持不孤單。"我需要一個人呆着,這樣他才能回來。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喬恩說他在哀悼中的思維方式"就像一個年幼的孩子,好像我的想法或欲望可以逆轉故事的程序并改變結局。"

她拒絕扔掉丈夫的衣服,因為她認為他回來後會很有用。她允許他們對她的丈夫進行屍檢,隻是為了確定他有一個小問題,也許醫生可以調整讓他回來;當一個朋友提醒她要通知《紐約時報》訃告時,她想通知《洛杉矶時報》嗎?紐約和洛杉矶相隔幾個小時,那在洛杉矶的時間和空氣中,丈夫還活着嗎?如果《洛杉矶時報》沒有收到他訃告的通知,她丈夫的死難道不會發生嗎?

這些悲傷中的奇怪想法是哀悼的"症狀",但它們也是這些異想天開,幫助她應對這種突然的失落。

除了幻想之外,生活照常進行。喬恩安排了一切,在重症監護室照顧她的女兒,并與媒體接觸,"像往常一樣"生活。

用"幻想"來抵抗和消化痛苦

心理諮詢中的創傷理論經常說,人們在痛苦時依靠幻想來生存。她就像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她擦亮了一團火焰,一種幫助她在寒冷和饑餓中戰鬥的幻想。随着創傷時刻的過去,人們從幻想中回歸現實,在幻想的補償和現實的痛苦之間交替,慢慢地處理悲傷和憤怒,哭泣和悲傷。

這是對自己的本能保護。幻想和幻想很重要,它們幫助我們隔離海浪的情感呼嘯,它們讓我們偶爾喘口氣而不會完全淹沒;它們創造了一個空間,讓我們等待傷口慢慢恢複。

我們看見排山倒海的悲傷,不斷得到,不斷喪失

"必要損失"

版本:三聯書店,上海,2007年8月

喬安妮在等着她的丈夫回來,知道他再也不會回來了。她和丈夫一起寫作多年,去丈夫家合上一本書,突然意識到那本打開的書是丈夫留下的,萬一有丈夫留下的秘密資訊?

如果?

我聽過不止一個人說過,當他們經曆一個重要人物的死亡時,他們會一遍又一遍地尋找線索。從死前留下的資訊,從牆上的光影......"我知道這很荒謬,但如果呢?如果這隻是離開的人和我之間留下的秘密呢?

為"丢失"繪制地圖。

"失去親人的人可能會覺得自己被蠕蟲或毯子包裹着;其實,這是死亡的現實還沒有滲透到意識中,讓那些失去親人的人仿佛還是可以接受親人的死亡。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特殊鎮靜效果"使他們周圍的人認為他們仍然可以接受,他們按照規則行事,他們不哭,他們有理由。

但這隻是因為死亡的消息還沒有滲透到他們的身體裡。

海豚在喪偶時拒絕進食,野鵝飛來飛去,哭泣,直到它們迷失方向。那個人在哪裡?會暈倒,不會知道方向,不會聽懂别人的話......研究發現,這些活着的親戚會經曆各種身體,認知和情緒困擾。

我們看見排山倒海的悲傷,不斷得到,不斷喪失

死亡教訓:關于死亡的痛苦,死亡的結束和喪親之痛

譯者:于莉

版本:閩大出版社,2011年6月

這些"症狀"由藝術家描述,并在詩歌和小說中忠實地記錄下來;他們有規則要遵守,要被陪伴,要被了解,要被給予空間,那些經曆過這些不幸的人不應該像散落的彈珠一樣,日夜獨自關閉。

我們不知道創傷後我們如何應對。我們不知道這些不幸是如何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它們是如何操縱我們身體、頭部和大腦中的神經遞質的。喬恩在書中提到了一個細節,丈夫去世後,她的一個朋友每天給她送一碗粥。她說她可以喝粥。與其勸說她吃東西,不如把一碗粥放在她面前,她就會機械地吃東西。她說,她不應該"善良"地勸她扔掉不再有用的物品,"見人",因為她還在等他回來,她需要感覺到他可能會回來,她的生活可能會回來。

雖然你們都覺得這很荒謬。但你和我隻能耐心等待。等待這些情緒,如潮汐來來去去。期待每一波浪潮都會有所不同,當潮水消退時,她的悲傷會消退一點。

要知道現實中發生了什麼,實在是太緊張了。幸運的是,喬恩用錄影機的常用語言記錄了這些。你可以看到一個人迷失時在她的想象中經曆了什麼。

死亡和哀悼

人文主義學者一直說,生命有幾個主題:死亡、孤獨、自由和意義感。寂寞有某種神秘的美感,自由是充滿力量的,寓意猶如政治課上的老師......總有一種積極的意義感,而死亡本身,死亡在其中就像黑暗中的一隻手,你被抓住,沉默,你再也看不到了。

沒有人想面對死亡,但我們随時都知道它,我們試圖在各個方面抵抗它,對此我們無能為力。

在咨詢室裡,我們幾乎和每個來訪者都談論失去和死亡。有時死亡是一個曾經存在過的人,有時死亡是我們靈魂的一部分,有時死亡和失去是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我們在世界上不斷獲得和失去。我們失去了一些與生俱來的聯系,我們失去了一些身份,有時我們失去了一些脆弱的東西,有時我們失去了一些寶貴的東西。

我們看見排山倒海的悲傷,不斷得到,不斷喪失

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在他的文章《哀悼與抑郁》中探讨了哀悼和失落,他指出,對哀悼是否完成的考驗是你是否從欲望對象的喪失中解脫出來。

每一次損失,我們都在哀悼。我們哀悼失去的時間,我們哀悼錯過的時間,我們應得的,但永遠不會得到,我們總是渴望明确的感受,明确的答案:

聖經說:"我現在被抛棄了,是時候死了。我打過那場漂亮的仗,我已經跑完了。我保留了我所相信的這個詞。從那時起,我就有了一頂正義的王冠來生存。"

但在這個世界上,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死亡終将到來,我們将終其一生等待他的到來。

幸運的是,我們可以"想象",我們還有一輩子要為他的到來做準備。

"認真告别正常的生活态度"

我的一個好朋友在一年半前經曆了一位密友的突然去世,我最近向她推薦了這個奇迹年。我不認為我真的了解她的精神世界是如何改變的,她經曆了什麼浪潮,但也許喬恩明白了。我的朋友問我,喬恩終于出來了嗎?我問她如何定義"走出去"?"我不再感到沮喪了,"她說。

沒有人知道。

我懷疑有時這些事情就像你身上的紅色鐵塊一樣,傷口變成疤痕,疤痕慢慢消失。但它總是在那裡。

我們看見排山倒海的悲傷,不斷得到,不斷喪失

C.S.劉易斯,英國作家。他曾在牛津大學任教,并撰寫了一系列兒童小說,包括《納尼亞傳奇》、《愛情寓言:中世紀傳統研究》、《黑暗的搶劫》等。

C.S.劉易斯在妻子去世後寫道:"我想我終于開始明白為什麼哀悼就像是懸而未決的感覺。它的根源是,許多通常的沖動都受挫了。"多年來,你已經習慣了一個人在你對面,現在一切都是最終的沉默,一個接一個的死胡同。

我聽到有經歷過喪慟的朋友,有時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也許這是上帝賜給他一些東西的禮物,有時我想知道為什麼上帝如此殘酷,死亡的來臨是否真的有意義。這是一種懸而未決的感覺,即使你穿着衣服來掩蓋它,痛苦就在那裡。有時抑郁和悲傷會出來。這個傷口,這個傷疤,它造就了你,它造就了我。你不能把它扔掉,你不能欺騙自己。

弗洛伊德在《哀悼與抑郁》一書中說,哀悼的行為"意味着對正常生活态度的認真告别"。"

是的,一個嚴肅的告别。

它是舊的,永遠是新的,它是無窮無盡的

山脈将發生變化,島嶼将消失,洋流将在看不見的深水下湧動。

我讀過一位老太太曾經說過:我經曆過很多事情,嘗試過很多,現在隻剩下死亡了。我現在已經準備好迎接死亡了。

我們看見排山倒海的悲傷,不斷得到,不斷喪失

《奇迹之年》自2005年出版以來,斬獲無數獎項,這樣一本書寫得"迷茫",出人意料地跻身當年暢銷書排行榜。像你一樣,我不知道喬恩的死是否會在随後的幾年裡繼續如火如荼地進行,她确實在廣播中失控地哭泣。

但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在這本書出版十年後,喬恩在80歲時成為"國際時尚的新面孔",為奢侈品Celine說話。媒體将她評為"才華橫溢,在傳統上不合情理,略帶叛逆"。"

正如喬恩在書的末尾反複寫道:"就像一天的開始一樣,直到現在,古老而永遠是新的,無窮無盡的。"

我們看見排山倒海的悲傷,不斷得到,不斷喪失
我們看見排山倒海的悲傷,不斷得到,不斷喪失

直接點選關鍵詞,看過去精彩

我們看見排山倒海的悲傷,不斷得到,不斷喪失

購買獨家定制的銀版阿赫瑪托娃詩歌禮品盒

或點選"閱讀原文"前往我們的微店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