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影到劇,《啊,搖籃》走過40年

電視劇《啊,搖籃》目前正在三家電視台播出,因為小說題材收獲好評。其實,對于60、70之後,《啊,搖籃》并不陌生,早在1979年,謝晉導演的同名電影就轟動一時,不經意間,《啊,搖籃》從電影到電視劇已經跨越了四十多年。

回想一下,童星出道的馬小青,2歲觸碰"電"方超,是當時電影帶給我的最深刻印象。但《啊,搖籃》的時間遠不止于此。這樣一部以戰争為主題的電影,徹底打破了飛機、炸彈、追求固有的模式,成就了情感叙事經典,這也奠定了謝晉導演的電影風格:一群延安的孩子,冒着槍彈雨被轉移,表達了愛、友情、母子之情、孩子的友誼。

我1980年才看過電影《啊,搖籃》,正好是今年,國内第一部電視劇《敵營18年》誕生了。精彩的劇情,給觀衆和電影完全不同的震撼,故事可以展開,用更多的人物,更多的線索,給觀衆講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四十多年過去了,中國電視劇的創作早已不是原來的十集左右,而是蓬勃發展到幾十甚至幾百集。《啊,搖籃》回歸小熒幕,能否延續影片的情感和表現力的豐富?

在劇中,在我看來,"啊,搖籃"可以從演員到故事圈起來。主要人物與電影《啊,搖籃》基本對應:一個"不想當小孩王"從戰場上醜子大飛,一個年輕的護士唐蘇蘇,一個博學但怕難的導演沈元輝,一個愛孩子的陝北女人馬武阿姨幾個關鍵人物,構成了電視劇的主線, 烈士的幸存者、抗日戰争将領的後代等,都被移交給延安養老院,經曆了"戰争百日咳""劉華北之死""改名為洛杉矶苗圃""敵機轟炸""特工反擊"黃河之戰、歌劇風暴、中外記者造訪等真實曆史事件。不難看出,這些都是影片無法完整呈現的,電視劇《啊,搖籃》有足夠的空間豐富題材。

醜陋的岡的演員海青改變了都市劇的造型:破舊的軍裝,風和陽光的臉,燒焦的黃色肩毛造成的長期營養不良,以及略帶幹燥和白色的嘴唇,以及略帶沉重的腳步聲......記得海青在一次頒獎晚會上呼籲成熟女演員有更多的機會,從《啊,搖籃》走出海清,可以看到對新角色的熱愛,沒有形象的負擔,把一個從女兵到護士,從老粗到認真負責的"醜媽"刻畫真實,呼氣,海青這次完全融入到角色中, 成為整部劇的亮點。

在電影《啊,搖籃》中,感情是謝晉想要表達的最濃厚的部分,觀衆還記得羅叔叔為了保護受傷的孩子,死的時候聽孩子們唱"八一五圓",這一幕就成了經典;這些情節在電視劇中都有類似的表象,更有價值的是,電視劇通過當年的事先串通的人所兒童訪談(電影結尾的彩蛋),故事的細節得到了更充分的補充。

比如,在《中外記者來訪群》這個曆史介紹中,醜槍拉蘇蘇找木匠做廁所,木匠們原本對蘇辛的黑暗感情,承諾要特别高興,他們想辦法用碗畫出洞的大小,這個情節滑稽而真實;電視劇從一開始就有一場狼的戲,運用特技,一方面展示自己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進步,影視作品有了更加豐富的表現。

四十多年前謝瑾敢于創新,憑借抒情成就的經典戰争片,四十多年後,新一代文藝工作者,從角色的層次,到故事的打磨,電視劇《啊,搖籃》都交出了合格的答案。

張瑩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