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景載(中國地方期刊指導小組辦公室黨委書記,方智出版社社長)
習近平總書記具有很強的閱讀意識,善于用志,重視學志,發表了一系列關于地方新聞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我們閱讀、使用、實踐、指明方向,樹立了榜樣。學會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方志的感受,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地方曆史工作的重要論述,是國家地方曆史體系的首要政治任務,也是黨史上司幹部學習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強上司幹部的一緻性,必須學會了解習近平總書記方志的感受,深入思考如何閱讀、運用和實踐。
一、系統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方志感情的豐富内涵
習近平總書記的方智的感受展現在閱讀、使用智和練志上。早在河北正定、福建廈門、福建甯德、福建福州、浙江、上海等地上班,他就經常繞着"智"。
我喜歡看書
習近平同志在擔任正定縣委書記期間,被正定豐富的古建築群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吸引,精通縣曆史、曆史資料、觀賞古迹、優良文化,深入研究正定的曆史文化。他對寫《正定古代與現在》的同志們說:"我手頭有一套《正帝甫志》,還有一套《正定縣志》,鄭定的曆史,都有詳細的記載。"
1985年6月,習近平同志擔任廈門市副市長時,從同學那裡借來當地曆史,到廈門市方志辦公室副主任洪布倫那裡,了解廈門的曆史和民風,并與他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1988年8月,習近平同志赴甯德霞浦縣學習工業。晚上,讓陪同甯德地委副書記陳增光局長去找傅甯福智。陳增光問:"習書記啊,我們整天跑來跑去這麼辛苦,你得熬夜看書,能吃嗎?他說,"我們僅僅看情況,聽報告是不夠的,而是看曆史。一個縣曆史的最好展現就是縣,政府比較全面,它既寫着正面的人物,也有負面的人物,我們看到知道這個地方發生了什麼,可以借鑒它。在夏浦,習近平同志談到了他在阜甯福志的所見所聞,說霞浦這裡有一口公井,是"以海洋中湧出的光泉命名的"。
1989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福建省甯德區舉行的地方倫理會議上說:"我來這裡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政府和縣。要立即了解一個地方的重要性,你需要知道它的曆史。了解曆史的可靠方法是看它,這是我的習慣之一。"
1990年4月,習近平同志赴福州市就職,認真學習當地曆史,對福州的曆史、文化、人民、古迹有了深刻的了解。在與當地同志的交流中,無論他們走到哪裡,他都像許多紀念碑一樣出名。
2002年,習近平同志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走訪浙江省各地,了解和熟悉浙江省的情況。白天調研、考察、夜間咨詢市、縣,了解過去的曆史,情況非常透徹。
2007年3月,習近平同志出任上海市委書記。不到一個月,市委辦公室秘書處就讓上海地方紀事辦公室提供了一套《上海地方志》供他閱讀。
善于用心
1989年7月,習近平同志赴福建省古田縣進行調研。晚飯後,他讓縣委書記蔡天初找一本古田縣志。第二天早上,習近平同志對蔡天初說:"古田縣有三個版本,一個是民國,一個是清乾隆,一個是明朝。由此可見,習近平同志的讀書,不僅僅是粗略的看,而是非常深入細緻的看。他還告誡蔡天初,多看縣城,從側面了解一個地方的曆史變遷,對工作将有很大幫助。他說,現在縣是表資訊的性質,不像過去主要是記錄事件和曆史,是以過去的縣和現在的縣都看。
2006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通路台風"三美"災後重建工作時回顧了《山南縣志》,并在與當地上司人的很大一部分會談中大聲朗讀了書中台風記述,希望當地幹部以曆史為警示, 做出科學決策,不斷提高應對台風等自然災害的能力。
注重精神
1989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福建省甯德區地方工作會議上強調:"各級上司要充分注意這項工作,加強對書治工作工作的上司,并具體負責上司。"
2004年10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的習近平同志到訪白沙村。在村會計師毛兆峰的研究中看到1991年出版的《白沙村志》,很感興趣,他們拿起來讀書。習同志鼓勵村民們繼續努力,千方百計地寫下白沙村的新志向。2012年7月,第二部《白沙村》由方智出版社出版。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首都博物館時說:"要高度重視曆史的修改,讓文物說話,講曆史智慧,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全體人民振興中國、實作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十八屆政治局第25次集體學習會時,強調要統籌協調黨史、軍事史、地方史等機構對抗日戰争進行系統研究,建議地方機構在抗日戰争研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充分認識地方價值和作用
1989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福建省甯德區地方研究會議上說:"書記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通俗地說,它的意思是讓我們了解人。"這是對當地價值觀價值最深刻的評價和總結。無論是修身、生活,還是組織管理、治理,"做一個清明的人"是最重要的。
地方編年史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财富
中國的修行曆史已有數千年,官方的修行傳統一直傳承到今天。梁啟超曾經說過:"最古老的曆史,真的是方志。地方曆史可以追溯到前秦時期,如春秋戰國史、地理書籍、輿論地圖,南北朝秦漢魏晉時期,如土地史、地理等。董金昌的《華陽國志》是當地最早的編年史之一。皇帝指令全國各地的縣編輯由國家主持的省的地方習俗,财産和地圖,這是全國範圍内組織一般研究的開始。唐建中新年(780年),唐朝政府規定,該縣三年要制定一個計劃,向軍事部負責領土的部門報告地圖的官員。北宋元年(1107年),"九藩局"成立,是國有最早建立的官方機構。最遲到了南宋時期,也有專門的地方機構,每個州、省、縣都定期編纂《方志》,作為國家曆史的補充。明永樂十年(1412年),明朝政府頒布了全國各地、縣、魏,全部必須修改,同時頒布了《書志凡》17年,這是衆所周知的最早由國家頒布的蜀志凡的例子。到了明朝中期,一直被"世界縣寇莫無野心"(明元縣智書)。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政府成立統一博物館,曾三次編纂《大慶統一》,曆時150年。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上司人高度重視方志的修改,新方志事業開始騰飛。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全國範圍内進行了兩輪大規模修改。2006年,《國務院地方曆史工作條例》頒布實施,地方曆史工作進入法律軌道。截至目前,國家已出版兩輪規劃内省,市縣三級地方圖書11000餘冊,整理出3000多種舊文獻,每年編纂地方綜合年鑒3000餘種,建有國家級方志博物館,形成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重大文化成果。
2020年9月,主持中共十九屆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會的習近平總書記說:"讓博物館收藏的文物、廣袤土地上陳列的文物、古籍所寫的作品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的曆史文化。"地方曆史的編纂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優秀文化傳統,曆史悠久,曆史悠久,源源不斷,往往煥然一新。曆經數千年的傳承積累,至今儲存了宋、元自古籍之多8000餘冊,藏書10萬多冊,占我國現存古籍的十分之一以上。到2020年底,基本實作省、市、縣三級"兩寬目标"的抱負。本土曆史不僅是曆史悠久的中華文明的遺傳密碼,也是中國文化"不破流,永遠傳承下去"的重要載體。
地方願望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法寶
"有抱負的人,志那邊的事情也...他确實是政治家之一"地方官書、政治書籍的獨特特色客觀上保證了書籍的權威性和連續性,并以其鮮明的地域色彩,成為地域文化最豐富的載體,最厚的積累。地方編年史的目的是"講述過去,想到來者",以達到"期待過去"的效果。唐宋以後,新的地方官員應該先找個地方會看。明朝一位名叫鄭福恒的官員,被派往海州(今江蘇東海)做刺猬史,一進海州邊界,看得荒涼,屋子不抽煙,鎮上隻有幾戶人家,廟宇也倒塌了。他立即去查國家志,想研究海州如此堕落的原因,他說,國家智是"真心的一面的寶藏,也是百代書的曆史"。"清朝人編纂了《集集挂鏡》一書,稱清朝官員立即上任奉行32條"初步規矩",其中第三條是《讀書》,以了解當地山地地理、人文文化物品和租金等重要内容,作為确定治理政策的參考。
我們黨曆來高度重視地方曆史的編纂和運用。1929年,紅軍解放江西省興國縣,毛澤東同志住在縣圖書館,有人去問他要工作,看到他正津津有味地看到興國縣志。到瑞金,又請秋柏同志幫忙找瑞金縣智讀書。1941年8月,《中共中央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明确要求"收集縣、省、省、家族史和研究"。1942年1月,陝西甘甯邊區第二參議院通過的《陝西甘甯邊區政府組織暫行條例》頒布實施,規定了負責特書治工作的主體,這是中國共産黨最早的關于地方曆史事業的制度安排。1958年3月,毛澤東同志在成都主持了中央工作會議,專門對四川同治、華陽國志進行審查,主張在全國修訂地方編年史。1960年10月通路湖北期間,毛澤東專門訓示荊門縣委書記梅白學習地方研究。"上司人必須尊重曆史,"他說。不了解曆史的人,是無法了解現實的。你去荊門縣委書記的時候,至少先知道荊門縣智。毛澤東還批評了一些地方不熱衷于修行野心的現象,他說:"'官員不修修修心',我們黨現在有一些地方建樓,談氣大。到了荊門,就要修縣了。"1979年10月,鄧小平同志訓示,年鑒的編纂和出版是必要的,這是國家的需要,也是建設四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1987年5月,江澤民同志指出:"編纂社會主義新方志,是兩個文明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系統工程,是服務當代和子孫後代的重要事業。1989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福建省甯德區地方期刊工作會議上指出:"自古學習,我們就能認識興地。"對我們來說,隻有加深對曆史的把握和認識,才能"自古而上學,向現在學習"。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地方曆史工作。2015年8月,國家辦印發《國家地方編年史發展綱要(2015-2020年)》,首次為我國地方編年史的發展做了全面、科學的頂層設計。2016年3月,《加強曆史史》被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2017年1月,中央辦、國辦印發《關于實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遺産發展項目的意見》,在重點任務中明确要求"做好地方史編纂工作,鞏固中華文明探索成果,正确反映中華文明史, 并推出多項研究成果"。2017年5月,《國家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明确提出"加強中國共産黨的曆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曆史,加強地方曆史的準備和邊疆曆史地理的研究"。完成省、市、縣三級地方圖書出版工作。進行舊心整理和部分有條件的鎮、村志編纂。2018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抓好"鼓勵農村曆史改造",地方性工作要向基層延伸。2020年12月,我國扶貧攻堅工程、我國綜合小康工程被列入國家"十四五"期間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專項。地方志向在弘揚優秀中國傳統文化、建設文化強國的過程中,正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地方曆史是古代知識和當下的教科書
"一章的文物都與志有關。地方風俗作為國情的教科書,得到了地方各級官員的重視,不僅加強了個人修養,提高了道德水準,提高了治理鋪路石的能力,而且了解了人們熟悉的感受,教育教育,弘揚了積極的精神。周毅說:"這位紳士要多了解一下前言,要用美德生活。東漢嶽嶽說:"前金的'乘數',楚的'俞',陸的'春秋',餘、夏、商、周的書,......懲罰邪惡,說服善良,赢和怕失敗。唐朝的劉志琦說:"縣書人、夷七鄉人、梅沐邦人。"清朝時期,有一位名叫徐宗幹的官員,他下達官員必須确定,在任泰安之縣、高唐之州、濟甯直隸州,分别主修"泰安縣志"、"高唐州志"、"濟甯直隸國志"。當被問及他是否貪婪地使用假名時,他回答說:"知道國家知道這個州,知道縣知道這個縣,不讀怎麼知道?"你為什麼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情?避免好名聲,滿足于無知,我被期待為它!清朝時期,教育部下令将各地作為國小教材進行編輯。王永江在《遼陽地方史序列》中說:"人有愛農村的心,再有愛國的心,......鄉鎮又不愛,為什麼在鄉下?"
地方曆史是向現在學習、啟迪未來的視窗。古雲:"紳士有三面鏡子,以前,在鏡子裡。在檢查之前,味道隻有好,鏡子是清晰的。"曆史、現實、未來是互相聯系的。曆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曆史。隻有深刻了解曆史,才能在今天的現實中做好,承擔明天的新使命。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了江蘇省徐州市盤安湖街的馬莊村曆史博物館。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前往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鄉什刹村會堂。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省張義市山丹縣通路期間,參觀了中農發山丹馬場有限公司野外曆史博物館。這說明習近平總書記是通過方智了解有關地區曆史和改革發展,進行科學決策。
三、見西思琪,努力成為"書治問,直寫曆史"的人
青"雲中縣志當"說:"曆史是古今的龍渤,志是渤海的南方汽車。地方曆史貫穿于古今,交叉陳百科全書,是"整個曆史的一面"。讀書可以堅信,有抱負可以開闊智慧,心智可以培養道德。什麼是清晰的人?要明白,一個人必須是一個有堅定信仰、充滿智慧和高尚道德品質的人。是以,閱讀、練習、實踐是上司者的必修課。
通過讀書成為一個明确的方向,信念堅定的人——忠于黨
閱讀有助于認識過去,在與聖賢的對話中了解生活,了解生活的真相,進而堅定地相信、錨定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對于新時代黨員上司幹部來說,閱讀可以幫助自己記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南宋科學家朱琦成為江西省南康志軍時,他留下了"一開始就下車,不放棄,先問知書"的好話。清《合肥縣志》記錄了寶政"不抱還"的案例。北宋康定元旦(1040年),寶政擔任國家末期(今廣東肇慶)政府,他上任後到處張貼告示,每年隻派工匠和作坊向國家進貢,結束國家各級地方政府隻能收取一樣多的費用, 不是額外的一個。三年後,當他離開州政府時,"滿齡的年齡沒有回報",清廉的名字充滿了聲譽。中國過去幾代方志忠儲存了大量的農村智者資料。明代朱偉寫了《甯夏志》,列舉了"村賢"字,建祥賢賢。清代不僅建了村聖人,還把鄉鎮聖人列入了地方書。閱讀模仿古代聖賢、堅定信仰、培養道德、培養高尚價值觀的書籍,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用心靈探索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成為知事并阻止知識和智慧變化的人就足夠了——勇于承擔
"世界的統治以曆史為一面鏡子,以縣的統治向國家人民學習心靈。從曆史發展程序中吸取教訓,就是要把握新時代黨員上司幹部的規律,用智慧指導實際工作。通過汲取曆史智慧,更好地服務于當下,展現應有的作用。毛澤東同志從上司幹部的指導和使用兩個方面總結了他的上司工作。方向是第一個看到桅杆頂部的人,先知的先見之明。你怎麼能成為先知呢?要從過去、從曆史、從曆史中啟蒙,把握曆史規律,掌握曆史參照。明末,顧彥武正引用當地一千多份期刊撰寫《世界縣病書》,為研究明代史提供了豐富的社會經濟史料。清"寶陵傅志序列"說:"壽,我不知道怎麼保留,不讀智怎麼知道。"1961年夏天,在江西省廬山舉行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周恩來同志讀了《于善志》,由方志思吳宗慈于1930年編輯。他告訴地方黨委宣傳部長侯萬仁:"你們,廬山的父母,要多讀一些曆史書。這本廬山志是一本好書。隻有了解當地曆史,指導和學習今天的工作,才能為人民做好事!他補充說:"修複當地曆史的工作非常重要,這不是一項可以完成的工作,看看古人!"1989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甯德地方期刊工作會議上指出:"李說:'《福志志》《真理書》和《法治書》。"這本書既是一部編年史,其目的是治理。馮夢龍也道:"我不知道,我現在不敢相信。"
通過心靈的修行,成為自私自利、道德高尚的人——純潔潔淨
美德大道——以世界人民的心為人民的心。總書記習近平以身作則,以"沒有我,就沒有人民"為我們樹立榜樣。
記錄曆史和繼承精神的精神活動,是總結前人與鞭打者之間的團結的過程。研究可以看到智者和智者,堅持做人的道德和政治的道德,建立正确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對于上司者來說,學習讓他們牢記,不忘原點,去除浮躁,堅持底線。因為以後會修複現在的曆史,會如實記錄下這位上司者的成敗,是以學習是上司者自我警示的反思,提升識字過程的能力。宋兖州地圖令說:秀治是把以前的人寫的地方事務的各種措施和經驗寫出來,要"後政府"。在泸州和揚州擔任地方官員期間,他分别主修合肥志和廣陵志。他認為,編纂地方編年史是地方官員的責任,他說,比如一次性的手掌,"最終淪陷,不是飼養員牧民的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稱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并一再強調"今後的道路決不能被遺忘"。方智文化充滿了曆代曆史文化的河流,用汗水和辛勤的勞動,方志的事業在曆史上一直受到當權者、智者的珍視和珍視,方志的實踐在國家發展程序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司幹部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地方曆史的重要論述精神,堅持正确的曆史觀和抱負,堅定人民至上,增強方志的文化自信,弘揚方志仁精神,努力推動新時代地方曆史高品質發展, 為實作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來源: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