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本書是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的另一部作品。他系統地分析了目前的全球經濟發展形勢,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種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一種旨在使企業、國家和整個人類社會走上更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利益相關者模式。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所所長林毅夫表示,利益相關者模式與中國儒家哲學所追求的世界新國際格局相似。
在這本書中,克勞斯·施瓦布梳理了中國、埃塞俄比亞、德國、印度尼西亞等地的企業發展和政策實踐,為不同層次的利益相關者模式提供了指導,在新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産生影響的時候,這一點更為重要。
以下摘錄來自利益相關者。
跟随中國的新興市場
事實上,中國的崛起助長了新興市場的繁榮。看看世界銀行和聯合國2018年的貿易資料,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崛起對其他國家的貢獻有多大。今天,中國是世界第二大商品和服務進口國。通過這樣做,中國為幾個經濟體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每年從這些經濟體購買大量商品。
例如,2018年,中國分别從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和安哥拉進口了價值370億美元、300億美元和250億美元的石油。澳洲是中國鐵礦石進口的主要來源,今年的營業額為600億美元,中國分别從巴西和秘魯進口了價值190億美元和價值110億美元的鐵礦石。在鑽石和黃金等珍貴寶石方面,中國最大的進口來源是瑞士,其次是南非。此外,中國分别從智利和尚比亞進口了價值100億美元和40億美元的銅,從泰國進口了價值50億美元的橡膠。
這些隻是原材料。随着中國在全球價值鍊中的地位不斷增強,它已開始将部分生産活動外包,并将工廠遷往越南、印度尼西亞和埃塞俄比亞等新的低成本經濟體。曾經,中國需要通過中外合資企業引進某些技術,但現在它能夠獨立開發這些技術。這使得中國能夠将生産活動轉移到國外,直接進口制成品,最後出口到其他國家。
是以,像中國一樣,許多新興市場在過去二十年中創造了經濟奇迹。在1990年代,世界走上了自由貿易的道路,這一趨勢促進了緩慢的開端;是以,世界經濟走上了一條自由貿易的道路。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從2002年到2014年,新興市場在十多年的時間裡表現優于發達市場,不僅在整體經濟增長方面,而且在人均GDP方面。結果就是經濟學家理查德·鮑德溫(Richard Baldwin)所說的"大融合":就收入和GDP而言,較貧窮的新興市場正向較富裕的發達市場靠攏。
不幸的是,近年來,除了中國和印度之外,這一趨勢在大多數新興市場已經結束。自2015年以來,30個最大新興市場的人均GDP增長率已低于22個最大的發達市場。
縱觀全局
進入20世紀20年代,我們也可能看到亞非關系的深化,這可以補充中國的崛起。幾十年來,許多非洲經濟體缺乏基本的基礎設施、教育和醫療保健,以及充足的融資管道。但随着中國經濟發展的持續上升,中國願意在非洲投資,對非洲發展的一些制約因素正在消失。
目前,安哥拉、埃塞俄比亞、肯亞等國已成為中國投資的主要受益國。根據布魯金斯學會的說法,這些投資集中在交通和能源上,但一旦道路,鐵路和電力到位,它們就為制造業奠定了基礎。
是以,雖然新興市場的整體增長可能會放緩,但非洲的一些市場,其中一些在中國有重大利益,可能會繼續快速增長。例如,在東非,埃塞俄比亞、肯亞、坦尚尼亞和烏幹達預計未來幾年将增長6%至8%,部分原因是它們與中國的關系。
與西方國家的經濟增長不同,世界其他地區,特别是東亞和東南亞的總體經濟表現非常積極。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中國,中國的發展為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許多人帶來了财富。根據中國的統計資料,中國已經使大約7.4億人擺脫了貧困。它還幫助其他新興市場實作了更高的增長率,引領全球經濟在其發展高峰期"趨同"。
這種中國效應最重要的結果是,從某些方面來看,許多人稱之為"亞洲世紀"的開端。英國《金融時報》作者瓦倫蒂娜·羅梅(Valentina Romey)和約翰·裡德(John Reed)在2019年3月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了一個驚人的數字:到2020年,亞洲在世界GDP中所占的份額将高于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這是兩個世紀以來的第一次。
2000年,亞洲僅占全球總産出的三分之一。現在,随着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臨近,亞洲正在逐漸恢複其持續數千年的主導地位。從中國的發展,從物聯網到人工智能,中國很可能在各個領域都超越世界其他地區,保持長達數十年的主導地位。
中國的崛起,以及繼中國之後的其他新興市場的崛起,确實是世界曆史上一個不可思議的裡程碑。但我們不應該是以而忽視大局。
整個世界走上了一條不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使自然環境和子孫後代的命運處于危險之中。
讓我們先來看看亞洲的環境狀況。中國、東南亞和其他新興市場的許多城市正在經曆環境退化、污染和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世界衛生組織在2019年表示,按照該組織的标準,世界上90%以上的人口呼吸不安全的空氣。空氣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都在亞洲:印度有15個城市在名單上;中國和巴基斯坦各有兩個城市上榜;一個是孟加拉國首都達卡。近年來,人們對中國環境污染嚴重性的認識顯著提高,最近的政策變化也反映了對此類問題的擔憂。
不平等是亞洲經濟體面臨的另一個重大挑戰。據該研究所稱,自1980年代以來,印度的不平等現象顯著加劇,此前以放松管制和改革開放為中心的深刻經濟變革。到2014年本屆政府上台時,印度面臨着收入不平等的"創紀錄水準"。最後,新冠肺炎的爆發對包括亞洲在内的整個全球經濟造成了額外的短期破壞。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在新一輪肺炎疫情消退後,西方和亞洲社會仍将面臨一些共同的問題:不平等帶來的挑戰,不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以及可能缺乏韌性。
(本文标題經過編輯,略有删減)
(本文發表于《中國經濟周刊》2021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