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訪“中國天眼”大腦:10%觀測時間将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探訪“中國天眼”大腦:10%觀測時間将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圖為2月7日拍攝的500米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中國通訊社記者于洪倫

中國新聞社記者參觀了6日被稱為"中國眼"的中國天眼控制室的大腦。

位于貴州省平塘縣的500米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空之眼"。"中國的天眼控制室是望遠鏡的大腦,望遠鏡怎麼動?"你把它指向哪裡?這一切都是在控制室的這一側完成的。中國天眼測控工程師孫淳告訴記者,"控制室分為控制、測量、科學記錄等子產品,子產品之間的互相作用使望遠鏡能夠準确地指向被觀測到的物體,進而接收到準确的信号。"

經過中國天眼科學委員會和中國天眼時間配置設定委員會的讨論,中國天眼将于2021年4月正式向全球科學界開放。中國新聞社相關負責人記者透露,此次開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4月份,《中國天眼》将有10%的觀察時間向國際同行開放,屆時"按照項目評價的評分情況,在這10%的時間内進行分發,預計競争會更加激烈。

探訪“中國天眼”大腦:10%觀測時間将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圖為測控工程師孫淳(左)及其同僚在控制室監控資料。中國通訊社記者于洪倫

負責觀測計劃的孫淳告訴記者,中國天眼觀測規劃團隊将協調全球科學家觀測時間的配置設定。"在國際科學家提出申請後,由專門的委員會進行評估,對評級進行分級,并配置設定每個項目的觀察時間,最後觀察時間由我們項目的建立确定。即将到來的國際合作是中國天眼控制辦公室的重點任務之一,渴望成為一名好"螺絲釘"的黃夢林希望提高英語水準,以便更好地與海外客戶溝通。

中國天眼資料中心營運工程師黃夢林告訴記者:"我的工作是確定每天收到的大量資訊得到儲存,并提供給科學家,希望他們能早日産生更多的結果。"

探訪“中國天眼”大腦:10%觀測時間将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圖為"中國天眼"控制室所在的綜合大樓。中國通訊社記者于洪倫

經過調試、調試和正式開通運作近6000台機器時間觀測服務積累,目前"中國天眼"運作穩定可靠,靈敏度世界首台射電望遠鏡,能有效探測空間範圍體積遠大于以往最先進的射電望遠鏡。

"中國天眼"從前期研究到完成曆時26年,近百名研究人員跟随進入項目。截至目前,"中國天眼"已發現300多顆脈沖星,基于天眼資料發表的論文40餘篇,其中快速射電風暴相關研究成果入選《自然》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

它依靠一系列中國的創新,中國智慧有上述成果。30噸重的"中國天眼"饋線子產品是最亮的"掌中珍珠",一個由六根鋼纜拖曳的30噸平台,收集望遠鏡反射器接收到的外太空信号。

"我正在做的是為進料罐提供準确的定位,以確定它精确地到達反射表面的焦點,并接收彙聚在反射表面上的電磁波。中國斯凱的測量工程師宋本甯負責測量進料罐和反射面,"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的坍塌是一個警告。如何確定望遠鏡繼續引領世界,并繼續為天文學家在天文學領域提供更多的觀測時間,這對Sky Vision團隊來說是一個挑戰。"

探訪“中國天眼”大腦:10%觀測時間将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圖為中國天眼測量工程師宋本甯在控制室監控資料。中國通訊社記者于洪倫

"我們将探索新的方法,以確定望遠鏡能夠正常,安全,高效和長時間運作,"宋說。首先,我們要讓望遠鏡保持正常運作,然後跟上時代的步伐,更新我們的技術,確定望遠鏡始終處于世界領先水準。"

"小勝取大勝"是黃夢林作品的真實寫照,"我們都隻做自己的小事,但這些小事卻積澱下來,就是'中國人的眼睛'跑得好,然後才能走出世界的科研成果,讓我們有成就感、榮譽感。"

在外人眼中頗為神秘的"中國眼"營運團隊,其實就是一個"青年教師",平均年齡在30歲以上的他們在輪崗期間也有美好的業餘生活。熱愛運動的宋本甯偶爾會和夥伴們一起來參加足球比賽,來自天南海北部的夥伴們會和黃夢林分享家鄉的精彩故事和美食,當有專家學者交流時,孫淳會感受到思想的碰撞......

臨近農曆新年,"中國天眼"營運團隊希望"中國天眼"在新的一年裡能有更多成效,希望更多有抱負的年輕人參與到"中國天眼"事業中來。

(來源: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