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錢姓院士的減少說明了什麼?

歡迎來到 science.com 關注我們!

在《百姓》中,錢姓僅次于趙姓。那是因為"百姓"起源于宋代,有人推測吳越地區是古老的儒家文字,是以把國姓趙放在第一位,吳越王千軒的姓氏放在第二位。事實上,擁有中國姓氏的人并不多,現在他們隻有第89位,落後于我們通常稀有的龍(第85位)萬(第86位)(第87位)雷(第88位)。有時候我們認為,有錢姓的人多了,因為有錢姓的名人多了。

在人們的印象中,科學家的姓氏特别多。然而,在今天的745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隻有一個是錢,化學部是錢毅泰。在已經去世的500位院士中,有多達11位姓錢。

這是兩個非常不對稱的資料,一個是1/745,另一個是11/500,彼此相差16.4倍。雖然樣本很小,也許是特殊的,但它至少從品質上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即錢姓科學家在中國著名科學家中的比例已經大幅下降。

我們問,這個事實的原因是什麼?

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上面提到的錢姓都來自江蘇和浙江,無一例外都來自長三角地區。

看看已經去世的11位院士:

錢寶公,高分子化學與高分子實體學家,1916年3月18日出生于江蘇江陰。

錢崇軒,植物學家,1883年11月11日生于浙江省海甯市。

錢林昭,實體學家,1906年8月28日生于江蘇無錫市。

錢靈熙,平版畫家,1916年7月16日出生于江蘇無錫。,

錢甯,泥沙運動和河床演化專家,1922年12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錢萬玄,實體化學家,高分子實體學家,1917.9.19,江蘇常熟,

錢三強,實體學家,191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

錢偉昌,實體學家,1912.10.9,江蘇無錫。

錢學森,實體學家,1911.12.11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杭州。

錢志道,化學專家,1910年11月3日出生于浙江紹興。

錢忠涵,工程熱實體與自動化專家,1911年6月2日出生于江蘇無錫。

錢一泰,1941年1月3日出生于江蘇省無錫市。

事實上,黔姓人主要分布在長江下遊,江蘇、浙江和浙江等省份占錢姓人口的62%。僅江蘇就占24%。

在去世的11位錢學士中,最後一位是生于1922年的陳甯先生。這意味着這些院士接受的國小和高等教育是在1940年代及以前完成的。錢一泰出生于1941年,1962年畢業于山東大學,主要在20世紀50年代接受教育。

已故院士中錢姓院士比例為11/500(2.2%),與黔姓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0.18%)非常不成比例。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長江三角洲地區教育相對于1940年代之前大多數其他地區的壓倒性優勢。我認為,對那些已經去世的院士的出身分析,也應該得出大緻相同的結論。

一個地區的教育水準與該地區的教育資源密切相關。所謂教育資源,與各地經濟發展有關,特别是中國小教育。在經濟發達地區,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普及率和水準相對較高,上大學的人比曆史上更多。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家注重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和中國小的逐漸普及。是以,各地區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正逐漸走向平衡的方法。現在錢姓院士人數的急劇下降隻是區域教育資源趨于平衡的一部分,長三角地區的教育水準相對于其他大部分地區的絕大多數已經基本消失。當然,從院士數量上來比較,隻是一小部分樣本,如果能看到教育部專家圖書館專家曆年來的資訊,并據此做分析,相信可以得到更有說服力的結論。

今天,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在國家和地方上仍然更加嚴重。争取均衡的教育資源,這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解決的大問題。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内,仍将存在,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由于經濟失衡,教育資源,特别是中國小教育資源的不平衡,也将長期存在。但是,與幾十年前相比,我們已經取得了巨大和根本性的進展,我們也必須看到這一點。如果我們看不到進步,我們就看不到我們正在進步的方向,我們隻是抱怨,隻是抱怨錯誤是無法解決的。

本文來自科學網站馮大成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