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色地質風采錄③|專訪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張天祯、沈昆

作者:齊魯壹點

在山東,有這樣一支地質科研勁旅,成立60多年來,依靠上級黨組織和院黨委的堅強上司,鍛造一個個過硬黨支部,取得一個個科研成果,收獲一項項光榮稱号,樹立起自然資源系統的“一面旗幟”——這就是,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

紅色地質風采錄③|專訪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張天祯、沈昆

為了全面講述這個紅色地質勁旅的故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特别推出《紅色地質》系列訪談欄目,以“高舉黨建旗幟,鍛造紅色地質”為主題,講述這支紅色地質勁旅,如何打造新時代高品質發展山東實踐樣本的故事。今天,我們邀請到兩位地科院的資深科研專家張天祯、沈昆,請他們講講自己經曆過的地科院的奮進曆程。

<b>張天祯:退而不休的地質“老黃牛”</b>

視訊加載中...

我叫張天祯,“30後”,1937年出生于遼甯省新民縣遼河邊上的一個農村,今年虛歲85。我是1997年從山東省地質科學實驗研究院退休,之後又被返聘一直到2018年。許多人到了60歲便開始安享晚年,而我選擇了退而不休,繼續為地質事業奮鬥,跟着年輕人一起攀登科研高峰,返聘期間先後參與出版了《山東礦床》《山東礦床成礦系列》《魯西金礦床》等3部科研專著,其中《山東礦床》被評為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我差不多連續幹了61年的地質工作,可以說一輩子都在跟地質打交道。

其實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讓我進了地質門并一幹就是一輩子。記得我在八九歲的時候,有一次在遼河灘邊玩耍時,遇到三四位粗粗壯壯的大漢,他們在河邊兒用木盤子淘洗河砂(就是現在的重砂找礦),我好奇地問他們在幹什麼,他們說抓一把土就可以知道地下有什麼寶貝兒。這件事情,讓我下定決心要報考地質學校。我國中畢業就報考了長春地質學校,并以第十名的成績被錄取,實作了我兒時的願望。在校上的第一堂專業課是《普通地質學》,老師說地質學是研究地球的學問,地球研究是無止境的,地質學研究也是無止境的,自己感到地質學這麼高深,更加深了自己對地質學的熱愛,發奮要幹一輩子,帶着這樣的想法果然幹了一輩子地質工作。熱愛是最好的老師,雖然我已經85歲了,但仍然對地質學存在着執着的熱愛,至今無悔。

紅色地質風采錄③|專訪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張天祯、沈昆

返聘期間,張天祯積極投身重點實驗室建設工作(後排右二)

我是1958年畢業于長春地質學校,之後就一直在地質行業摸爬滾打。那時候,剛好趕上困難時期,條件确實艱苦,跑野外早起晚歸,沒有固定住所風餐露宿,野外工作的交通工具就是小推車,上山基本靠爬。但一想到我們從事的工作是一個光榮的職業,讓國人羨慕職業時,我們都不以為苦,“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的“三光榮精神”時刻激勵着我們,讓我們始終保持着昂揚的鬥志,加班加點畫圖紙寫報告、沒白沒黑拉導線測剖面,每天都過得很快活、很充實。在我們心裡、我們同僚之間都充滿了樂觀主義精神,我們除了喜歡勘探隊員之歌外,在野外在駐地還喜歡唱着:《深山探寶》主題歌、《中華兒女志在四方》“迎着晨風,迎着陽光,中華兒女志在四方,哪裡有荒源就在哪裡奮發圖強,哪裡有高山就在哪裡百煉成鋼……偉大祖國天高地廣,中華兒女志在四方…”。

我們經常思考的是,地質事業的接力棒交到了我們的手裡,我們就要完成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我們條件雖苦,但比起我們的前輩來,已經不知好了多少。我們的前輩在那麼艱難的環境下都在堅持找礦,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正像毛主席所說的,隻有這樣做才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我現在正式退休了,但每天要做的事兒一點也不少。整理這麼多年來的日記、照片,一篇篇地把原來的紙質文字轉換成電子文檔,一邊整理一邊思考。尤其是一些地質研究方面的材料,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有義務把它們整理出來,留給年輕的研究者們。

為何如此,隻因我愛這地質事業,願意為它傾注畢生的心血。這于我是值得的,我對于現在的生活非常地滿足。我老了,但我還願意為我們的地質事業發光、發熱。

地質事業是門科學,需要不斷探索,久久為功,一個人不為此花上幾年甚至是十幾年、幾十年的心血,是不可能出成果的。地質事業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夠完成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從前輩手中接過接力棒,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探索。

作為地科院的一員,我深為我的機關感到自豪,我想這應該是我們所有地科人共同的特點。我最自豪的是我們融洽的工作環境和濃厚、寬松的科研氛圍。我們是一支很簡單很純粹的隊伍,當年我們的上司帶領着我們一起工作,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為我們種下了重實幹、重科研的基因傳承至今。

現在,地質事業和我們地科院的接力棒交到了新一代年輕人的手中,我羨慕他們,他們趕上了好時代,不但生活條件好了,而且工作條件也好了,比我們那時候大大地改善了。但是無論科學技術多麼發達,公式手段工具多麼先進,想要獲得真正的知識山頭自己是必須要爬上去的,勘探坑道采礦巷道自己是必須要下去的,掌子面自己是必須要親自素描的。希望他們繼承好發揚好“三光榮精神”,堅持好守護好我們的信條,相信他們一定會做出更好的成績,為我們地科院創造更好的明天。我想對年輕人說的是一定要不負時代、緊抓主業,肯下苦工,盡量把時間多用在學習、研究上,踏踏實實把業務抓好。

<b>沈昆:八旬申請入黨的地質“老牛”</b>

我名叫沈昆,1939年生,今年82歲,已從地科院退休20多年。因工作需要,現仍被機關返聘,隻要身體條件許可,就來上班。長年從事地質岩礦工作,我熱愛自己的專業,也希望在有生之年将自己的專業知識傳授給年輕人。

今年5月18日,經過慎重的考慮,我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很多人問,怎麼這麼大歲數了還要入黨呢?其實,這也不奇怪,人到了多大歲數也總要在精神上追求一種歸屬。對于入黨,我并非心血來潮,年輕時就有過這樣的念頭,隻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能如願。現在,我老了,不願失去加入組織的機會。老牛自知桑榆晚,不用揚鞭自奮蹄。我願做地科院的“老牛”,繼續努力工作,也不放過找到精神歸屬的機會。

我個人的經曆比較單一,從畢業到現在做的所有工作都跟地質有關,入學、進修、科研工作等等都是圍繞地質展開。我于1962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地質勘探專業。那時侯地質人才還比較緊缺,我主動要求到條件比較艱苦的西北工作。那時候大家都抱定為國家尋找更多礦産資源的理想信念,不怕吃苦,以艱苦奮鬥為榮。就這樣,我到了甘肅的白銀有色金屬有限公司,一幹就是17年,從年輕小夥變成了不惑之身。

我出生在南方,大學畢業之前的所有經曆都是在南方,先後在四川、浙江、上海、南京等地生活、學習。23歲那年從溫潤潮濕的南方到氣候、生活條件都差的西北工作,确實有些不适應。當時白銀有色金屬公司是全國最大的銅生産基地,職工來自全國各地。在毛主席和黨中央提出“工業學大慶”和“農業學大寨”口号的激勵下,全體職工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白銀公司生産蒸蒸日上,文教、科研事業不斷發展。職工工作和生活條件逐漸改善,大家保持樂觀精神。

我被配置設定到公司中心試驗室工作,主要是為選廠的原礦和産品做岩礦鑒定,同時也為礦山外圍和深部找礦做地質普查找礦工作。那時礦山周圍的山上被大家形容為“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野外荒無人煙,環境條件也比較艱苦,我們外出工作,常常是早上帶着兩個饅頭、裝滿一軍用水壺水出門,晚上帶着一身塵土和一堆樣品、資料歸來。甘肅氣候幹燥,晝夜溫差大,記得八、九月份早晨乘敞篷車上山時就得穿厚厚的衣服了,而到了中午被太陽曬得渾身流汗;冬天上山出野外更是凍得手腳冰涼,做地質記錄時,字寫得歪歪扭扭。那時候,為了适應這樣的環境,防止因為溫度變化感冒,我自創了一個辦法:在露天礦或選礦廠職工澡堂洗澡時,先用熱水沖沖,緊接着用涼水沖,這樣反複交替,讓身體适應這種溫度的快速轉變。直到現在,我還不怎麼感冒,就是當時打下的基礎。

紅色地質風采錄③|專訪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張天祯、沈昆

2021年7月,沈昆教授受邀參加流體包裹體行業标準制定并做主題報告(前排左5)

科研離不開熱愛與堅持,我喜歡做科研工作,對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喜歡鑽研。1985年至1992年間我曾經在省地礦局科技處做科技管理工作,後來,還是決定逆潮流而行,回到科研崗位。當時不少人勸我留在管理崗,“至少旱澇保收啊!”。“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我最終還是聽從了内心的聲音,回到地科院,做岩石和礦床中的流體包裹體研究,在這個領域取得了一些成果,并獲得了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包裹體專業委員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即便是最為艱難的低谷期,地科院也一直沒有放棄科研主業,從有限的經費裡撥款購買了一台仿法國chaixmeca冷熱台實驗儀器,雖然性能不是那麼先進,但已經可以支撐基本的科研。那段時間我也争取到國内有先進儀器的機關去做實驗。到2005年,地科院經濟狀況有所好轉,馬上就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冷熱台。直到現在,在儀器裝置方面,地科院也一直在追求前沿,緻力引進最先進的實驗裝置。

我願意到地科院工作,就在于這裡對科研的重視,喜歡這裡濃厚的科研氛圍。這裡有省部重點實驗室、泰山學者團隊等,為科研工作提供了保障;先進的儀器裝置,為我們的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創新資料;院裡還鼓勵我多帶年輕人走出去,參加一些國内、國際學術會議,拓寬視野,把我院的成果帶向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一場接力跑,我們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這些年來,地科院非常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引進了一大批碩士、博士年輕學子,為我們的後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梯隊,每天和這些年輕人一起工作,我感覺我也變得年輕了不少。長年看顯微鏡,我的眼睛視力嚴重受損,現在顯微鏡下看久了就看不清東西,這些年輕人就是我的一雙雙眼睛,把他們發現的實驗現象描述給我;我帶他們讀了很多中外文獻,把我的經驗、知識傳授給他們,教他們怎麼運用理論去解釋各種野外和實驗現象。看着這些新時代的年輕人一步步成長,有良好的工作環境,對比我年輕時艱苦的工作條件,我更加直覺、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共産黨上司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地科院的黨建工作做的非常出色,2021年更是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看着一批批全國各地的團隊來參觀學習,更加堅定了我加入共産黨的決心。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入黨後,我有信心同地科院團隊一起,将我們的科研和黨建工作做的更好!

監制:宿可偉 戴林

策劃:修偉華 張曉麗

文稿:張泰來 孫斌(省地科院)

視覺:李青

錄制:李華超 聶靖怡

剪輯:李華超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紅色地質風采錄③|專訪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張天祯、沈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