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學思政課如何汲取黨史力量

作者:光明網

【一線筆談】

作者:章劍鋒(系浙江師範大學教授)、陳佳偉(系浙江師範大學講師)

大學生是實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棟梁,也是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的重點群體。

當代大學生,朝氣蓬勃、開放自信,可愛、可信、可為。但我們也要看到,大學生成長面臨着共性和個性問題:個别大學生對“敬畏生命”“尊重生命”認知不夠,“生命安全”“生命健康”知識不足,面對挫折和壓力,容易産生消極情緒,個案悲劇令人惋惜、心痛;有的大學生目标不清晰、精神不積極,面對未來發展容易陷于迷茫;對于脫貧攻堅、抗疫鬥争等“中國故事”,網際網路上有所謂“大V”試圖“帶節奏”,“吃中國飯砸中國碗”,混淆了一些大學生對國家政策、發展大勢的認識。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思政主陣地不可替代,曆史這部最好的教科書不可替代。在黨史學習教育熱潮中,思政課要做好生命教育、人生價值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創新方法和形式,拓展載體和路徑,讓紅色傳統、紅色基因感染大學生,讓大無畏奮鬥精神激發大學生,讓人民英雄和先進模範走近大學生。

思政課要做好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旨在通過直面成長、發展、生死等生命問題,讓學生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在大學思政課中,生命教育在傳播生命安全知識、健康知識的同時,需要更加契合大學生群體關注生命意義、思考生命價值的實際情況,着力明晰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着力引導學生對生命從了解到尊重,從敬畏到善待。

思政課做好生命教育,要結合時間節點。如5月25日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我愛我”的諧音意為關愛自我心理健康,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他人。結合這個節點,思政教師可引入“外援”,如心理健康咨詢師、醫生、消防救援人員,由他們講述心理健康知識、介紹正反兩方面案例;也可設定話題,展開讨論,師生或公開探讨,或一對一對話,了解學生面臨的困惑、不解,給出私人定制的方案。

思政課做好生命教育,要結合文化熱點,關注大學生淚點或痛點。電視劇《覺醒年代》熱播,陳延年、陳喬年打動了無數人,刑場上的他們,笑容燦爛,眼神純淨。最美好的年紀,他們為何慷慨赴死?他們不熱愛自己的生命嗎?他們為的是:“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

黨史裡,一個個名字背後,就是一個個這樣感人至深的故事。從李大钊到夏明翰,從陳喬年到江姐,他們慨然赴死,他們敬畏生命。

黨史,是生命教育的好教材。

思政課要做好價值教育

延續生命教育,大學思政課要做好人生價值教育。

思政課的人生價值教育,要連接配接曆史和現在。370萬,這是為了建立新中國,犧牲的留下姓名的烈士數字。他們追尋的價值,何在?在方志敏《可愛的中國》的文字裡,在瞿秋白《國際歌》的歌聲中……

民族獨立,民族複興,百年黨史裡一個個鮮活面孔,他們的人生是怎樣的價值底色?思政課教師可以引入黨史人物,展開課上讨論,引發個人思考,讓大學生得到自己的答案。

大學的思政課,不隻在課堂上,也在校園裡,在紀念館;在脫貧攻堅一線,在全民抗疫戰場……對思政教師來說,要用好這些鮮活教材,讓大學生既細心觀察校園、回望學校發展史,又走出校門,到祖國山川間,感受日新月異。如此,思政課既有意義,也有吸引力。

大學的思政課,要引發共鳴,要解答人生如何用心、在哪用力、對誰用情。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鐘南山、張定宇、李蘭娟成為青年偶像。他們何以無畏逆行?他們追求的是什麼?“禾下乘涼,我們接棒!”袁隆平先生離世,舉國悲痛,他的價值追尋,青年學子感同身受。這些時代偶像,為我們樹立了價值坐标。大學應該創造條件,讓學生走到逆行的白衣天使中間,體會醫者仁心的擔當;到稻田裡,感受袁先生做科研的辛勞。

思政課要做好形勢政策教育

“政策和政策是黨的生命。”百年黨史,見證了我們黨實事求是分析形勢任務,制定正确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

新時代,我們國家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國内外環境複雜多變。對大學思政課來說,做好政策形勢教育、凝聚青年共識至關重要,因為今天的大學生,他們的人生黃金期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實作恰好吻合。

高校思政課做好政策形勢教育,要将新形勢、新政策第一時間反映在課堂上。比如三孩生育政策,其形勢背景是人口出生率、社會經濟發展出現新變化,其目的在于改善我國人口結構、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保持我國人力資源禀賦優勢。對這一形勢、這一政策,思政教師可第一時間展開課堂讨論,讓大學生活學活用自己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從不同角度了解政策、分析政策。

高校思政課做好形勢政策教育,要避免告知“決議案”,而是要激發學生思辨。對于形勢政策,觀點不同實屬正常。思政教育的重心,在于引導學生學會辨識、思考,建立科學的思維方式。大學和思政教師,要相信理不辯不明,要相信大學生的辨識能力,他們已經是“平視世界”的一代青年,對于真形勢、好政策是有辨識力的。

高校思政課做好形勢政策教育,要走出課堂,豐富載體。大學要多方聯絡,組織開展支教、志願服務等活動,讓大學生更好地知國情、知民情。形勢是可觸摸的,在工廠,在田間,在創業園……政策是有溫度的,在工廠訂單裡,在農民賬本裡,在創業者得到的支援裡……

《光明日報》( 2021年06月29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