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好混,當了院士也可能被撤銷

作者:中國之聲

院士是國家設立的最高學術頭銜,是科學、技術和工程科學技術的最高學術頭銜,一般是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新版《中國科學院章程》公布,新規定引起關注,如何退出和連任?

近年來,院士話題"進步與減少",多次引起公衆關注。就在最近,中國科學院在其網站上釋出了《中國科學院章程》的修訂版。它明确了院士有權放棄院士的頭銜,也有權勸說院士放棄院士的頭銜,撤銷院士的頭銜是前提條件。

院士如何退出?

修訂後的中國科學院章程包括通則、上司制度、院士和部門、組織管理、科技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資産與财務管理、附則等八章。

勸阻和退出

不好混,當了院士也可能被撤銷

在"院士和院系"一章中,很明顯,院士有權放棄院士的頭銜。當院士的個人行為嚴重違反科學倫理,品格嚴重失檢,嚴重損害院士團體和學術部門的聲譽,勸說他放棄院士頭銜時;

對此,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楊衛東認為,院士們通過某種機制,去勸說退學、退學或者其他形式,這是正常的安排。這種清晰性使院士能夠客觀地保持更高學術水準的更重要的安排。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改革院士選拔管理制度,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退學制度。

關于中國科學院章程的修改,楊衛東指出,放棄院士職銜、勸阻、撤銷等具體操作的實施需要有嚴格的标準和程式。"這是非常消極的,是以程式需要更加嚴格。我們需要有這種退出機制,但這個過程必須非常小心。

退休?這仍然是一輩子的榮譽。

近年來,所謂"院士終身制"也引起了公衆的關注和讨論。修改後的《憲法》仍然明确,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最高科學技術學術頭銜,是終身榮譽。

不好混,當了院士也可能被撤銷

終身榮譽并不意味着你不能進入

雖然新修訂的憲法明确了院士是終身榮譽,但這并不意味着院士的大門隻能關上。随着科學技術的日益複雜,以及經濟和社會發展現實需要的多樣化,我國現行院士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引起學術界乃至各方的熱烈讨論。

主要缺點是:院士兼職,特别是行政職務過多,權力過大,年紀較大,容易成為權力附庸,官兵和企業家占院士比例過高。"煙草院士"、李甯院士因涉嫌A錢被捕、張曙光院士專著涉嫌詐騙、王正民院士涉嫌學造假等,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和争議。

李甯院士因涉嫌A錢被捕

不好混,當了院士也可能被撤銷

2014年10月,當局透露,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甯已被依法逮捕。原因是審計署2012年審計發現,多名教授騙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涉及李甯等人承擔"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課題。

當時,中國工程院曾表示,将按照《中國工程院章程》和有關規定,按照程式,認真對待司法機關認定的事實、性質和有效判斷。

2014年6月修訂的《中國工程院章程》明确規定,應實施院士退學機制。憲法規定,院士個人行為違反科學倫理或不當行為,嚴重影響院士團體和工程院聲譽的,應建議放棄職稱。院士個人行為涉及違反國家法律、危害國家利益,或者喪失科學道德、脫位院士标準的,應當撤銷。最終,中國工程院根據有關規定暫停了李甯的學曆。

不好混,當了院士也可能被撤銷

煙草學院成員

不好混,當了院士也可能被撤銷

2011年12月8日,在中國工程院增設"張平"幾個小時後,謝建平在網上被譽為"煙草院士"。當時,作為中國煙草總公司鄭州煙草研究所副院長,謝建平的主要工作重點是卷煙"減害散焦"研究。

由于他的研究方向,關于謝建平是否應該被撤銷的争論已經持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控煙協會的數十名專家,包括幾位院士,已聯合緻函中國工程院,要求取消其院士頭銜。

但當時,中國工程院相關官員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按照當時的規定,不能撤銷。這也引發了關于院士退學機制的讨論。

張曙光學術專著涉嫌詐騙

不好混,當了院士也可能被撤銷

9月10日,張曙光在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新華社記者 龔磊

2013 年 9 月 10 日,原鐵道部副總工程師、交通運輸局局長張曙光在法庭上發表聲明,引起軒然。他說,當年從企業那裡拿到了2300萬元,因為院士們"需要花錢"。中國科學院次日發表聲明稱,張某曾兩次未參加選舉,未收到任何與張某"花錢參加考核"有關的投訴。

據記者調查,張曙光曾花錢"組織科研成果"。他的個人工作是由院士們挑選出來的,被懷疑是經過一個專家小組在集中的時間内集體完成的。另據了解,張曙光被鐵道部推薦為院士候選人,時任劉志軍部長"集全系統實力"強。雖然張兩次未能參加選舉,但院士制度的問題再次受到關注。

不好混,當了院士也可能被撤銷

王正民院士涉嫌學術造假

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醫院醫生王玉成報告說,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民涉嫌學術剽竊、科研成果剽竊、院士申報材料詐騙等行為。

不好混,當了院士也可能被撤銷

王正民資訊圖

王正民是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醫院的醫生,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民宣布院士時,王玉成是他的秘書,目睹了王正民為成為院士一員而造紙的全過程。王玉成說,王正民《中國科學院候選人選選附件材料》收錄的271篇論文中,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他的論文欺詐技術之一是将他的專著"耳顯微外科"的内容分解成14篇論文,發表在《中華耳鼻喉科雜志》上。

不好混,當了院士也可能被撤銷

《中國科學院院士候補選行為準則》明确規定,"推薦附件材料"的提供者應對材料的真實性負責,包括不編造學術、專業技術經驗和國籍證明、作出虛假陳述、提供虛假研究成果資訊等。

不好混,當了院士也可能被撤銷

如何添加院士

說了這麼多院士在"退休"的制度下,我們再看中間的"在",也就是院士的選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額外的院士顯然在做加法,但在連結中,看起來好像他們在做減法。

删除"煙草科學與工程"學科

在2013年初修訂的《中國工程院專業分類标準》中,删除了"煙草科學與工程"這一主題。這意味着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選舉将不再接受煙草科學技術領域候選人的提名或推薦。

不好混,當了院士也可能被撤銷

縮小推薦院士遴選管道

不好混,當了院士也可能被撤銷

2014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别通過了章程修正案,縮小了推薦的院士遴選管道。在今年6月舉行的兩院院士會議上,有關官員和院士表示,最近2014年院士制度全面修訂規則正在實施中,遴選機制等環節有望進一步完善。

據了解,在院士遴選方面,2014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别通過了章程修正案,隻保留了院士和相關學術團體兩個推薦管道。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推薦的管道發生了很大變化。原來有100多個推薦管道,改為主要由學術界和中國科協推薦,即學術團體推薦,這兩個主要管道。去年是院士制度第一次改革和完善。

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志宏認為,首先,選舉外活動不定期。過去,很多管道往往有很多人為候選人說話,甚至部門也挺身而出。現在不行,至少更少。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指出,觀念上的改進并沒有把院士看得太重,不是院士代表地位、資金和一些特權。在這方面,概念發生了很大變化。

院士的起源

不好混,當了院士也可能被撤銷

院士制度作為國家科學制度化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和影響着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和科技發展水準,我國院士制度也不例外。自成立以來,它在中國科學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倡導尊重知識,人才和熱愛科學方面。回顧院士體系的發展曆程,不難看出,其初衷是激發創新,為科學家做出重大的科學貢獻和崇高的榮譽。

國外:從古希臘英雄到科學家

院士起源于學院,古希臘傳說中的英雄,他為了拯救雅典而死。為了紀念這位睿智而勇敢的英雄,希臘人建造了一個以學院命名的僻靜花園。公園建園916年來,被學院智慧所感動的學者們在公園裡自發講課、開展學術活動,至今不少學術團體自稱"學院"。

1666年,法國成立了皇家科學院,在科學院工作的著名科學家首次被稱為"科學院"。從那時起,皇家學會,皇家普魯士科學院和彼得伯勒的皇家科學院都使用了"學者"。美國國家科學院也稱自己為該國最傑出的科學家。"學者"成為學術界給予科學家的最高榮譽。

中國:從教師到院士

中國院士,原名學院成員,是某一領域的資深專家。院士遴選需提名,提名資格一般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然科學二等獎;

中國最早的院士誕生于1948年3月,即中央研究所院士,通過層選,81人被選為首批中國院士,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等著名學者。在這次選舉中,除中央科研機構外,排名前四的大學分别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

1955年,中國科學院選舉233名院士(1994年改名為院士)、華羅軒、蘇邊清、郭莫羅、李思光、嚴克軒、毛益生等46位著名科學家進入新中國首批院士(學院院士)。1955年,該學院的成員(後來被稱為院士)包括自然科學領域數學實體系的30名成員,化學系的22名成員,生物系的60名成員,地球科學系的24名成員,技術和科學部的36名成員, 以及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哲學和社會科學系的61名成員。

1957年,自然科學系又選出了18名成員。

1980年,複辟部再次當選,哲學和社會科學系被廢除。1994年,中國工程院開始遴選工程院士。截至2008年12月,中國科學院院士1100餘人,在世600餘人,中國工程院院士700餘人,其中部分均為院士。

院士們的待遇如何?

院士為國家設立科學技術與工程科學技術最高學術職稱,終身榮譽。

根據院士章程,為維護老年院士健康,在院士中實行進階院士制度,對80歲以上的院士授予進階院士稱号。

進階院士享受進階院士津貼,但不擔任院士大會常務上司機構成員、各院系常委等上司職務,不參加院士候選人的推薦和選舉,自由參加院士會議。

兩院院士每月繳納1000元津貼,進階院士津貼标準每人每年10000元,進階院士津貼免征個人所得稅。

不好混,當了院士也可能被撤銷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我國目前科技發展與世界先進水準還存在差距,注重科技人才、院士被定為國家最高榮譽可行。但院士是否必須享有終身學術榮譽的稱号和待遇還有待觀察。這種"終身制度"一方面偏離了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經驗,另一方面可能給社會和科學家本身造成了解的幻覺。

在這種情況下,僅僅依靠院士的道德和自律是不夠的,良好的科學制度和制度設計是不斷鼓勵科研創新的動力。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院士頭銜的合理定位和合理宣傳,有利于激發當選院士的持續貢獻,也是科學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

隻有去掉附着在院士身上的"光環",院士才能真正名副其實,真正的院士才能放心地進行研究,産生成果。院士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新修訂的《中國科學院組織法》是向前邁出的堅實一步。

記者:劉飛

編輯:周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