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滬連演14場,劇透冗長的阿瑟·米勒過時了嗎

在滬連演14場,劇透冗長的阿瑟·米勒過時了嗎

在紐約百老彙,他曾經是商業劇過度膨脹後被遺忘的角落。如果沒有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一個精明的制片人會想"賣"一個"有價值但有些無聊"的《推銷員之死》嗎?自1980年代以來,紐約觀衆在流行元素,商業戲劇和明星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導緻垂死的亞瑟·米勒哀歎"戲劇一直是一門生意,它曾經是一門藝術"。

但是,"漫長"和"無聊"的"戲劇"亞瑟·米勒真的過時了,退出了市場嗎?上海戲劇藝術中心近日連續上演14部電視劇《推銷員之死》售罄。昨日最後一場大獲成功的拉開帷幕,以及最近幾天的一些場面令人難忘:早上售出公益票的早晨,觀衆冒着大雨在劇院門口排隊;看完四個多小時的《推銷員之死》沒能趕上最後一班地鐵,但很少有人早早離開;每晚結束的熱烈掌聲和固定的9.2高收視率,都在講述這部現實主義作品的當代價值。

上海是"亞瑟·米勒"中國舞台的第一站

關于"推銷員之死"的激烈辯論并不是一個單一的現象。上海是"亞瑟·米勒"在中國舞台上的第一站。1981年,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上演了米勒1953年的戲劇《塞勒姆的女巫》,該劇在長江劇院演出了52場,從黃河路到南京路,購票者排成一排。兩年後,北京人民藝術排練了由應如成、朱琳主演的《推銷員之死》,并将影像釋出到VCD。許多上一代中國觀衆從《推銷員之死》開始,接觸到《美劇》,遇見了亞瑟·米勒、尤金·奧尼爾、田納西·威廉姆斯......

"那一年觀衆接受這個節目有點困難。一方面,我們對"美國夢"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我們對推銷員和保險知之甚少。上海戲劇藝術中心藝術總監于榮俊說,《推銷員之死》仍然具有影響力。

在滬連演14場,劇透冗長的阿瑟·米勒過時了嗎

30多年後,如今的《推銷員之死》表達得更加内涵飽滿,在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榮光潤的劇中,威利的挫折生活,不僅是沉溺于難以實作的"美國夢"幻覺,更是因為他太完美,導緻事業和家庭以及人際關系的失望。大到社會問題,小到性格弱點,人性、情感和社會發展的空間,面對"失敗"的話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這個版的"推銷員之死"開辟了更多的讨論空間。"亞瑟·米勒的寫作手法是戲劇性的,卷軸太強,似乎不那麼有趣,但它們也顯示了他的作品在當代戲劇趨勢中的力量- 觀衆總是可以保持他的智慧和判斷力。"上海戲劇學院戲劇系教授郭晨子說。

如今,米勒的戲劇喚起了新一代觀衆的思考熱情,90年代末和00年代的年輕人在他們熟悉的平台上撰寫評論,并分享他們對經典作品的熱情。"每個人都在變得更好,除了他們自己。威利一直想知道為什麼他不再是家裡的英雄,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陷阱讓他陷入了泥潭,失去了自己的價值判斷。"

通過"美國夢"的幻滅,讀懂劇作家對普通人的同情

精彩的人物塑造也拍成了《推銷員之死》的最後一個版本。在舞台上,戴着西裝和帽子的銷售員威利·洛曼(Willie Loman)帶着兩個大盒子慢慢地走進舞台,他體面的外表和煩躁不安的語氣越來越接近觀衆。實力雄厚的演員陸亮充分展現了現實主義表演的魅力,豐富地刻畫了一個沮喪的人的形象:用自欺欺人的幻想難以壓抑的精神,用虛僞、怪癖和無名的憤怒掩蓋了殘存的自尊,以及家庭的愧疚,自信的崩潰......情緒最終淹沒了他,他走了。

在滬連演14場,劇透冗長的阿瑟·米勒過時了嗎

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在1949年百老彙首演的《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中成為明星作家時,年僅33歲。法國人弗雷德裡克·馬特爾(Frederic Martel)在《美國戲劇的衰落》(The Fall of Drama in America)一書中評論了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和田納西·威廉姆斯(Tennessee Williams):"兩位美國本土劇作家都攻擊了他們所生活的美國社會,在他們眼中,這是一個富裕的、物質上令人愉快的堕落社會,他們質疑'美國夢'的虛假性,這是前所未有的發展,為百老彙開啟了新的篇章。"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經典的美劇逐漸從百老彙消失,"流行"問世。亞瑟·米勒和其他劇作家一樣,搬到了百老彙。

"推銷員的死亡可能看起來'迷失',但在這些普通的人類悲劇中,有一種高尚的道德力量,展現了一個真正的劇作家對社會的良知。"榮光潤說。

作者:童偉偉

編輯:徐偉

圖檔來源:戲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