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居對面的小山——小記周立波三次捐款建果園

作者:晨益陽

姚世珍

大地在寂靜中孕育着一切,當然也包括周麗波故居對面的那座山。沒有痕迹,沒有耕作,沒有噪音,隻有幾間破舊的豬舍停在那裡,靜靜地守衛着這座山。我來過這裡好幾次,看到這座荒山"暮春三月,江南草長,花生樹混雜,羊群飛翔"的場景,不讓人想起作家周麗波關心這座山的故事,想起周立波三次捐贓建果園的場景。

有一個叫陳樹坡的丫丫,在周立波樓對面,有50畝,離故居約100米。

為了弄清這一曆史事實,我向三周研究會會長、原市計委主任,曾多次陪同周立波周衛美老人,在20世紀60年代擔任鄧石橋旅黨支書記,84歲的莫維群老人,曾任清溪村生産隊隊長51年(1956年-2007年12月), 直率、公平、活躍,赢得了村民的支援和厚愛,77歲的周多美說。在鄧石橋村當過播音員的周望成和周立波的侄子周兆民,對當時的情況了解很多。

周立波自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首次回到家鄉。看到光秃秃的山,他邀請時任土地官員、黨支部書記的周小川共進晚餐。會議期間,他們聊起了生産,聊起了柴火、米飯、醬汁、醋、茶葉,聊了聊熱,周立波把話題轉了過來,陳樹坡山隻有一棵桃樹,能開果園嗎?然後他說:我的小說《風暴》獲得了斯大林文學獎,可以拿一些錢給陳樹坡開墾果園。支部書記看到老百姓筆者對家鄉如此關心,如此愛心,被油玫瑰感動,代表村民向周立波表示感謝。

1958年初冬,周立波回到家鄉,看到陳樹坡郁郁蔥蔥,心中洋溢着難以言喻的喜悅。他對随行班組幹部說,桃樹多了,桃樹苗我找園林接觸,我多付一些錢,你們怎麼看?随行的旅幹部答應了。周立波還說:當天種桃樹,通知我,我也參加了一次。桃樹種好後,長得很好。一位幹部寫信給周立波。

1962年5月,周麗波的母親劉兆珍因病去世,無法傳回益陽公務。1962年底,周麗波回到家鄉掃除母親的墳墓。他看到的是陳家坡的雜草,而不是一棵果樹。果園在大躍進中被摧毀。周立波在山上,腳上剛踩到一把桃樹鑷子,心情很沉重,歎了口氣:"陳樹坡可惜,真可惜!"

幾天後,周立波從自己的稿件費中拿出3000元,買了梨樹苗,還邀請了一位農業技術人員作為向導,動員鄉親們種植樹苗。周立波說:"毀掉桃園,建一個梨園,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來吧,讓我們拍一張照片作為紀念品。周立波把鄉親們分成兩排,站在最大的梨樹苗之一面前。大家推着周立波站,他拒絕了,堅持站在後排。我們一起拍了一張照片。後來周立波回到北京,還送了800元到鄉下。經過多年,這裡的梨樹已經種了很多梨,給鄉親們帶來了歡樂,成為村裡一大筆收入。

前面提到的幾位老人也回憶起,周立波在益陽深入生活的時候,非常關心農村建設。1959年至1962年,他捐錢給鄧石橋旅建豬場,買了一套廣播裝置,還送了一輛自行車到大隊,把一批書送到了登石橋文化站。時任地方委副書記郭慶文多次到文化站參加棋局等活動。

今天,隻剩下一棵梨樹不在陳樹的山坡上,而是在周麗波的故居旁邊。梨樹是周立波的侄子周兆民,他哥哥的大男孩在這裡種的。

這棵梨樹筆直,綠色,年輕,高大,亭子像蓋子。在這個既不熱也不冷的春節,溫暖的春風,燦爛的陽光,讓梨樹有幾點柔和,有點期待。

我的小愛,呼喚。也許是因為周麗波捐獻的隻栽培剩下的梨樹,我特别珍惜它。我拉動相機,仔細觀察,從不同角度拍下了梨樹的姿勢。

陳樹波承載着周立波遙遠而豐富的故事,陳樹坡山也波及人民作家周立波的感傷生活。站在梨樹下,我感覺自己仿佛聞到了梨樹的芬芳。它伸展着它的枝葉,幹淨流淌,一群年輕美麗、浪漫的青春造型。

是的,梨樹不僅種在周立波的故居旁邊一棵樹,更種在家鄉人民的心中。

讓周立波的精神,與地球上的梨樹一起,永遠長存!

這是我的希望和渴望。

來源:益陽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緻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