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龍化石(照片拍攝于貴州地質博物館)
一條"貴州龍"帶你去了解遠古生物!要弄清楚什麼是古生物以及它們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并不容易。但多虧了本月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我們對至少一種古代食肉動物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是一種恐龍——"貴州龍",但貴州龍真的來自貴州嗎?貴州龍的真面目是什麼?接下來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貴州地質博物館利用大量LED聲學和光電巨屏,還原白垩紀時期貴州巨魚龍在海底遊泳的夢幻景象
2010年,研究人員在中國西南部的貴州省發現了一個動物标本,其曆史可以追溯到大約2.4億年前的中三疊紀時期。這是一條5米長的魚龍,名叫"貴州龍",是三疊紀海洋中的一種魚形爬行動物。它們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得多。龍的肚子是另一種海洋爬行動物的遺骸,稱為新普薩龍。新的Pusarus是一種霸王龍,也是小型海洋動物的捕食者。
新的Pusalus長約4米,而我們的龍隻有5米長。而龍吃了這麼大的新普薩魯斯,它的殘骸還留在了龍的肚子裡。很難找到像這樣的古代海洋爬行動物的胃内容物。是以,古生物學家經常根據動物的大小或牙齒形狀來推斷動物的飲食,而牙齒鋒利的大型動物更有可能捕食大型獵物。但是像貴州龍這樣的龍牙非常鈍,是以它們被認為最适合捕捉鱿魚等柔軟的獵物。新的發現有力地證明,這些動物是超級捕食者,至少在某些時候,它們會吃掉非常大的獵物。我們不确定他們是在狩獵還是在撿拾廢物,但該研究的作者認為,捕食者可能還活着。
這是因為胃化石含有鲭魚的身體和腿,但沒有發現頭部或尾巴。在海上收集廢物的動物屍體通常會在頭部和尾部分開之前失去雙腿。是以,他肚子裡的食物一定是自己打獵獲得的。更重要的是,在距離化石23米的地方發現了一條堅固的尾巴。尾巴的大小和形狀與其殘骸相比對。如果它真的是同一種動物的一部分,那麼它一定是被撕裂了,可能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海洋捕食者那種"咬和搖晃"的方法。它描繪了一幅相當兇猛的畫面,但它也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線索,即史前海洋爬行動物的食物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多。
中國曾經有很多魚和龍,包括貴州魚龍,它們看起來像海豚,生活在貴州,這是2.4億年前的第三行。别看今天的貴州地處西南内陸,地形屬于山地高原,但在三疊紀時期被一片海淹沒,這片海洋中生活着包括貴州魚龍、菊花、鹦鹉螺、海百合等史前海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