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小魚兒
編輯|小魚兒
渎山大玉海
《——【·前言·】——》
一件價值抵得上四座大城的國寶,竟在寺廟中默默無聞地裝了三百年的鹹菜?
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發生在元朝皇帝忽必烈親自打造的渎山大玉海身上。
這個七千斤的“名玉”究竟背後藏着怎樣的故事?為何它的尊貴地位在漫長歲月中消失無蹤?
元朝第一玉器是這樣誕生的
公元1260年,忽必烈繼任蒙古大汗之位,正值春風得意之時。為彰顯帝國威嚴,他下令從河南南陽搜集了七千斤獨山玉,交由"大都皇家玉作"的能工巧匠精心打造。
整整五年,工匠們不分晝夜地雕琢這塊罕見的巨型玉料。
玉身上的每一筆刻畫都極盡精細:洶湧的海浪之中,遊龍翻騰,海豚躍浪,形态逼真的海馬、海犀等十餘種神異動物栩栩如生,寓意着元朝一統天下的磅礴氣勢。
大都皇家玉作彙聚了來自大元帝國各地區最頂尖的玉匠,他們中不乏精通中原傳統雕刻技藝的漢人工匠,也有擅長草原遊牧民族風格的蒙古匠師。
據史料記載,主持此次雕刻的是被忽必烈從江南特意征召的玉雕大師趙雲峰,他曾在南宋皇家玉作供職多年,技藝精湛。
為了打造這件空前絕後的巨型玉器,匠人們甚至發明了特制的玉雕工具,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水力輔助磨制技術,這在當時堪稱工藝革命。
明朝權力更疊中的意外走失
明朝建立之初,渎山大玉海依然作為皇家重器備受珍視。可随着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帝位并将都城遷至北京,這件鎮國重器在混亂中不知去向。
誰能想到,這件曾讓馬可波羅都為之驚歎,在其遊記中專門記載的稀世珍品,就這樣悄無聲息地隐匿于市井之中。
據明朝檔案殘卷記載,建文帝被迫南逃時曾下令将宮中珍寶秘密轉移,以防落入朱棣之手。
渎山大玉海因體積龐大,無法随行南下,便被臨時安置在南京城外一處隐秘寺廟中。
朱棣登基後,派人四處搜尋宮中失落的珍寶,卻始終未能找到這件元朝傳下的國寶。
有野史記載,負責轉移玉海的太監為保護國寶,刻意在玉海外部塗抹泥土,使其看似普通石缸。
這一僞裝如此成功,以緻連朱棣派出的搜查隊伍也未能識破,最終這件價值連城的玉器被輾轉送往北京,落入了一座名不見經傳的道觀。
真武廟裡的意外發現:鹹菜缸
1702年的一個普通日子,康熙朝重臣高士奇漫步至北京真武廟。
在廟中閑逛時,他震驚地發現一個被道士用來腌制鹹菜的大缸,竟與史書記載中的渎山大玉海驚人相似。
這個重達三千五百公斤的玉器,已經在這裡默默無聞地存在了兩百多年。高士奇立即向康熙皇帝報告,可惜當時未能引起重視。
高士奇作為著名文人和收藏家,對古玉器有着極高的鑒賞能力。
當日他本是為了拜訪真武廟中一位擅長醫術的道長,途經後院時偶然瞥見幾名小道士正圍着一個巨大的青色石缸忙碌。
走近一看,發現石缸表面斑駁脫落處露出晶瑩剔透的獨特玉質,還隐約可見精美雕刻痕迹。
他仔細擦拭了一小塊區域,竟然看到栩栩如生的神獸圖案,這與他前不久閱讀的《元史》中關于渎山大玉海的描述完全吻合。
道士們告訴他,這隻"石缸"已在廟中使用了近三百年,一直被當作普通器物使用,從未有人識得其真面目。
十萬兩白銀換回一件國寶
直到1745年,藝術品鑒賞家乾隆皇帝在巡視真武廟時,被這件蒙塵的至寶深深吸引。他立即拿出十萬兩白銀,将這件稀世珍品收入宮中。
乾隆不僅在北海團城承光殿為它特建玉甕亭,還親自題寫《玉甕歌》,将其刻于殿壁,以示對這件國寶的珍視。
在乾隆的推崇下,渎山大玉海終于重獲應有的地位,成為彰顯國家文化底蘊的重要象征。
乾隆皇帝對這次發現極為興奮,他指令宮廷玉匠們小心翼翼地清理玉海表面積年累月的污垢和鹽漬。
清理過程持續了整整三個月,每天都有新的精美圖案被揭示出來。
據宮廷記錄,當全部清理完畢時,乾隆帝曾連續三天前來觀賞,并親自指導如何布置玉甕亭的光線,使玉海在不同時辰都能展現出最佳光澤。
他甚至命人将其放置在特制的金絲楠木底座上,底座四角飾以純金獸首,象征着帝國無上的權威。
為了保護這件國寶,乾隆還專門設立了"玉甕值守"一職,由内務府精選的太監輪流守護,確定其安全無恙。
九大鎮國之寶的傳奇
渎山大玉海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特大型玉雕,不僅以其精湛的工藝震驚世人,更以獨特的命運經曆令人感歎。
它的價值早在馬可波羅的著作中就被詳細記載,并被譯成多國文字傳遍歐洲。如今,它與太陽神鳥金飾、《孫子兵法》竹簡等珍品一同被評為"九大鎮國之寶"。
渎山大玉海的全面修複工作始于1950年代,當時的文物專家發現玉海側壁有幾處清代修補的痕迹。
國際文物界對其研究從未間斷,法國盧浮宮曾專門派遣專家團隊來華研究其雕刻工藝,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也曾将其列為"世界十大玉器珍品"之首。
《——【·結語·】——》
文物的價值不僅在于其本身的珍貴,更在于它所承載的曆史記憶。
渎山大玉海從皇家至寶到寺廟鹹菜缸,再到重回國寶之列的曲折經曆,恰似一面鏡子,映照出曆史長河中文物命運的起起落落。
這段跨越數百年的傳奇故事,讓我們重新思考文物保護的重要性,也提醒我們珍惜身邊的每一件曆史遺存。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檔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将第一時間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後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