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張學良奉蔣介石之命,為了得到王家烈的軍權将其騙到飛機上時,他萬萬沒想到,自己也會在兩年後被蔣介石騙上飛機,而落地後等待着他的就是54年的軟禁。
衆所周知,國民黨繼承了北洋軍閥的政治傳統,從成立之初便鬥争不斷,不僅與外部勢力鬥,内部鬥争也沒有停息的時候。而蔣介石本人作為國民黨的領袖,更是和國民黨的氣質一脈相承,一方面“攘外必先安内”的傾向引起其他派系的反抗導緻紛争不斷;一方面他又是生性多疑、玩弄權謀和詐術的高手,不僅是跟他有利益沖突的攔路石,甚至意見不合的自己人,惹了他都沒有好下場。王家烈和張學良就是很好的例子。
内外夾攻,蔣介石進軍西南邊疆
蔣介石挺進西南地區是有着一定原因的。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雖然蔣介石已經通過各種手段建立起了自己的強權統治,但是并沒有完全消除政治區域化的現象,中央政權顯得權威較弱;再加上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之後,蔣介石深感“内外夾攻”需要更強的政治統合,于是便将目光望向了西南地區。
當時,雲南、貴州、四川地區雖然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後,地方實力派抱團的趨勢有所減弱,但是仍然藕斷絲連,蔣介石企圖将中央軍勢力滲入西南地區的計劃也一直受到阻攔。
直到1934年,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後,被迫轉移了革命根據地,開始了大規模的長征。而貴州等地區國民黨的勢力相對較弱,且地形複雜,長征途中毛主席提出向貴州進軍,這更有利于紅軍的生存和發展。
蔣介石以這件事為契機,終于正式開始了掌控西南地區的計劃。而這個計劃的第一環,就是奪取勢力相對薄弱的貴州的軍權。
實際上,蔣介石對貴州的幹涉從1930年左右就開始了。當時,蔣桂之戰爆發之後,原本的“貴州王”周西成在戰争中中彈身亡,留下了地位僅次于他的毛邊翔和王家烈。一開始,兩人還團結一緻,趕走了對貴州虎視眈眈的北洋政府殘黨。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生性多疑的毛邊翔漸漸對王家烈産生了不滿,有意削弱對方的勢力。
蔣介石見兩人之間内鬥,發覺機會來了,便借此扶持王家烈上位。又是借着“剿匪”的名頭接濟經費,又是給予大量軍火支援,王家烈最終在蔣介石的扶持下拿到了貴州的大權。但是王家烈不知道,為什麼政治能力相對較弱的自己能被蔣介石扶持上位,當然是為了有機會的時候拿他開刀。
末代貴州王猶豫不決,蔣介石用計奪軍權
說回王家烈此人。王家烈是典型的有軍事才能沒有政治才能的人。
說他有軍事才能,王家烈從一個背鹽巴的苦勞力,經過二十多年的奮鬥成了貴州王,期間也打過數次勝仗,這不僅僅是因為他能吃苦耐勞;說他沒有政治才能,王家烈奪取貴州大權之後,貴州内憂外患百姓怨聲載道,連毛邊翔的執政能力都沒有,更不用說和周西成相提并論了,最後還輕易就被蔣介石奪權。
自從王家烈當上貴州王之後,誰也沒想到這竟然是最後一代“貴州王”了。不過從王家烈的行為和表現,這樣的後果也并不出人意料。他當政後,并不悉心處理政務,而是終日沉迷于酒色,昏庸度日,他也有一定的自知之明,自認“政治非其所長”,對妻子萬淑棻言聽計從。
王家烈的妻子萬淑棻是個厲害角色,她的祖上是清朝官員,自幼飽讀詩書且善于出謀劃策,婚後随王家烈行軍給了他不小的幫助。而且萬淑棻本人也是野心勃勃,不僅在王家烈身邊給自己的族人安排要職,還私下暗中聯系桂系軍閥,背地裡同陳濟棠等人簽訂黔、桂、粵《三省互助條約》。王家烈雖然是蔣介石扶持上位,知道蔣介石和桂系是水火不容,但是為了生存,也隻能背地裡偷偷反蔣。對此,蔣介石一直都有所不滿,但是王家烈是蔣介石和桂系都在争取的目标,蔣介石隻能慎重對待王家烈。
但是此時的王家烈根本顧不上蔣介石的不滿了,貴州内部的問題已經使他自顧不暇:王家烈的妻子萬淑棻為中心的銅仁派和毛邊翔力挺的桐梓系一直在内鬥,雖然王家烈壓制了下去,但是内部沖突仍然不能完全化解,而且由于内部A錢腐敗現象不斷,老百姓也怨聲載道,王家烈的統治就這樣愈發脆弱。
貴州局勢這樣的脆弱和不穩定正是蔣介石喜聞樂見的,他一邊防範着桂系吞并貴州,一邊将處理王家烈列為了進軍西南地區的優先級。
1934年,紅軍挺入貴州,蔣介石為了不使王家烈趁亂聯系桂系,命王家烈堵截紅軍。但是王家烈知道蔣介石正對自己虎視眈眈:身邊人已經被蔣介石收買,桐梓派要人也被蔣介石重用,王家烈擔心自己一旦去對付紅軍,蔣介石就要借機吞并貴州。
但是王家烈同時也擔心紅軍侵占自己的地盤,還是率領了15個團擔任了東路的防禦。王家烈看紅軍的動向,以為紅軍并不會占領貴州,就打算率兵回貴陽了。沒想到,還沒有回到貴陽,紅軍竟然一舉占領了遵義,此時蔣介石終于出手了。
蔣介石派薛嶽尾随紅軍來到貴陽,直接反客為主,一方面快速整編了黔軍,削弱王家烈的力量;另一方面限制了王家烈的行動和通訊,即使此時王家烈妻子萬淑棻向王發電告誡他多積攢兵力,也已經無力回天了,解決王家烈隻是時間問題。
在這之後,中央軍基本上已經占領了貴州,蔣介石一開始還未完全奪取王家烈的軍權,命他去“剿共”。一開始,王家烈率領二十五軍進駐紅軍暫時離開的遵義暫時安身,卻沒想到紅軍二渡赤水之後又回師遵義,一舉将王家烈等人擊潰了。無奈之下,王家烈隻好與薛嶽會和,灰溜溜地回到貴陽。
蔣介石這時親自來到貴陽,一是為了徹底解決王家烈,二也是為了“剿共”。一開始,還有人向蔣介石進言殺掉王家烈,然而蔣介石認為王家烈身邊兵力尚存,直接殺掉可能難以服衆,但是隻要他身邊無人,實際上不足為懼。
于是,蔣介石一邊讓王家烈發不出軍饷,一邊又收買了王家烈的愛将,使得王家烈在軍中孤立無援,無奈隻得自主向他遞上了辭職信。這時,蔣介石看自己的目的已經達成,就命張學良接王家烈乘飛機離開貴州,拿上三萬旅費送王家烈去上南京陸軍大學去了。
從奉命“剿共”到聯共抗日
不同于王家烈,張學良不僅繼承了父親張作霖強大的勢力,自身各方面能力也十分傑出。在張學良主政東北期間,他所上司的東北軍是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隊之一;東北的民族工業、農業也都在張學良的改革之下發展迅猛,管理着七省三市,勢力僅次于蔣介石。即便如此,觸了蔣介石的逆鱗和權威,最後還是落得了一個可惜的下場。
張學良其實一開始是傾向于擁護蔣介石的。因為他一向是反對内戰的,是以希望蔣介石通過在和地方派的鬥争中勝利來同意全國,支援蔣介石的内戰是為了停止内戰,使中國有一個集權政府。
然而對蔣介石的信任和合作,漸漸使張學良看不到希望。
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後,張學良和蔣介石都奉行“不抵抗”的原則,盡量避免軍事上的沖突。然而,日軍由于在東北嘗到了“不抵抗”的甜頭,更加放肆了。一開始蔣介石連張學良跳過國聯與日軍交涉的主張都不同意,但是随着戰況的深入,也開始同意和日軍交涉了。然而日軍卻不會就此善罷甘休,國民黨方面和日軍的努力交涉一直失敗,張學良開始從“不抵抗”的痛苦中清醒過來,打算以武力對抗。而此時,蔣介石還沒有抗日的決心,認為隻要不會失去領土和國權,日本提什麼條件都可以談。
熱河戰役的失敗,是一個張學良思想轉變的轉折點。熱河戰役失敗後,張學良曾經說:“若是中央有決心抗日,應向日本宣戰,動員全國力量與日本一拼。我是有決心親臨前線的,幹死了比活着受全國人民的唾罵好得多。人反正有一死,就怕南京假抵抗,真謀和,那我就沒有辦法了。”從這番話也可以看出,張學良還對中央軍抱有期望,希望蔣介石能下定決心抗日。
但是張學良的希望還是落空了。蔣介石的一系列舉動為日軍大開友善之門,日軍僅僅用了四個多月的事件就侵占了東北三省。但是此時張學良還沒有徹底死心,還在跟着蔣介石參與“剿共”。
随着時間的推移,九一八事變之後受到重創的東北軍,在參與“剿共”的過程中進一步遭受了重大損失,張學良逐漸意識到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無論如何是靠不住的,終于在1936年1月時着手接觸共産黨,決心退出内戰,堅定抗日的決心。
1936年12月,張學良和楊虎城扣留了前來督促“剿共”的蔣介石,發動了震驚全國的“西安事變”。
不顧周恩來勸阻,自願被蔣介石逮捕
“西安事變”最終在共産黨和張楊兩人的努力之下,和平解決了。
之後,張學良在沒有告知周恩來的情況下,親自護送了蔣介石乘飛機回南京。在張學良上飛機之前,身邊有人拉着他不讓他上飛機,但是張學良推開了對方的手,執意要走。周恩來知道之後,甚至想去機場把張學良追回來,但是這麼多的阻攔還是沒能阻止張學良的決心。果不其然,一下飛機張學良就被蔣介石扣押軟禁起來,直到蔣介石去世才獲得自由。
一直以來,很多人對張學良明知會被蔣介石逮捕,還非要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南京十分不解。有人戲稱,很多人勸張學良不要送,但是張卻相信蔣介石的人格,蔣介石也動之以情,張學良一感動就随他去了,結果一下飛機就被軟禁大半輩子。
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的。正如毛主席所說,張學良深知西安事變的善後如果不交由蔣介石親自處理的話,和平解決就不可能,遑論抗日。
毫無疑問,這是張學良逼蔣抗日的後續,這樣的犧牲也是他為了實作全國統一抗日的壯舉,雖然可惜,但是這飛機卻是非上不可。
參考資料:
《百煉成鋼:中國共産黨的100年》第十七集 西安事變——民革上海市委官方号
蔣介石借追擊中央紅軍解除王家烈兵權——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