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連續9年業績暴漲,這個低調巨頭,藏不住了!

#我的寶藏頭條作者#

連續9年業績暴漲,這個低調巨頭,藏不住了!

作者:大師兄,編輯:小市妹

A股9月底開始的一輪放量暴漲,讓一些此前股價低迷、業績優秀的高市值成長股,重新得到了市場關注。

比如國内“半導體裝置之王”北方華創,股價一度暴漲60%,市值逼近2500億,距曆史新高僅一步之遙。

盡管随着近期整體回調北方華創也開始調整,但是金子,總有被發現的時候。

【成長之王】

北方華創的強勁實力,從财報業績中可見一斑。

2024年上半年,公司營收123億,在A股156家半導體公司中排名第三,淨利潤27.81億,在行業中更是遙遙領先,排名第二的中芯國際,淨利潤隻有16億左右。

比業績規模更重要的成長性,北方華創的表現也極其優秀。

今年上半年,北方華創營收和淨利潤均實作40%以上增長,剛剛公布的三季報預告,其淨利潤增長至41.30億元至47.50億元,增速為43.19%至64.69% 。

拉長時間來看,北方華創的業績增長更顯炸裂。作為國内半導體裝置龍頭,公司自2015年以來營收增長了23倍,年化複合增速超過40%,淨利潤增長了近百倍,年化複合增速超過60%。

連續9年業績暴漲,這個低調巨頭,藏不住了!

▲來源:同花順

放眼A股市場,9年時間能夠實作如此增長的公司其實并不多,占比不超過1%,上市公司業績跟投資收益一樣,短期暴漲易,長期大漲難。

北方華創強大的地方,還表現在其高增長背後的穩定性。過去9年,北方華創淨利潤增速從來沒有低于30%,營收增速沒有低于20%。

高增長的同時伴随高度的穩定性,是極其困難的事情,就好像籃球比賽,場均30分和連續幾十場都保持在30分以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事實上,某個年度淨利潤增長超過30%非常稀松平常,比如科技類或者周期類公司,業績彈性較大,在行業發展初期或者景氣周期,業績很容易出現階段性的爆發性上漲。

但是,把時間拉長就會發現,要保持長期持續高增長,在A股市場極其罕見。

同花順問财的資料顯示,A股5000多家公司中,連續3年淨利潤為正且增速超過30%的隻有85家,連續5年淨利潤增速超過30%的隻有13家,連續7年超過30%的隻有2家,幾乎都是百裡挑一甚至千裡挑一的存在。

而連續九年淨利潤增速超過30%的公司,僅有北方華創一家,在A股市場絕無僅有。

過去的兩年,其實并不算半導體行業的好年景,在經曆了2019年-2021年的景氣周期之後,半導體行業産業在2023年陷入深度調整當中,很多國内外行業龍頭公司,也難以避免行業周期更替帶來的業績波動。

以國内第一龍頭中芯國際為例。在上輪行業景氣周期,公司業績出現了大幅上漲,其中淨利潤在2019-2021年連續三年增長超過100%,業績表現極強;但是到了半導體下行的2023年,公司業績同樣難逃周期魔咒,淨利潤大降60%,營收下降8.61%。

全球晶片之王三星半導體表現更慘。2022年,三星半導體仍然盈利23.8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币1280億元),但是到了2023年便出現巨虧,累計虧損14.9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币801億元)。

身處行業寒冬,北方華創業績仍然維持高速增長,更彰顯出成長之王的底色。

【村裡希望】

北方華創的發展曆程,堪稱中國電子行業内部整合、自力更生的縮影。

公司的前身,是多家半導體國企在2021年聯合成立的七星華創集團,2017年,七星華創和另一家重要的半導體國企北方微電子戰略重組,正式改名為北方華創。

被賦予諸多國家頂級資源的北方華創,自然也肩負着振興國内半導體行業的重任。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是國内行業發展和國際先進水準相差較大,很長時間裡,半導體都是中國最大的進口商品,90%的晶片都需要從國外進口。

連續9年業績暴漲,這個低調巨頭,藏不住了!

▲資料來源:海關總署,東莞證券研究所

制約中國晶片自主可控的重要因素,正是半導體裝置。

晶片制造環節特别複雜,從矽片到晶片半成品,需要經過刻蝕、氧化、薄膜沉積、光刻、清洗等一系列複雜工序,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專業的半導體裝置,其中薄膜沉積、刻蝕和光刻環節的裝置價值量占比最高,三者合計占比超過60%。

全球半導體裝置市場長期被美國、日本和歐洲企業瓜分,中國半導體裝置競争力極低。

比如,薄膜沉積裝置主要包括CVD、PVD、ALD三種,基本已被AMAT(美國應用材料)、Lam Research(拉姆研究)以TEL(東京電子)三家壟斷,刻蝕機也是這三家巨頭的天下,兩大主要領域的CR3占比都超過60%。

技術難度最高的光刻機更不必多說,幾乎全部出自阿斯麥、尼康和佳能三家企業,其中阿斯麥獨享高端光刻機市場,在全球範圍内沒有任何競争對手。國内龍頭上海微電子生産的光刻機目前隻可以生産28納米的晶片,而阿斯麥已經達到幾納米的水準。

最近幾年,中國半導體裝置公司開始奮起直追。作為國家隊的北方華創,成為了國産替代的扛大旗者,在除光刻機之外的幾乎所有高價值領域,北方華創幾乎都做到了頭部位置。

薄膜沉積裝置環節,北方華創與拓荊科技是國産翹楚,但是拓荊科技主要做CVD和ALD,而北方華創産品線覆寫CVD、PVD和ALD全領域,并已實作了28nm/14nm技術的突破,在國産裝置中的市占率超過20%,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龍頭。

刻蝕機是大陸最具優勢的半導體裝置領域,北方華創和中微兩大龍頭對外資品牌沖擊越來越大。中微公司的媒體刻蝕機優勢顯著,已經進入台積電5nm産線;北方華創則在ICP刻蝕領域更為領先,已進入中芯國際14nm産線驗證階段。

目前北方華創的全球市場佔有率為1.7%,排名第七,在國内刻蝕裝置市場佔有率排名前五,僅次于中微。

憑借全面布局帶來的平台化優勢,北方華創的業績規模遠遠超過行業内其他參與者,排名第二的中微公司,營收不到華創的三分之一,淨利潤不到二分之一。根據2023年的營收排名,北方華創目前已是全球第八大半導體裝置公司,這是第一次有中國廠商進入全球行業TOP10。

盡管國内産商進步明顯,但是半導體裝置的國産化率依然很低。根據芯謀研究的資料,2023年,中國半導體裝置市場規模342億美元,其中本土裝置40億美元,占比隻有11.7%。

産品線最全、綜合實力最強的北方華創,無疑是半導體裝置國産替代浪潮中最值得期待的公司。

【A股遺珠】

雖然業績炸裂,而且承載着科技自強和自主可控的萬衆期待,但是北方華創最近幾年在資本市場并不受待見。市場的熱點,除了炒作層出不窮的題材熱點之外,主要方向是煤炭、電力等傳統行業裡的紅利股。

北方華創顯然算不上高分紅的典範。2010年上市以來,公司增發了5次,累計募資淨額為129.66億元,分紅不到10億元,分紅率和股息率遠遠低于傳統行業龍頭。

事實上,業績持續大增的北方華創,現金流并不充裕。新興行業的高成長往往伴随着高昂的資本支出,公司的經營現金流淨額常年處于淨流出狀态,對資金的需求仍然非常饑渴。

公司的最近一次增發,出現在2021年11月,募資總額近85億元,其中國家內建電路産業投資基金二期認購近15億元,半導體裝置正是國家大基金重點扶持的方向。目前國家內建電路産業投資基金持有北方華創2873萬股,占比5.42%,是公司的第三大股東,持股市值接近100億元。

國家資金背書也沒有給北方華創帶來估值溢價,公司PE隻有40倍左右,相對于超過60%的淨利潤年化複合增速,估值水準其實并不理想。

相比之下,很多傳統行業紅利股,業績幾乎停止增長,高分紅隻是一種為了維持較高ROE的财務技巧,卻可以得到遠高于業績增長的估值水準,投資者似乎忘記了,持續不斷的成長,才是企業真正的投資價值。

客觀而言,成長型白馬股的低估值,和停滞型紅利股的高估值,很大程度上來自于經濟低迷時投資者的防守政策,即便業績逆勢增長的北方華創,也受累于半導體行業下行周期整體估值的全面收縮,導緻最近兩年股價經曆了較大的下跌。

經曆了過去2年的周期下行和産能去化之後,2023年下半年開始全球半導體行業降幅逐漸收窄,2024年無疑正處于新一輪周期轉換的重要關口。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催化之下,以英偉達、三星為代表的半導體龍頭公司最新一個季度業績暴漲,進一步印證着行業複蘇的腳步越來越近。

下遊需求複蘇,意味着以裝置為核心的資本開支的大幅增長。據半導體協會SEMI估計,2024年中國将新增18座新晶圓廠,産能從760萬片增長到860萬片,國内晶片企業合計資本開支有望同比增長17.7%,達到295億美元。

站在新一輪周期上行的起點,行業整體估值處于低位的半導體行業,很大可能會重新獲得市場關注,A股真正的成長之王,或許也不會再被資本市場埋沒。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内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資訊(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資訊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産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