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催收要明白一件事:當償還能力減弱時,與借款人之間的互動将變得更加敏感。李旸(化名)是一家股份制銀行客戶經理,在貸前、貸後深耕多年,近年來,消費貸、信用卡等零售業務逾期和不良率持續攀升,使得催收工作變得更加複雜,也對銀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顯然,僅依靠傳統的催收方式已不足以應對,今年,李旸所在的銀行開始着手加強自建催收團隊,并引入了更多高層次的專業人才來提升管理水準。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在各大招聘平台,“讨債人士”成為銀行關注的“香饽饽”,正編訴訟管理崗、銀行電催專員等職位正在火熱招聘中……
搭建隊伍發力貸後
“正編職位在招”“待遇好福利高”,在招聘網站上,有關銀行催收人員的招聘正在如火如荼進行,從各大獵頭釋出的資訊來看,除了較為正常的電催專員外,一些管理崗也成為銀行關注的方向。
一家銀行正在招聘正編訴訟管理崗位,主要負責協助開展信用卡逾期客戶集中民事訴訟;指導各分行開展屬地信用卡逾期客戶司法催收;協助統籌司法催收政策,負責制定與維護司法催收相關制度檔案等方面的工作。履曆方面,全日制大學大學及以上學曆,且法律、金融、經濟、審計、資料分析相關專業,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的應聘者被優先考慮。
另一家銀行正在招聘的催收崗雖然未對學曆有明确“門檻”要求,但也備注應聘人需具有一年以上催收經驗,需對逾期催收、委外催收、訴訟清收、核銷、賣斷等全流程進行跟進,完成催收名額。
圖檔來源:壹圖網
銀行催收崗位的薪資主要是底薪+提成,一線城市底薪以8000—1萬元居多,二三線城市則主要分布在3000—5000元左右。根據借款人逾期時間不同,銀行的催收工作會被劃分為不同階段來處理,對于較短期限的逾期借款(30天以内),銀行會先通過電話、短信或語音機器人等方式發出提醒;随着逾期時間的增長(比如至60天左右),會轉由銀行内部人員直接聯系客戶,并嘗試協商解決方案。
“我所在的部門主要催收60天左右的逾期借款,分為電話催收、上門催收兩種方式”,李旸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雖然基本模式保持不變,但面對更加嚴格的合規要求,銀行開始重視建構自己的進階别催收團隊。
今年以來,包括交通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微衆銀行、湖南三湘銀行在内的多家銀行相繼釋出關于催收人員的招聘資訊,并設有一定“門檻”條件,包括應聘人員需具備金融專業知識、催收工作經驗、資料處理和分析能力等。
素喜智研進階研究員蘇筱芮表示,加大對催收人才的招聘力度,反映出銀行對貸後管理業務的充分重視,同時也是今年以來資産品質下行的一種折射。夯實催收領域人才建設,能夠強化機構自身的貸後管理水準。此外,根據招聘要求來看,部分銀行機構也期望通過這部分人才的引進來助力更好地實作委外催收團隊管理。
與委外催收形成互補
銀行自建催收團隊反映出金融業整體正向着更加專業化、精細化的方向發展。
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委外催收仍是目前的主流。在銀行内部,當逾期借款超過90天時,借款回收可能性降低,在催收方面要投入更多資源和技巧,一般更傾向于将這類案例委托給外部專業催收機構處理。首先,外包機構會通過電話與借款人聯系,嘗試協商還款事宜,如果電話催收未能成功回收欠款,銀行将委托外包機構進行上門催收。對于上門催收仍無法回款,且符合司法訴訟或報公安條件的客戶,進一步采取屬地司法催收或報公安程式。
銀行在選擇外包機構時,會根據各地區的催收件量、外包機構的金額清收率、服務品質以及催收資源配置等因素進行綜合評估,并據此調整各個外包機構的催收件配置設定額。
近日,交通銀行在官網釋出的《交通銀行個人貸款(消費貸)合作的第三方催收機構公示》指出,若客戶涉及未依約還款或存在其他未償還的個人貸款(個人消費貸)款項,該行将可能委托第三方通過電話提醒、信函、短信、電子郵件、上門外訪或司法管道等方式向客戶本人催繳欠款。為嚴格第三方公司管理,加強資訊披露工作,交通銀行公布了15家合作的第三方催收機構,分布于北京、合肥、深圳、山東、南昌等地。
郵儲銀行也在近期公示了信用卡新增和取消外呼号碼,該行表示,此舉是為了提升服務效率,為客戶提供更專業的資産保全服務。哈爾濱銀行、天津濱海農商行、上海銀行此前也相繼公開了合作催收機構名稱及聯系方式。
對外包機構的透明化管理,有助于維護消費者權益,促進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健康發展。一位銀行業人士表示,下一步,預計銀行将繼續發展自建催收團隊,并引入更多進階人才以提升管理水準。同時,通過建立更嚴格的外包機構管理體系和技術平台,加強對委外催收的監督,確定整個催收過程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
北京尋真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德悅指出,在目前經濟環境下,自建催收團隊與委外催收之間的關系是互補而非替代的。自建團隊能夠更好地控制催收過程,保護銀行的品牌形象,同時對客戶資訊的保密性也更有保障。而委外催收則可以利用專業機構的資源和經驗,提高催收效率。
資産品質承壓焦慮難消
親自“下場”催收背後,是銀行難消的資産品質“焦慮”,從已釋出半年報資料的42家A股上市銀行來看,雖然整體不良率呈現走低趨勢,但在零售領域,一些風險點仍存在。分類型來看,工、農、中、建、交、郵儲銀行六家國有行個人貸款不良率均較上年末有所增長;多家股份制銀行及城農商行也出現了同樣情況。個人貸款不良集中的領域主要包括信用卡及消費信貸、經營貸等。
面對個人貸款資産品質持續承壓的情況,在加大催收力度的同時,銀行也需更加注重合規性。上述銀行業人士直言,随着《個人資訊保護法》的出台和個人資訊保護意識的提高,行業内的操作已經變得更加規範,除了加強自身催收流程管理外,也采取了技術手段如聲紋識别來防範代理投訴的風險。對于銀行而言,下一步,建立更加人性化且高效的催收機制至關重要,同時也鼓勵借款人積極面對财務困難,尋求合了解決方案。
王德悅建議,随着監管政策的不斷加強,銀行需要確定催收活動符合法律法規,避免侵犯消費者權益。首先,應利用大資料和人工智能技術,提高催收的精準度和效率。其次,應建立一套完善的行業标準和行為準則,明确界定催收行為的合法邊界。同時,需要設立監督機制,比如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對催收行為進行監督和評估。提高催收業務的透明度,讓消費者了解自己的權利和催收流程,以便在遇到不當行為時能夠及時投訴和維權。
“未來銀行催收業務的合規性将不斷提升,除此之外,伴随着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精進,AI工具正被逐漸運用于早期的催收溝通,AI介入的方式能夠促使溝通的話術更加标準,也能夠避免一些催收人員出現情緒化的溝通”,蘇筱芮如是說道。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