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者蹲守“劉媛媛直播間”!“虛假破價”查實......

記者蹲守“劉媛媛直播間”!“虛假破價”查實......

2024年“雙11”促銷大幕開啟

《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調查發現

一些電商主播玩起了

“虛假破價”的新把戲

記者蹲守“劉媛媛直播間”!“虛假破價”查實......

“劉媛媛直播間”破價不靠譜

主播激情話術忽悠消費者下單

破價,即打破一般常價。日前,有消費者向記者反映,稱知名主播劉媛媛在直播間推銷一款學練機時宣稱的破價存疑。

這個破價的疑點在哪兒?

兩次進入劉媛媛直播間進行調查

記者蹲守“劉媛媛直播間”!“虛假破價”查實......

10月11日,劉媛媛直播間截圖。資料圖檔

10月12日早8點,記者在劉媛媛直播間看到,主播激情澎湃地介紹了這款學練機蘊藏的巨大價值,随後喊出“你覺得價值多少錢?他定價是4399”,并表示“沒有人降過價,沒有人破過價”“大家很多人買是不是3999就到頭了”。同時,主播出示了一張在其他電商平台上該學練機旗艦店10月7日銷售同款産品的放大截圖,在這張截圖上,價格“4399”被放大突出顯示,而最終成交價卻被遮擋住了。

記者蹲守“劉媛媛直播間”!“虛假破價”查實......

10月12日劉媛媛直播間截圖。資料圖檔

那麼

該款學練機在其他網購各平台上

到底賣多錢呢?

10月11日

記者分别在天貓和京東

查詢了同款産品的價格

👉在該産品天貓旗艦店,産品銷售頁面顯示可享“商品券滿4000減100”“券後¥3999優惠前¥4099”。該店客服人員告訴記者,這款産品8月29日上市,至今售價一直都是3999元,并向記者發送了産品銷售頁面截圖,圖上顯示“新品首發價¥3999”。

記者蹲守“劉媛媛直播間”!“虛假破價”查實......

👉在該産品京東自營旗艦店,産品可享“滿3500減120”“神券滿2000減100”“到手價¥3779”。該店客服人員告訴記者,自該産品上市以來,售價最高3999元。

記者蹲守“劉媛媛直播間”!“虛假破價”查實......

記者還發現

在直播時

主播不斷強調現金券的

稀缺性和搶手的熱況

除了“限300單”“最後99張券”“搶一張少一張”外,還多次強調“昨天(指10月11日)下播是不是因為那個現金券花完了”,畫外音随後回複“花完了”。主播還表示“沒人敢送碎屏險是嗎,碎屏險是不是特别貴?媛兒姐直播間特殊申請補貼一個價值799的碎屏險”“媛兒姐單獨給我的粉絲送出碎屏險,價值799”。

直播間裡的優惠券真的這麼難搶嗎?

記者調查發現,10月11日晚,劉媛媛下播後,其櫥窗中仍然有該學練機的銷售連結,記者多次打開其銷售頁面,均顯示“滿3500減120”“¥3999券後價¥3879”,“滿3500減120 雙11電腦數位先享券”也可以領取。

而在該産品京東自營旗艦店,銷售頁面注明了“收貨後聯系客服領取碎屏保”,客服人員答複的贈品種類和數量與劉媛媛直播間承諾的相同。

記者蹲守“劉媛媛直播間”!“虛假破價”查實......

單一價格競争難持續

“虛假破價”侵害消費者權益

記者了解到,直播電商平台針對虛假比價問題釋出了相應規則,規定在平台被認可的被比較價格僅限于廠商建議零售價、官網零售價、吊牌價、定價4種類型,且都需要提供相應憑證。也就是說,其他電商平台的價格截圖不能充當有效憑證。此後,雖然直播間的虛假比價之風有所遏制,但是價格誤導仍然時常現身于直播間中,“虛假破價”便是其中之一。

比如,曾有主播在直播間中聲稱此前“399一瓶”“999三瓶”的化妝品,在直播間因“中秋專場”“獲獎專場”等原因給粉絲福利,相同價格可以到手5瓶,并稱“這個價格真的以後沒有了”。但實際上,相關産品在櫥窗裡常年以同樣價格出售5瓶。為規避相應的價格監測,有時在産品銷售标題中标注“到手5瓶”,有時僅在産品詳情頁中标注“拍下發5瓶”。

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副秘書長唐健盛對記者表示:“雖然直播營銷市場規模仍然在快速增長,但是頭部主播的流量卻出現了衰減。”唐健盛指出,在此背景下,競争力單一使得低價成為主播保持流量、招徕消費者的最重要手段。

“虛假破價”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有三種:

一是一些商品主要靠直播間出貨,會在平時的銷售連結中标高價,進而營造直播間大幅破價的假象;

二是貨品專門為直播間破價生産,在成本上留出了破價的空間;

三是與日常銷售價格相同,卻宣稱破價。

“主播們不誠信的行為不僅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也讓主播的可信度大幅降低。”唐健盛認為,單一的低價競争也是主播接連翻車、消費者持币觀望的重要原因。這樣的低價競争并不可持續。

記者蹲守“劉媛媛直播間”!“虛假破價”查實......

“虛假破價”屬于價格欺詐

消費者購物應理性

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教授呂來明對記者表示:“直播間中的這種行為屬于虛假折價、虛假價格比較及采用誤導性語言标示其他價格資訊的行為。這些行為違反了《價格法》《明碼标價和禁止價格欺詐規定》等法律制度,屬于價格欺詐,消費者可依法要求經營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

唐健盛則提醒消費者,購物時應理性客觀,不要去追求所謂最低價,一分錢一分貨,要對商品情況、交易條件、優惠活動等詳細資訊多調查多了解。

短視訊、直播帶貨問卷調查

記者蹲守“劉媛媛直播間”!“虛假破價”查實......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記者/桑雪骐

編輯/李曉雨

監制/何永鵬 任震宇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22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 - 88315438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