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關于“江湖”,與之關聯最多的一個詞即是“險惡”,是以不難得出結論,所謂的江湖險惡,其實就是人心險惡。
人心的險惡展現在哪裡?或許就在于各種謊言,比如江湖中 常常會流傳一些傳言,那《倚天屠龍記》中的“武林至尊,寶刀屠龍,号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争鋒”就是最典型的謠言。
世人都以為得到倚天劍或屠龍刀就能号令群雄,但當他們得到那刀劍之後才發現根本沒有号令天下的能力,反而會招來殺身之禍。
除了此類謠言之外,還有一類具有迷惑性的東西,那就是江湖人士的外号,比如本文要提到的這五人,光聽外号,他們都像是正派俠士,然而他們的為人卻一個比一個壞,堪稱魔頭。
第一位:大輪明王
“大輪明王”乃是鸠摩智的外号,這外号給人怎樣一種感覺?莊嚴,或者是正氣凜然,仿佛是一位要懲戒惡人的天神一般,然而鸠摩智卻不是什麼善茬。
港版電視劇中是把鸠摩智拍成了個略微有些搞笑的角色,那是因為演員本身演技出色,是以也有人稱之為“大輪萌王”,其實鸠摩智一點兒也不萌。
(鸠摩智劇照)
有人說鸠摩智從頭到尾沒有殺害任何一個人,算不上是惡人。
其實不然,就拿少室山一戰來說,段譽就差點死在他手中,你且看這段描述:“段譽趕到之時,聽到那老僧正在為衆人妙解佛義,他隻想繞到那老僧對面,瞧一瞧他的容貌,不料鸠摩智忽然間會下毒手,胸口竟然中了他一招‘火焰刀’。”
那火焰刀是能夠化氣為形的上乘武功,換了旁人中了此招,多半早已一命嗚呼,段譽沒死,純粹是因為他有憑借北冥神功吸來的深厚内力。
當然,明王沒有殺人也确實是事實,但你不能說他不壞。
第二位:劍神
金庸筆下的世界很奇怪,好人的外号像壞人,壞人的外号卻像好人。
那“劍魔”獨孤求敗雖然外号中有個“魔”,卻是十足的大俠,畢竟他的墓志銘中提到過,自己是敗盡英雄,殺盡仇寇奸人,顯然,隻有對奸邪之人他才會痛下殺手。
反倒是“劍神”一點兒也不神,登場于《天龍八部》中的“劍神”卓不凡可不是什麼好人。
(卓不凡劇照)
是的,他确實是天山童姥行惡的受害者,但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好人,從他的所作所為來看,童姥滅了他們那一門,都有幾分黑吃黑的意思,因為卓不凡這人仗着自己的劍法不俗,就要欺負虛竹。
他逼迫虛竹說出童姥的下落,若非虛竹内力深厚,有逍遙派神功護體,又如何能是他的對手?
顯然這麼一個仗勢欺人之人算不上是好人,隻能歸類為反派。
第三位:星宿老仙
都說“人不可貌相”,這句話用在丁春秋身上再合适不過。
金庸賦予丁春秋的外貌可以說是十分完美的,畢竟書中是這麼寫的:“那老翁手中搖着鵝毛扇,陽光照在臉上,但見他臉色紅潤,滿頭白發,颏下三尺蒼髯,長身童顔,當真便如圖畫中的神仙一般。那老翁走到距群丐約莫三丈之處便站定不動,将一根鐵哨子放到唇邊,撮唇力吹,發出幾下尖銳之極的聲音,羽扇一撥,将口哨之聲送出,坐在地下的群丐登時便有四人仰天摔倒。”
(丁春秋劇照)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哪路神仙下凡了。
然而丁春秋的外表有多仙風道骨,他骨子裡就有多壞。
欺師滅祖,勾搭師娘,殘害徒弟,他可謂壞事做盡,是十足的魔頭。
第四位:赤練仙子
有了“老仙”還不夠,金庸筆下還有一位名不副實的“仙子”,這人即是“赤練仙子”李莫愁。
聽着她這外号,你難免認為她是如同仙女一般的存在。
(李莫愁劇照)
事實上李莫愁的外号也确實具有迷惑性,你且看原著描述:“她話聲輕柔婉轉,神态嬌媚,君之明眸皓齒,膚色白膩,實是個出色的美人,也不見她如何提足擡腿,已輕飄飄的上了屋頂。”
而她的為人卻如蛇蠍一般,後來才知道,那所謂的“赤練”可不是說她修煉了什麼武功,而是指的赤練蛇,這就與李莫愁的為人對應上了,隻是“仙子”二字着實容易讓人誤會。
第五位:君子劍
有人不解武俠小說界的作者千千萬,為何是金庸站上了武林之巅,或許他對角色的塑造功力格外強大就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比如嶽不群這個角色就達到了“火出圈”的程度,甚至“嶽不群”這個名字都不僅僅隻是用來形容《笑傲江湖》中的華山掌門這個角色了,而是代表了一類人,人們現在都習慣用“嶽不群”來代指那些道貌岸然表裡不一的僞君子。
可見嶽不群這個角色的形象有多麼深入人心。
(嶽不群劇照)
然而誰能想到,這麼一位僞君子的外号居然是“君子劍”,江湖中的那些反派遇上他,也不免心生忌憚。
比如這段:“木高峰眼見此人果然便是華山派掌門‘君子劍’嶽不群,心中向來對他頗為忌憚,此刻自己正在出乎欺壓一個武功平平的小輩,恰好給他撞見,而且出手相救,不由得有些尴尬。”
其實何須尴尬,嶽不群的為人還不比那木高峰呢,木高峰是高看他了。而嶽不群也着實是白瞎了這麼一個好外号。
要說金庸筆下外号最具迷惑性的,當屬本文提到的這五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