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濃紅傍臉斜,妝成不語獨攀花。”剛剛過去的國慶節假期,一個個妝容精緻的“宋風”小姐姐“穿越”到了鄒平市青陽鎮的“夜貓子集”。集市上挂着魯A、魯C、魯M牌照的私家車絡繹不絕,遊客來了一撥又一撥,他們穿行在曆史、現代之間,品味夜遊鄉村的樂趣。
“夜貓子集”上的“宋風”小姐姐。
“‘夜貓子集’距今已有100多年曆史,清朝末年,百姓生活困苦,物資匮乏,實在是沒有拿得出手的東西,白天不好意思進行交易,是以一般選擇在晚上售賣,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集市。”青陽鎮黨委宣傳委員、統戰委員婁俊傑向記者介紹“夜貓子集”的由來。
集市到處都有,内容也大差不差,地處山區的“夜貓子集”為何如此火爆,僅僅因為設在夜間?
“夜貓子集”夜景。
“也許和它的另一個名字有關。”醴泉鄉村振興綜合體項目負責人崔忠坤介紹說,“夜貓子集”又叫“尋宋集市”。
僅有百年曆史的市集怎麼和宋朝扯上了關系?“範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曾在距此4裡多的醴泉寺内讀書,留下過劃粥斷齑的故事,如今山上還修有範文正公祠。”崔忠坤說。
“夜貓子集”上的小朋友。
“以文化為支撐,才能凸顯本地特色。”崔忠坤将這一思路總結為“文化的挖掘、文旅的結合”。在這裡,除了像尋常集市一樣買賣農産品、日常用品,還能看富有宋風特色的店鋪、花船、燈籠,更可以感受宋詞、宋服以及非遺文化的韻味。“小店用竹子、茅草或石頭搭建,模仿的就是宋時風韻。”崔忠坤說,他們要利用獨特文化符号打造獨特的旅遊産品。
行走夜市,這裡的宋朝元素委實不少。“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忽然,河面上出現了範仲淹的詩詞。這是光影藝術秀,通過聲光電三者的完美融合,為遊客帶來一站式沉浸體驗。
天還未黑,“夜貓子集”上已人山人海。
很快,又有船駛來,其上幾名“宋人”環佩迎風、流連顧盼、委婉歌吟。河對面、舞台上,舞蹈、器樂、戲劇等節目依次上演。河這邊,遊客摩肩接踵,一邊品嘗夜市買來的小吃,一邊觀看表演。歡呼叫好聲中,世俗的煩惱也淡了許多。
傳統的“夜貓子集”從農曆八月十四的傍晚開集,一直持續到次日清晨,每年僅有一次。而今,每個節假日都是“夜貓子集”的開集日,“普通周末的周五晚上開集,直至周日結束”。“國慶節期間天天有集,一氣兒趕了7天。”崔忠坤說。
隔岸觀“戲”。
趕集要趁早,趕“夜貓子集”更是如此。很多人都知道“夜貓子集”在晚上6點開始,其實,有的攤販結束了上午在城裡的營業,下午三四點就趕過來擺攤。“在這裡擺攤沒有租金,赢利了才抽成。”正在招呼顧客的一名攤販說。
隔岸觀“戲”的遊客。
說起宋朝,最大特點應該是富庶,“夜貓子集”正讓周邊村民品嘗着“共富”的滋味。集市上的20多個免費攤位是給周邊村民準備的,他們可以在這裡銷售農副産品、手工制品等。醴泉村70多歲的老兩口在集上賣爆米花,一天流水400多元;西窩陀村村民曹玲在集上賣肉蛋堡,一天能賣五六百個,流水3000元左右;還有在露營地烤地瓜的化莊村民,一天淨賺百餘元……
集上遊客摩肩接踵。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時代的變遷,“夜貓子集”正在向年輕人“妥協”。以物易物的農産品和日用品在集市的中心地位已被取代。如今的“夜貓子集”,奶茶攤、小吃攤、寵物攤等是熱度最高的攤位,兒童展示表演、宋服打卡拍照等體驗式節目也吸引了不少遊客,吃喝玩樂已成為如今“夜貓子集”的主流,購物則已經退居二線。
頗具宋風的小鋪。
“宋代市井生活,别具吸引力!”身着宋朝服飾的遊客,在集市上邊品嘗着當地美食“大鍋湯”,邊拍網絡小視訊。據介紹,國慶期間遊客達到每日7000多人。“國慶節期間的遊客比平常節假日少,許多人去外地旅遊了,我們這裡人最多時達到每天上萬人。”
(大衆新聞·農村大衆記者 郭傑 通訊員 趙守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