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場蕭山奇迹!

圍墾,是人類造地史上的奇迹,更是一座永不過時的精神豐碑。浩浩湯湯搏浪鬥潮,敢于向大海要地,這是幾代蕭山人共同的回憶,凝練出了“奔競不息、勇立潮頭”的蕭山精神,而“圍墾精神”堪稱蕭山當代文化的精髓。

20世紀60年代中期,蕭山人民铿锵有力、氣吞山河地提出:“向潮水奪地,向海塗要糧”。蕭山縣大規模圍墾,始于1965年10月,終于2007年12月,前後曆時42年,共組織發起圍墾33期,圍得土地54.61萬畝,在錢塘江邊築起了一道道蕭山版的“萬裡長城”,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譽為“這是人類造地史上的奇迹”。由此産生的“圍墾精神”,是蕭山人心中永不磨滅的文化象征。

“千軍萬馬”江海要地

創造蕭山奇迹

口述人:周張浩,85歲,退休于原蕭山圍墾指揮部。

1958年9月12日至10月6日,我參加了由宇宙紅人民公社主辦為期25天的水利建設骨幹教育訓練班。10月中旬,被指派去施工新灣管理區境内的馮家婁橫灣挑掘,主要負責施工甘露管理區挑掘的灣面。經過二十多天緊張施工和挑掘,甘露管理區責任段圓滿完成任務。

1960年3月,南沙大堤黨山管理區段坍江嚴重,情況萬分危急,公社上司要我帶上鋪蓋和衣物,火速到治江指揮所報到,援助黨山管理區坍江搶險。經過三個多月的日夜奮戰,他們抛下了巨量石方,終于鎮住了洶湧的惡潮,保住了黨山管理區段的江堤。坍江搶險結束後,我先後被派往參與方千溇、坎山翻水站和赭山灣閘建設。還參加了九号壩2.54萬畝圍墾。

一場蕭山奇迹!

1965年後,飽受錢塘江坍江之苦的蕭山人民,掀起了“向潮水奪地,向海塗要糧”的大規模圍墾熱潮。繼1966年益農圍墾海塗委員會成功圍墾9000畝後,1968年下半年,敢為人先的瓜瀝、義蓬的上司心有所動,也想一試拳腳,進行攔海造田。由瓜瀝和義蓬聯合組織實施,技術上由設在青龍山的“瓜瀝圍墾指揮部”(蕭山縣圍墾指揮部前身)負責。圍墾指揮部派我和馬雪雲、朱忠良等幾個人去打頭陣,進行前期的灘塗測量、高程測定和樣樁固定。前期工作落定,7月至11月期間,瓜瀝、義蓬先後發動10多個公社的社員,平均日出工3萬-4萬人,分2期進行圍墾,成功圍得毛地3.6萬畝。

蕭山縣大面積圍墾3.6萬畝首戰告捷,從縣裡到圍墾指揮部、從工程施勞工員到參加圍墾挑掘的全體社員,大家鬥志昂揚,精神振奮,熱情高漲,與天鬥、與地鬥、與洶湧的潮水鬥的激情,勢不可擋。第二年春天,即1969年3月,在3.6萬畝圍墾以東——蜀山至頭蓬段的南沙大堤以北,再次由瓜瀝圍墾指揮部組織瓜瀝、義蓬的16個公社和1個鎮,平均日出民工5萬名,又一次開展了大規模圍墾。我和老搭檔們,又一次參與了圍墾前期和後期的施工工作。這次圍得土地2.7萬畝。就在是年9月,蕭山縣圍墾指揮部宣告成立,我名正言順地成為一名縣圍墾指揮部的施工員。

一場蕭山奇迹!

兩場大圍墾勝利告捷,第二期圍墾2.7萬畝土地的東側,又開始大面積淤漲起來,其高程已達到了可圍墾的高度。指揮部上司看在眼裡,動在心裡,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當機立斷,決定同年11月份,在頭蓬至新灣丁壩以北,築堤攔壩,進行繼白虎山北後的第三期大規模圍墾。我作為圍墾施勞工員,理所當然,堅持打頭陣、守陣地、管後續,確定新築圍墾大堤安然無恙。此次圍墾,蕭山縣共組織13個大公社的社員,日出民工7萬人,順利圍得土地5.2萬畝。至此,蕭山縣連續3期大規模圍墾,成功地向“海龍大王”奪回土地11.5萬畝。

在1969年5.2萬畝圍墾以東,又有超大面積的灘塗淤漲,圍墾條件十分成熟。1970年11月,浙江省革命委員會決定由軍民聯圍,分兩段實施,從1970年11月20日開工,到25日竣工。再從1971年1月15日動工,再到25日竣工,平均日出工7萬人,圍得土地9.714萬畝,号稱“軍民聯圍十萬畝”。

這期千軍萬馬的人海戰役圍成之後,在圍墾的最東北區域,緊鄰深江,新築的堤壩處于風口浪尖,是潮水頂沖之地。堤外水深長期處于吳淞高程負4-5米,這是一個非常危急的狀況,如果沒有能夠抵禦浪潮的丁壩,洶湧的潮水随時會把新築大堤淘空,整個圍墾大地就會毀于一旦。是以,搶救性施工迫在眉睫,必須立即建造丁壩、沉井加以保堤。建造丁壩必須先打沉井,讓沉井紮根江底。但在波浪洶湧的水面下,正常沉井根本無法實施。施工組群策群力,克服種種困難,在上級水利專家的指導下,打造出了征服大潮的新型堡壘——“浮運沉井”。用“浮運沉井”插入江底,然後在沉井上口建成一座長200米、寬5米的全石丁壩。有了沉井和丁壩這兩樣鎮江之寶,新築大堤才能固若金湯,新圍大地才能安然無恙。通過采用先進的“浮運沉井”,終于攻克了一個水利史上國家級的難題,為蕭山圍墾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場蕭山奇迹!

1973年初春,蕭山江邊排灌站建設拉開帷幕。這是我所經曆過最大的工程,各工種人員多達一千多人,工地實行三班制連續作業。我們施工組就有10多人,我擔任組長。施工工作千頭萬緒,無法正常休息,有時深夜剛睡下,工程中碰到了問題,常被急促的敲門聲驚醒。我們穿上衣褲,迅速到達現場,去處理突發情況。江邊排灌站主體工程于1975年4月建成,是杭州市最大的排灌站,占地23畝,建築面積達6670平方米。内外建有淨跨4米閘14孔,總孔徑長達56米,是一座集灌溉、排澇、航運多種用途于一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我在江邊排灌站,足足工作了3年零兩個月。

蕭山的水利與圍墾一脈相承,先由水利再派生出舉世聞名的蕭山圍墾。新中國成立以來,蕭山的水利和圍墾工程建設高歌猛進,成就舉世矚目,我有幸成為一個參與者、見證者、奮鬥者,為蕭山的水利和圍墾建設出了一份力,現在細細去回味,雖苦但快樂着。

精神代代相傳

集衆力“圍”出新天地

口述人:鄭劍鋒,益農鎮群圍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2006年,我36歲,到了群圍村工作。這之前,我在杭州紫香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擔任副總經理。我上任之初的群圍村,村裡負債上百萬元,當時就連村幹部的工資,都難以支付。當時的群圍村,被村民戲稱為“窮圍”村。也算是“臨危受命”吧,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群圍村人,我覺得應該為這片土地付出,這是一種情懷。

我們益農鎮,是蕭山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圍塗造田的發源地。當你在益農境内行走的時候,你會發現,好些村帶着“圍”字,比如群圍、三圍、民圍。我們群圍村的村名,就是“人民群衆圍起來”的意思。群圍是完完全全的圍墾地,可以說是一片浸潤着錢塘江濤聲的大地。它是我們的父輩們,想盡千方百計,曆盡千難萬險,吃盡千辛萬苦,圍墾出來的。對于圍塗的艱辛,我也是深有體會的。我的父親,當年也是圍塗大軍中的一員。父親他們在圍塗工地上,頂風冒雪,吃的是蘿蔔幹鹹菜,喝的是鹽堿水,住的是簡陋的工棚。這樣的“圍墾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多年來一直激勵着我。

圍墾,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一種物質财富,更是一種精神财富。我相信,那種吃苦耐勞、堅韌不拔、勇于創新,“敢于喝頭口水”的精神,是浸潤在每一個群圍村人的骨子裡的。隻要我們能夠齊心協力,發揚“挑圍墾”的精神,群圍村的面貌,一定會徹底改觀。

接手村裡的工作後,我一邊盤活存量,把村裡閑置的老會堂,改造成标準廠房出租給企業,一邊用足用好政策,争取到了8畝的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留用地名額。這樣,每年可以為村裡增加40萬元的收入。到2008年,我們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已經有了将近70萬元;在2010年的時候,則超過了150萬元;2023年,我們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601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是455萬元。

在“人民群衆圍起來”的群圍村,我堅定地相信,“我們群衆有力量”這一樸素的道理。我們村裡有個叫“YYDS”的工作法,這是我們依靠群衆,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做出來的。這個做法具體的意思是群衆議(Y)、群衆驗(Y)、群衆督(D)、群衆說(S)。依靠群衆,相信群衆的力量,這也可以說是當年圍塗造田,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這些年,群圍村獲得了“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浙江省善治示範村”等衆多榮譽,并且還被評為全省清廉建設成績突出機關。你走在我們群圍村,碧波粼粼,房屋錯落有緻,群圍是全區第一個通過驗收的美麗鄉村,還是全區第一個推進“整村光伏”的行政村。這些成績的取得,我覺得就像當年圍塗一樣,靠的是群衆的參與和群衆的力量。群衆在鄉村治理和發展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這些年,在大家的努力下,群圍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麗村、富裕村、幸福村,這是很讓我欣慰的。這些年來,我特别感謝村民對我的信任。我一直覺得,群衆的呼聲,就是我們努力工作的堅實方向。每天早上7點,我一般都會先在村裡走上一圈,聽聽村民的想法,看看村裡的情況,然後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現在,杭州亞運會已經成功舉辦一周年。去年9月20日,杭州第十九屆亞洲運動會火炬傳遞杭州站舉行,在火炬接力傳跑中,我有幸擔任了第166棒火炬手。薪火相傳,我在想,我們的“圍墾精神”和“蕭山精神”,也應該這樣地接力下去,為我們群圍村和我們蕭山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錢塘江潮水滾滾向前,見證了代代“弄潮兒”奮發進取的曆程。幾十年前,數以萬計的蕭山人用血肉之軀“啃”下沙地灘塗。那些血與汗,凝入了腳下的土地,将數十萬畝灘塗化為良田,滋養出的“圍墾精神”至今熠熠生輝。

如不滅火種,這份拼搏、這份實幹、這份創新,照亮了蕭山發展的道路,繪出斑斓的時代精神圖譜。從“圍墾精神”,到“四千”“四搶”“四敢”,最終集大成為“奔競不息、勇立潮頭”的蕭山精神,挺起新時代蕭山人的脊梁,凝聚起奮進新征程的強大力量。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在目前全區上下正掀起“精神再提振、改革再深化”大讨論活動熱潮下,我們帶着初心前行,憶往昔、看當下,更期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