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們一遍又一遍欺騙,老百姓像呼吸空氣般習慣被騙

他們一遍又一遍欺騙,老百姓像呼吸空氣般習慣被騙

hi,我是胖胖。

“活在這盛世,就似呼吸般習慣被騙,承受虛幻,城内最笨也學會欣賞,蒙着眼瞎說話,熱烈販賣百萬個謊話,千萬腦袋變麻木空白,全部眼目耳鼻已經感應不到錯與假。”

這是昨晚半夜,胖胖聽到《謊言》中的一段歌詞,胖胖聽完這段歌詞,挺感觸的,覺得它不就像現在的網際網路世界一樣嗎?

我們仿佛已經習慣了被欺騙,就像呼吸一樣自然,甚至還學會了欣賞這種虛假的幻象。

大家蒙着眼,聽着所謂的“磚家”“網紅”“大V”瞎說,卻還紛紛點頭附和。

昨天胖胖寫到某某千萬網紅因為帶着引導性視訊,最終被封号了,不也是如此嗎。

這位網紅的粉絲足足有上千萬,幾次翻車之後,他依然敢一次次帶節奏,鼓動老百姓們掏空錢包。

你看,他自己坐擁大把财富,當然不怕把最後一塊銅闆壓進去,但不少老百姓真把他的話當真,跟風壓上了所有積蓄。

這人,不是什麼部落客,說白了就是個流量販子,每次有熱點就蹭熱點,玩套路,忽悠一批又一批人。

雖然說比不上楊修,結局就像“楊修”差不多,最終落得個自作聰明的下場。

判斷資訊流中的謊言

胖胖還是想提一提站在我個人的角度如何判斷資訊流的真假,胖胖覺得還是得先從“事實判斷”入手,再考慮“價值判斷”。

你“事實判斷”是客觀的,無法因我們的情緒而改變;

而“價值判斷”則是在事實的基礎上融入個人情感和立場。

問題是,我們現在接收到的大量資訊,往往已經被别人用“價值判斷”過濾了一遍,才呈現在我們眼前。

這些網紅的絕對化宣傳,其實就是經過了他們自己的“價值判斷”過濾過的。

那真正的客觀事實呢?往往就被忽略了。

這是不是一種誤導?胖胖覺得,完全是。

像最近,胖胖注意到網際網路上的謊言就是越來越多了,甚至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離不開社交網絡,無論是出行、購物還是社交,網際網路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事物有多面性,像真實的事實觀點反而在這種網際網路環境下變得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情感和站隊。

網紅說自己是什麼,那粉絲們就跟着信,真相反而成了次要的。

由謊言包裹後的“事實”

我們在網絡上,經常會看到關于“我思故我在”和“我在故我思”這種唯心唯物的争論。

那到底我們的思考,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應,還是主觀情感的産物呢?

胖胖會覺得,很多時候,我們思考的内容并不是基于客觀事實,而是經過個人價值觀和情感過濾後的結果。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個被封号的網紅,他們之前賣課程割韭菜時,思考的并非是,也不可能是客觀真相,而是自己希望别人相信他們包裹後的謊言。

那在網際網路的資訊繭房之下,越來越多人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客觀世界”中,但這個世界往往是被個人情感和個人立場扭曲的産物。

在網際網路的繭房效應下,真相變得越來越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相信”的東西。

每個人都可以發聲,每個人的聲音都能聚集一群志同道合者,哪怕沒有邏輯,隻靠觀點和情感也能形成一個支援群體。

像靠着沒有邏輯的觀點的賣課自媒體一樣,也能聚集一批隻相信價值判斷後的“韭菜”,大家自我安慰,感覺自己不孤單。

這種現象背後就很可怕了。

當觀點互相認同時,資訊繭房就此建構,而真相在這樣的繭房中顯得毫無價值。

無論你提出多少證據、擺出多少事實,面對那些隻相信“自己觀點”的人,真相都無法打動他們。

像《烏合之衆》中提到的,當一種觀念經過反複斷言和傳播,它便會在環境的加持下獲得巨大的力量。

是以胖胖覺得在自媒體,網紅種種“飯圈化”的背景下,哪怕你努力去還原真相,也可能面對一群狡辯者,他們用觀點上的“認同”來逃避邏輯的推敲。

在這樣的資訊繭房中,真相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能否把自己想植入的觀點深深地塞進别人的腦海裡。

胖胖會覺得網際網路我們必須辯證地去看。

它友善了我們的生活,是好的一面;

但它也放大了資訊繭房,放大了各種自媒體網紅洗腦的力度,這是壞的一面。

尤其是算法,它極其擅長操控人的思想。

通過算法推送,社交網絡可以讓人們的觀點在深度和廣度上被無限放大,最終讓你陷入一個隻相信自己觀點的圈子裡,而那些想用事實和邏輯說服别人的人,往往顯得孤立無援。

這就是現在網際網路上的很多真相——不是讨論事實,而是讨論由謊言包裹後的“事實”。

網際網路正在将人往反方向推

胖胖有一個主觀的看法,就是一個社會的發展,不是依賴于網際網路算法和資訊繭房的輪番“攻陷”,而是取決于老百姓普遍的認知水準和智慧的開啟和提升。

這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

但現在的算法技術,正在把人往反方向推,削弱了邏輯和常識,取而代之的是站隊和情緒化的觀點表達。

短視訊内容的算法推薦,利用人的弱點,長時間推送同質化的内容,最終讓人喪失自我,陷入到一個虛假卻自以為真實的世界裡。

這才是胖胖最可怕的地方。

胖胖之是以覺得算法的可怕,是因為它通過對人脆弱頭腦的機器操控,在價值過濾和判斷後,扭曲了我們對客觀事實的認知。

久而久之,人們被困在重複的資訊循環中,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思維已經被格式化了。

當你每天24小時、一年365天都沉浸在這些内容中,不被洗腦才有問題。

那你說怎麼樣才可以阻斷這一切呢?

不要指望網際網路平台或算法會改變推薦機制,那是他們利益的核心所在。

就是還是要靠自己有意識地戒斷,減少這種被動接收的内容,這類資訊的入侵。

像很多的自媒體部落客、網紅們早已成為這種算法操控的受益者,他們用誇張、重複的手法強化謊言,從不講求邏輯和事實,而是通過情緒和觀點來操控大衆。

在這個過程中,想要保持清醒的人注定會感到孤獨。

當大多數人都被機器和算法操控時,那些試圖活在真實資訊世界中的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徑。

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在前行的路上,越來越迷茫。

科技的發展,有時不僅帶來了進步,有可能還帶來了負面的後果。

如果算法能被賣課自媒體,網紅利用,收割不同群體、制造“飯圈化”效應,那後果會有多可怕?

一邊不停地編,一邊不停地信。

編來信去,慢慢就“合情合理”了。

那到底是學會欣賞“價值過濾”掉呈現的謊言現實點呢?

還是基于“事實判斷”後的實話實在些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和看法。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見奇不奇,見怪不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