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買房現在能上車了嗎?專家:剛需族早買早享受,晚買有折扣

近日,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釋出了國慶假期樓市交易成績單,無論是新房還是二手房,成交量都同比大幅上升。

南都記者關注到,随着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促進房地産市場止跌回穩”,以及一線城市放松放開限購、降首付降利率等,一線城市在國慶期間迎來購房熱潮,在廣州甚至有人一次購入10套。

面對此次樓市熱潮,有些二手房房東提高了心理預期,順勢漲價;有些剛需使用者疑惑不斷,對入場時機把握不準。那麼,政策熱度能否持續?房價會止跌回穩嗎?現在房子能“上車”了嗎?面對種種疑問,有專家表示,未來房價将會出現地區分化,人口流入大的城市仍有機會,對于剛需使用者來講,早買早享受,晚買有折扣。

買房現在能上車了嗎?專家:剛需族早買早享受,晚買有折扣

蘭州市城關區的一處建立小區。 新華社資料圖

如何了解止跌回穩?專家認為重點在止跌

南都記者關注到,房地産市場有關的話題已成中央政治局會議的“常客”,今年以來,已有3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及房地産。

具體來看,4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繼續堅持因城施策,壓實地方政府、房地産企業、金融機構各方責任,切實做好保交房工作,保障購房人合法權益。要結合房地産市場供求關系的新變化、人民群衆對優質住房的新期待,統籌研究消化存量房産和優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

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則提到,要落實好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新政策,堅持消化存量和優化增量相結合,積極支援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進一步做好保交房工作,加快建構房地産發展新模式。

9月2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則更進一步,首次提出促進房地産市場止跌回穩,并具體指出要促進房地産市場止跌回穩,對商品房建設要嚴控增量、優化存量、提高品質,加大“白名單”項目貸款投放力度,支援盤活存量閑置土地。要回應群衆關切,調整住房限購政策,降低存量房貸利率,抓緊完善土地、财稅、金融等政策,推動建構房地産發展新模式。

“止跌回穩”一詞提出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社會公衆的疑問是:“房價真的能止跌回穩嗎?”

對此,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向南都記者談到,目前,對止跌回穩有兩種了解,一種了解是房價止跌,跌幅放緩或明顯放緩;另一種了解是房價回穩甚至上漲。“我認為,目前政策的重點是房價止跌,并且房價上漲的機率不大。”

此外,南都記者注意到,9月下旬起,一系列房地産寬松措施加速出台,除了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促進房地産止跌回穩以外,央行金融政策“四箭齊發”,降準、降息、降首付、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引發關注。

談及存量房貸利率,張大偉認為,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短期對房地産市場影響不大,因為買過房的人短期内不可能再買房。

買房現在能上車了嗎?專家:剛需族早買早享受,晚買有折扣

上海嘉定區一個開盤項目的現場。 新華社記者 鄭鈞天 攝

“政策熱”能否持續?未來仍有政策釋放空間

在中央利好信号釋放後,9月下旬起,廣州、深圳、上海、北京相繼釋出樓市新政,其中廣州全面取消限購,深圳、上海、北京放寬限購、調降首付比例等。随即,國慶期間,一線城市掀起看房熱、交易熱,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國慶假期前7天,廣州成交已達3100套,日均443套,約是去年同期的2.4倍;

深圳新房認購銷售1841套,認購量同比增長664.14%;頭部中介機構二手房成交1314套,日均值同比分别增長339%;

上海建立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為6.4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5.06%,二手房簽約2133套,同比增加100.47%;

北京建立住宅累計認購接近2000套,同比2023國慶長假約600套的成交上漲近3倍;二手房實際成交達到5500套左右,同比上漲幅度超175%。

不過,在張大偉看來,上述資料都是和去年同期情況相比,由于去年同期資料較差,是以大幅增長的資料背後更需要冷靜的思考。

回看2018年的中國樓市,由于長期面臨過熱的情況,彼時的房價仍處于高位,多地尤其是一線城市出台了嚴格的限購政策。記者對比了2018年10月1日—10日北京樓市交易的資料,據樂居買房統計,當時,在房地産市場還實施限購等政策的條件下,北京新房網簽1650套,二手房網簽2109套。

就多位專家觀察來看,今年以來,房地産市場新政甫一出台,就會帶動樓市的交易熱情。但上一輪“517”政策僅帶來5、6月名額的“脈沖式” 回升,6月新房和二手房成交量環比成交均有所提升且強于季節性,帶動上半年住房成交同比降幅收窄,但是7、8月新房成交回落,“金九”不再,政策效應退熱。

也有業内人士認為,這種“擠牙膏式”的放松政策,效果是短期脈沖狀的、可持續性不足。

那麼,此次政策熱又會持續多久?張大偉認為,還要再持續關注一段時間,看看新政出台半個月後的情況,預計未來還會有寬松政策出台。

經濟學家、澤平宏觀創始人任澤平也公開談到,一線城市政策放松,具有風向标意義,預計一線城市後續将根據形勢不斷加碼新政,直到樓市止跌回穩。

現在能否“上車”?未來以分化為主,一線城市仍有機會

南都記者注意到,此輪新政的出台也讓房屋買賣雙方的心理預期發生了變化。

公開報道顯示,新政出台後有部分房東連夜跳價50萬元。太平洋房屋經紀人對這一事件公開表示,跳價50萬元的情況比較罕見,不過他身邊确實也發生了有房東提價10萬元,最後客戶同意的例子。

有專家表示,上述情況并非主流,目前的主流仍是以價換量。

同時,也有多位未曾規劃購房的年輕人對南都記者說:“一夜之間,我忽然就有在一線城市的購房資格了,但現在上車時機是否合适,還得再看看。”

對此,張大偉表示,大陸的房地産市場供求關系已發生深刻變化。除了少數地區的房地産還具有一定投資價值以外,大多數地區的房屋将回歸商品、消費品屬性。對于購房剛需人群可以考慮“上車”,“早買早享受,晚買有折扣。”

而從房地産的長期走勢來看,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蘇劍對南都記者表示,中國的人口總體在下降,房價的主要決定因素是人口,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扭轉房價長期下降的趨勢很難。

“當然,還要區分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和小城市的情況。雖然人口在下降,未來一段時間裡中國的人口地理布局也在逐漸調整。”蘇劍還談到,城鎮化、都市化是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大城市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農民可能會直接越過小城市向大城市聚集,如果未來戶籍制度也随之改革,一線城市的房價可能還有機會。

采寫:南都記者楊文君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