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500萬元“和解費”,拖了昔日信托龍頭利潤後腿

8500萬元“和解費”,拖了昔日信托龍頭利潤後腿
建元信托的名稱今年5月才誕生,過去叫作安信信托。

楚小強丨文

最近A股火了,從短期暴漲到劇烈調整,又給很多股民上了濃重的一課。

作為A股第一家交出2024年三季度“成績單”的上市公司,建元信托也乘上這股“東風”,股價短短幾日累計漲超50%,但近兩日随大盤回調走低,總市值又降至300億元。

8500萬元“和解費”,拖了昔日信托龍頭利潤後腿

很多股民也許不認識這家公司,但若提到它“重生”之前的名字,想必并不陌生。

建元信托的名稱今年5月才誕生,過去叫作安信信托。重組更名後,标志着這家上交所唯一的信托公司,自此擺脫不堪回首的往事——

走出“信托大亨”高天國控股的陰影,步入上海國資掌控的新時代,控股股東已變更為了上海砥安。

不過,“改頭換面”的建元信托,風險經營的餘波雖日漸平息,但“曆史包袱”偶爾仍會累及公司業績。比如這次,前期遺留的債務糾紛訴訟問題,就産生了高達數千萬元的和解費,對公司淨利潤造成不小沖擊。

今年三季度,在營收暴增數倍的情況下,建元信托錄得大幅下滑的淨利潤,降幅接近四成。

公司300億元的總市值,對應的單季淨利潤僅不足600萬元。

昔日的信托龍頭,年賺數十億元的日子一去不返。

01

三季度淨利潤下滑

10月9日,正當股民為A股的波動神經緊繃、牽腸挂肚之時,身為上交所唯一上市的信托公司,建元信托已搶先一步披露了2024年三季報。

在安信信托時期連虧數年,“重生”後的建元信托,這次在披露财報上罕見的“敢為人先”。這背後,是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取得了營收、淨利潤雙增長的“成績”,的确值得“喜大普奔”。

三季報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建元信托營業總收入為2.5億元,同比大增196%;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0.42億元,同比增長20.68%。

不過,面對營收與淨利潤增速的明顯不協調,歸根結底問題在于第三季度。今年上半年時,建元信托營收與淨利潤雙雙同比增長40%以上。第三季度,建元信托營收同比大增476%至1.69億元,但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同比下滑37%,僅為596萬元。

8500萬元“和解費”,拖了昔日信托龍頭利潤後腿

“本報告期公司主營業務收入有較大幅度增長,但受非經常性損失事項影響,淨利潤較去年同期減少。”建元信托對第三季度淨利潤下滑的原因解釋道。

02

“和解費”拖了後腿

含糊其辭的解釋中,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非經常性損失事項”究竟指什麼?

短短18頁的三季報,并未對此給出答案。

不過,在同日披露的一則訴訟進展公告中,可以發現一些蛛絲馬迹。

上述訴訟涉及建元信托與千紅制藥之間的債務糾紛,後者也是A股上市公司,為國内生化制藥行業多糖類和蛋白酶類藥品的龍頭生産經營企業。

同諸多受害者一樣,安信信托“暴雷”後,購買其信托産品的千紅制藥也成了“踩雷者”中的一員。

雪上加霜的是,産品逾期次年(2020年),千紅制藥業績“由盈轉虧”,全年淨虧損1.32億元。

業績承壓之下,2020年1月,千紅制藥将安信信托告上法庭,要求按照承諾支付全部信托受益權轉讓價款。

如今,安信信托重組後化身為建元信托,這起拉鋸多年的訴訟案也迎來進展,當時法院受理時的涉訴金額接近2億元。反觀千紅制藥去年一整年的淨利潤,僅為1.8億元。可見這筆錢對千紅制藥舉足輕重。

不過,對建元信托而言,好消息是已與千紅制藥達成和解,以支付和解費的方式換來了對方的撤訴。但遺憾的地方是,高達8500萬元的和解費,依然拖累了建元信托當下的業績。

“案件對公司本期利潤影響金額約-6400 萬元(該影響金額已計入公司2024年第三季度報告)。”建元信托表示,在已考慮上述影響後,公司2024年1~9月實作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 4150.25萬元。

如果沒有這筆和解費的影響,建元信托的淨利潤顯然能達上億元。

可惜沒有如果。

03

年賺30億元成往事

曾幾何時,建元信托是最會賺錢的信托公司之一。

在它還是安信信托時,也曾風光無限,不僅動辄年營收達五六十億元,一年的淨利潤也在三十億元之上。

比如在巅峰時期的2017年,安信信托營收近56億元,實作淨利潤近37億元,兩項業績名額在整個行業首屈一指。

8500萬元“和解費”,拖了昔日信托龍頭利潤後腿
8500萬元“和解費”,拖了昔日信托龍頭利潤後腿

彼時,這家信托公司的實控人叫高天國,控股股東為他名下的國之傑。當時的高天國,在信托業乃至整個金融圈都是響當當的人物,甚至一度被稱作“信托大亨”。

事實上,從安信信托到建元信托,并非這家公司首次“變身”。安信信托的前身是鞍山信托,是1987年成立的地方非銀行金融機構,1994年1月在上交所上市。

在高天國的國之傑拿下第一大股東之前,鞍山信托的大股東為鞍山市财政局,持股24.6%,其餘股東都是鞍山當地企業。

由于經營不佳,鞍山信托後來尋求重組,高天國瞅準時機,攜國之傑入局,從當地國資手中接過大股東之位,并将公司更名為安信信托,遷總部至上海。

此後,高天國經過一番運作,最終實作對這家上市信托公司的絕對控股。在曾經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高天國在安信信托說一不二,當時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安信之王”。

2013年至2017年,安信信托業績節節攀升。隻是,風險也在隐隐集聚,直至2018年,一切悄然改變。

當年,安信信托踩雷印紀傳媒,後者最終走向退市,之後安信信托又踩雷中弘股份。

更為緻命的是,2018年開始,信托資金進入房地産行業受到監管進一步限制,對房地産“倉位”頗重的安信信托無疑深受沖擊,其大量産品陸續出現逾期。

在此之後,業績變臉、高管出走、債務糾紛輪番在這家公司身上上演。2018年至2022年,安信信托一度連虧5年,累計虧損額超140億元。

滾滾雷聲之下,直至地方政府主導重組,安信信托才沒有破産,并迎來“重生”。

2021年7月,安信信托公告,拟與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達成債務和解,将所持部分資産的全部權利轉移給對方,用于抵償公司對其到期未償還的債務。

随後安信信托向上海砥安非公開發行股票。後者由上海電氣、上海國盛、上海國際、上海機場和中國信托業保障基金等機構聯合發起設立。

自此,安信信托控股股東變為上海砥安,并更名為建元信托,成為一家國有控股的上市信托公司。截至2024年9月末,上海砥安對建元信托持股50.3%。

新生後的建元信托,在國資的加持之下,業績日漸回暖,經營也步入正軌。隻不過未來其能否重拾行業龍頭的地位?尚需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