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與聯發科談崩了,究竟誰是“專利小偷”?
一些朋友應該還有印象,在今年7月份的時候,華為曾在國内起訴聯發科,說聯發科公司侵犯了華為的技術專利,在未向華為付費的情況下,使用了華為5G、4G、3G等一系列專利技術。而聯發科這頭,也沒有認慫,在被華為起訴後,聯發科也起訴華為,稱華為侵犯了聯發科的專利技術。
這裡有一個細節比較有意思,那就是華為是在國内起訴聯發科,而聯發科則是在英國起訴華為,至于為什麼這麼做,道理也很簡單,雙方都想找一個自己的優勢地區進行維權訴訟。
不過,在當時訴訟并沒有實際性展開,雙方其實一直在私底下進行談判,而在最近,有外媒就報道稱,華為與聯發科談崩了,雙方并沒有就專利侵權問題達成一緻意見,後面雙方可能就要正式對簿公堂了。
華為起訴聯發科侵犯自己的專利,聯發科反手又說華為侵犯自己的專利,那麼,究竟誰是“專利小偷”呢?說實話,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這個問題并沒有标準答案。事實上,這些年晶片巨頭與通訊巨頭之間互相起訴的例子非常多,蘋果曾起訴過高通、三星,高通也曾起訴過蘋果、三星以及華為,華為也曾起訴過這幾家,至于最後的結果,基本都是互有勝負,并不存在其中一方就真的無辜的情況。
是以,這次聯發科跟華為的專利訴訟案,即便真的開打,最後應該也會以和解收場,差別隻是看誰理虧多一點,然後給對方一些賠償罷了。不過,在我看來,這次華為與聯發科的專利糾紛,确實具有裡程碑意義。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這次華為想要做的是改變過去整個行業的既定規則,以前在2、3、4G時代,擁有技術專利的企業,會找手機廠商收取專利費,比如高通會找小米、三星、蘋果收取專利費,但實際上,這個模式是比較麻煩的。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手機用到的很多專利技術都是內建到晶片裡面的,是以從專利費收取的便利性角度來說,擁有專利技術的企業直接向晶片生産商收取專利使用費,相對來說更輕松也更友善,晶片公司生産了多少顆晶片,那就向相對應的專利公司付費,這樣整個流程會友善許多,也能節省時間。
不過,雖然在外界看來這種模式相對來說更合理,但是對晶片公司來說,這顯然不劃算,也會提前支出一筆費用,如果再加上晶片滞銷,那損失可能會更大,是以聯發科并不同意華為的方案,這才有了現在的專利糾紛。
而在我看來,如果這次華為能夠通過訴訟手段戰勝聯發科,那過去奉行的行業規則可能都會被改變,這對整個行業來說,其實也是一件好事。
畢竟說白了,擁有專利技術的企業向手機廠商收取專利使用費,相對來說确實更麻煩,而且手機廠商也肯定不會特别配合,加上市面上的手機品牌又非常多,真的要逐家收取,難度絕對不小,而如果能直接從源頭收取,那對很多研究技術的企業來說,将會是一個利好信号,整個行業的技術研發熱情,也會被激發,長期看是絕對利好的。
總之,從行業發展角度來說,我是非常希望華為能夠勝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