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來源:環保圈
作者:伏波望族
還記得去年10月媒體記者卧底環境監測機構,披露的第三方機構涉嫌監測資料造假嗎?後續處罰來了。
10月8日,生态環境部釋出消息,山西方創環境檢測有限公司(下稱“方創公司”)和西安科納檢測校準有限公司(下稱“科納公司”)提供虛假證明檔案案已于近日依法宣判,兩家公司分别被判處罰金二十萬元,沒收違法所得,共有九人獲刑。
▼圖檔來源:生态環境部
之是以受到這樣嚴厲的處罰,是因為兩家公司在開展環境監測業務過程中弄虛作假,造成惡劣社會影響。資料顯示,2021年3月至案發,方創公司共出具虛假監測報告172份,違法所得110.6萬元;科納公司共出具虛假監測報告222份,違法所得76.2萬元。
下一步,生态環境部将繼續聯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持續保持打擊第三方機構弄虛作假違法行為的高壓态勢,推動第三方環保服務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1
九人獲刑
第三方機構被吊銷資質
科納公司提供虛假證明檔案案,是9月19日,在西安鐵路運輸法院宣判的。
判決書顯示,被告機關科納公司被判處罰金二十萬元,沒收違法所得。
而被告人石某某等六人,涉及公司實際控制人、總經理助理、授權簽字人、實驗室負責人、報告稽核人、采樣員等,則分别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二個月至九個月不等,并處罰金人民币五萬元至一萬元不等。
同時,法院還并禁止6名被告人自刑罰執行完畢之日起三年内從事環境監測及相關職業。
▼審判現場。圖檔來源:西安鐵路運輸法院
法院經審理查明,自2021年3月起,被告機關科納公司在開展環境監測業務過程中弄虛作假,出具虛假監測報告,共涉及省内多個地市的多家委托機關,涵蓋多個專業領域、多個管理部門,涉及多個監測項目。
從2021年3月至案發,科納公司共出具虛假監測報告222份,違法所得76.2萬元。
對于這些,6名被告人均自首、認罪認罰,被告機關也退繳違法所得25萬元。
西安鐵路運輸法院認為,被告機關西安科納檢測校準有限公司作為承擔環境監測職責的中介組織,6名被告人作為被告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明知出具虛假監測報告會嚴重擾亂環境監測市場管理秩序,仍指使、授意、默許監測人員故意出具虛假監測報告,違法所得達到70餘萬元,出具虛假監測報告數量多達222份,涉及領域、地域、行業衆多,情節嚴重,其行為均構成提供虛假證明檔案罪。
鑒于6名被告人均有自首情節、認罪認罰,且被告機關主動退繳部分違法所得,依法予以從寬處理。而為預防六被告人再次利用職業便利犯罪,依法禁止各被告人在一定期限内從事環境監測業務。遂作出上述判決。
據悉,該案系陝西省首例環境資源監測領域因提供虛假證明檔案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
無獨有偶,在去年媒體記者曝光的問題中,方創公司也被判處罰金二十萬元,沒收違法所得,判處公司法定代表人、技術負責人、實驗室負責人3人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至一年不等,并處罰金。
兩家第三方機構,都被吊銷資質,共有9名被告人被禁止三年内從事環境監測及相關職業,并獲刑。
▼關于撤銷山西方創環境檢測有限公司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的通告。圖檔來源:山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生态環境部表示,這兩起案件的宣判,充分展現了生态環境、市場監管和刑事司法部門遏制監測資料弄虛作假滋生蔓延的堅定立場,展現了對違法犯罪分子嚴懲重罰的堅定決心。
兩起案件中,受到刑事處罰的不僅有第三方機構的實際控制人、法定代表人,也包括在采樣、分析、報告審批簽字等各環節實施造假的具體責任人員。
這說明,弄虛作假違法犯罪行為必将受到法律的嚴懲,第三方機構及從業人員應以此為鑒,增強法律意識,嚴守職業操守,依法經營、誠信經營。
2
媒體曝光
三部門聯合挂牌督辦
這兩家第三方機構涉嫌環境監測資料造假的問題,最早都是媒體曝光出來的。
2023年10月16日,“新京報”釋出文章《“隻測兩個排氣口,剩下的全部造假”,記者卧底環境監測機構——》,最先揭示出這一問題。
▼圖檔來源:新京報
原來,新京報記者相繼卧底西安、太原兩家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發現他們經常弄虛作假,通過僞造、篡改監測資料,出具虛假監測報告等方式,幫助排污企業“蒙混過關”。
例如,科納公司用自來水代替醫療污水,作為采樣樣本。
而方創公司則在采樣過程中與被監測的企業串通,通過臨時添加藥劑的方式,確定監測時相關名額“暫時合格”。
問題曝光後,2023年12月22日,生态環境部、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決定對這兩起案件實施挂牌督辦,并多次派出專案組赴現場督導。
▼圖檔來源:生态環境部
生态環境部明确要求,山西和陝西兩省生态環境部門要積極配合檢察機關、公安機關開展調查驗證、性質認定和後果評估,并提供必要的現場勘察、環境監測及生态環境認定意見等,為查辦案件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援。
随後,山西、陝西成立了由生态環境、市場監管、公安、檢察院、法院等部門組成的專案組,通過調取自動監測和視訊監控記錄,調查詢問相關排污企業和重點個人,對虛假報告涉案金額開展司法審計等方式,全面調查兩家機構在業務招攬、現場采樣、實驗分析、報告出具、财務收支“全鍊條”存在的違法行為,并突破虛假報告判定、外圍調查驗證、涉案金額認定等重點難點,依法高效完成案件查辦。
3
舉一反三
開展打擊環境監測機構弄虛作假專項行動
在完成案件查辦的同時,各地生态環境部門也在“舉一反三”,開展打擊環境監測機構弄虛作假專項行動。
今年1月5日,陝西省生态環境廳就舉辦了全省第三方生态環境監測機構守法教育訓練暨警示教育大會,切實加強對全省第三方生态環境監測機構的監督管理。
▼圖檔來源:陝西生态環境
會議邀請到陝西省執法總隊從業人員以及省監測站和西北政法大學專家教授,結合監測機構弄虛作假典型案例開展警示教育,明确監測機構品質控制相關要求,并就刑法修正案以及兩高司法解釋進行解讀。
陝西省生态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周建新指出,去年10月,新京報記者曝光西安科納檢測公司造假問題,陝西省在環保執法檢查中也多次發現第三方監測造假問題,反映出第三方機構管理還存在漏洞,必須舉一反三系統整治。
第三方機構也要清醒認識到陝西省嚴厲打擊環境資料造假的态度和決心,清醒認識到陝西省目前嚴峻的環保形勢,清醒認識到“弄虛作假一時利,害人害己悔終生”,要嚴格落實相關技術規範,嚴守品質控制底線,切實履行好社會責任。
據了解,這次的警示教育大會,陝西省共有135家第三方生态環境監測機構主要負責人和相關業務人員以及省生态環境廳法規與标準處、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共260餘人參加。
除了召開警示教育大會,陝西省一些地方還開展了環境監測機構弄虛作假專項行動。
科納公司監測資料造假事件經媒體報道後,陝西省委、省政府上司高度重視,根據上級部門訓示,榆林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生态環境局開展了社會化生态環境檢驗檢測(監測)機構弄虛作假專項行動。
3月13-14日,榆林市生态環境局定邊分局也配合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生态環境局、市監測總站聯合檢查組,在定邊縣開展了抽查檢查。
▼圖檔來源:榆林市生态環境局
據了解,這次聯合執法檢查,主要檢查标準物質使用,檢驗檢測(監測)報告和原始記錄等,重點查處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環境監測技術規範,僞造、變造監測資料并出具監測報告等情形。
對監督檢查中發現的生态環境檢驗檢測(監測)機構和人員存在不規範或弄虛作假等違法違規行為,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将依法依責給予責令整改、罰款或撤銷資質認定證書等處罰。
生态環境部也表示,下一步,生态環境部将繼續聯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持續保持打擊第三方機構弄虛作假違法行為的高壓态勢,進一步加強大資料加人工智能的“穿透式”監管,用科技力量築牢防範造假的防線,鏟除生态環境領域違法犯罪滋生土壤,推動第三方環保服務市場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