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涼了,不光要添衣,還要吃吃吃……

一場秋雨一場涼。

轉眼,已是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裡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将凝結也。”

這個時節氣溫驟降,早晚天涼,要小心寒氣入體。除了增添衣物,食補,也是極重要的。

那麼,應該吃點什麼呢?我們不妨打開《江蘇文庫》,一起尋找暗藏其中的“食譜”,來一場滋補的舌尖奇旅。

天涼了,不光要添衣,還要吃吃吃……

桂花糖蒸新栗粉糕

桂花和秋天,從來都是“綁定”的。

這個時節走在街頭,大街小巷氤氲着桂花的香氣,提鼻子一聞,神清氣爽。

當然了,桂花能夠驅除陰寒,當香氣飄到肝經,可以舒緩沉郁的肝氣。

同時,桂花還性味辛溫,具有溫肺化飲止痛的功效。制作成食物,最适合這個季節食用。

天涼了,不光要添衣,還要吃吃吃……

《紅樓夢》裡就記載了一道名為“桂花糖蒸新栗粉糕”的美食。

這道膳食出現在史湘雲離開賈府之時,此時她已訂婚,但淘氣的性格不改,仍給大家帶來了不少快樂。

因家裡打發人來接,她不得不與大觀園一衆分别,離别時衆人都覺缱绻難舍,寶玉更是一送再送。

分别後不久,寶玉就讓襲人遣人去給史湘雲送些新鮮的吃食,其中就包括用纏絲瑪瑙碟裝着的“桂花糖蒸新栗粉糕”。

天涼了,不光要添衣,還要吃吃吃……

網上不少愛吃的小夥伴琢磨出了這道菜的做法:

闆栗去殼,下鍋水煮。等到冷卻之後,蒸爛,摻上糯米粉、桂花糖。和面、上鍋蒸十分鐘,就可以擺盤了。

一道健脾益氣的滋補美味,就做好了。

蜜汁糯米藕

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蓮藕一身寶,秋藕最養人。”

這個時節的荷塘,雖然早沒有了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盛景,但是藏在淤泥中的藕,卻又甜又糯。

“老饕”袁枚自然最識得此中的門道。在他的那本《随園食單》中,記載了好幾道關于藕的美食。這本書,也被收錄在《江蘇文庫·史料編》中。

天涼了,不光要添衣,還要吃吃吃……

比如藕粉。在吃的時候,先用少量冷水調和,再用開水沖調成糊狀,晶瑩透明、口味清醇、生津開胃、養血益氣。

袁枚說,藕粉是好東西,但是市面上假貨太多,必須要自己在家磨出來的,才最香。

還比如說,熟藕。把糯米灌進藕裡面,加上糖煮,最好是帶着湯,連吃帶喝。

袁枚強調,嫩藕最好,燒到軟熟了,還是很有嚼勁,風味恰到好處。可如果藕太老,燒成了一灘“軟泥”,就沒那味兒了。

《江蘇文庫·精華編》之《清嘉錄》也寫過這道熟藕,書裡面提到,“市上賣青團、焐熟藕,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

天涼了,不光要添衣,還要吃吃吃……

清嘉錄

所謂熟藕,做法其實和我們今天常吃的桂花糯米藕或者蜜汁糯米藕差不多,與桂花糖芋苗、梅花糕、赤豆酒釀小圓子并稱金陵四大街頭小食。

傳說,梁實秋小時候最喜歡這道美食。

燒魚也放芝麻?

民間一直有“寒露吃芝麻”的習俗。

為什麼?因為“食麻以潤燥”。

關于芝麻的吃法可太多了,就以我們剛剛說到的袁枚為例,他真的什麼菜都能想起來放芝麻。

且不說,麻團這種點心,就連燒魚,他都不放過。

“活青魚去頭尾,斬小方塊,鹽腌透,風幹,入鍋油煎。加作料收鹵,再炒芝麻滾拌起鍋。”

天涼了,不光要添衣,還要吃吃吃……

當然,芝麻最常見的用法,是拿來烙餅。

《江蘇文庫·精華編》之《浮生六記》裡,沈複也寫到了一種“麻餅”:“餘以連日逗留,急欲趕渡,食不下咽,強啖麻餅兩枚。”

芝麻烙餅是一種很常見的主食,每個家庭都會做,而且做法都不一緻。

那麼有沒有一個标準的做法,好吃又養生呢?我們不妨看看清代的名醫顧仲是怎麼做的。

他在《養小錄》裡寫了一種名為“薄脆餅”的點心:“蒸面每斤入糖四兩,油五兩,加水和。捍開半指厚,取圓粘芝麻入爐。”

剛出爐的餅外酥内軟,滿口都是芝麻的油香,吃了滿嘴都是秋天的味道。

天涼了,不光要添衣,還要吃吃吃……

浮生六記

羊肉的一百種吃法

很多人讀到這裡可能會說了,文脈君,你推薦了這麼多,不是甜點就是主食,能不能整兩個“硬菜”?

那不得不推羊肉了。

羊,自古以來就是秋冬季節溫補身體的佳品,寒露之後,食用羊肉,可以暖身驅寒,改善手腳冰涼的情況,讓身體更加暖和。

當然,一定要适量。

在古籍中,有關羊肉吃法的記載不計其數。

天涼了,不光要添衣,還要吃吃吃……

舉個例子,《随園食單》就寫了羊蹄、羊羹、羊肚羹、紅煨羊肉、炒羊肉絲、燒羊肉、全羊等諸多菜品。

童嶽薦《調鼎集》還有風整羊、白煮羊肉、老汁煮羊肉、炖羊肉、紅煨羊肉、栗丁煨羊肉羹、炸羊肉圓、京球、黃芪煨羊肉、小炒羊肉、金絲、炒羊肉絲……

《江蘇文庫·精華編》之《揚州畫舫錄》還寫到了揚州市場上的“熟羊肉店”,冬日晨賣“羊雜碎”“羊肉羹飯”。

另外,“張四回子全羊”名氣亦大,“滿漢席”中還記錄了多道羊肉菜點。

天涼了,不光要添衣,還要吃吃吃……

揚州畫舫錄

除了羊肉,這本書裡面的“神仙吃法”還有很多:

“卯飲申飯,半取資于小東門街食肆,多糊炒田雞、酒醋蹄、紅白油雞鴨、炸蝦、闆鴨、五香野鴨、雞鴨雜、火腿片之屬,骨董湯更一時稱便。”

“烹饪之技,家庖最勝,如吳一山炒豆腐,田雁門走炸雞,江鄭堂十樣豬頭……文思和尚豆腐,小山和尚馬鞍喬,風味皆臻絕勝。”

“撲缸春酒肆在街西。遊屐入城,山色湖光,帶于眉宇,烹魚煮筍,盡飲縱談,率在于是。”

天涼了,不光要添衣,還要吃吃吃……

寒露,人間最美清秋時,也是滋補的好天氣。

田野巷陌,柿子、橘子、秋梨等累累碩果,已經挂上了枝頭。

菜市場裡,白蘿蔔、山藥、芋頭等時令鮮味,早就擺上案頭。

聲微夜闌,氣晚秋涼。

除了添置寒衣,别忘吃好喝好。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王子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