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可直播、人人齊帶貨”,這是當下不少網民對于直播帶貨的戲谑。不可否認,帶貨确實也是當下網紅、大V将影響力變現最有效的途徑。繼此前視訊号實施“蝴蝶計劃”,對達人分級,鼓勵商家、達人和品牌入駐、并開啟帶貨直播後,作為微信内容生态基石的公衆号,近日也開放帶貨能力了。
日前訂閱号助手發文稱,“為更好地幫助公衆号創作者進行帶貨和變現,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公衆号(含訂閱号和服務号)将支援從優選聯盟中選擇商品進行推廣。開通優選聯盟帶貨功能後,即可推廣由小店商家提供的優選聯盟商品”。
在看着隔壁視訊号創作者靠帶貨“吃香喝辣”後,公衆号的作者也終于可以在廣告和打賞之外,找到新的變現方式了。
據悉,粉絲量大于100的公衆号作者既可以直接關聯微信小店店鋪、推廣相應店鋪的商品,也能無需綁定小店店鋪,通過優選聯盟直接與商家建立合作、推廣相關商品。為了推動公衆号作者帶貨的積極性,微信方面為其賦予了超高的靈活性。畢竟在這個短視訊席卷全網,傳統圖文内容式微的年景,公衆号作者的日子早已不複往昔。
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是曾經首屈一指的微信公衆号已不複往日的輝煌。根據易贊大資料公布的資訊顯示,微信公衆号整體的打開率已從2018年的 2.3%下降至2020年的1.1%,如今更是跌到1%以下。因為從2018年開始,抖音、快手迎來爆發式增長,分流了微信公衆号的流量。
為此,微信方面也一直在嘗試各種方式,來提升公衆号内容對于使用者的吸引力。比如通過更多元度的社交推薦、幫助使用者找到好的内容,從最初的點贊、在看,更新為獨立的“看一看”欄目,再到引入推薦算法向使用者展示可能感興趣的内容。
然而遺憾的是,微信方面的努力并沒能扭轉公衆号的頹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公衆号的衰退其實也不可避免。作為一個社交平台、而非内容平台,它最初的賣點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即時通訊軟體,這個定位就直接導緻了聊微信和看微信公衆号是互斥的。早期微信的一個經典設計,就是當使用者使用其他App時消息就會一直推送,但如果是在微信裡打開其他功能,就不會收到推送了。
體驗社交和浏覽内容互相排斥,就導緻大量使用者養成了聊天在微信、看内容去其他平台的習慣,這也是為什麼即便在微信公衆号最鼎盛的年代,今日頭條、趣頭條等平台依然可以野蠻生長。當流量豐沛時,公衆号的缺陷也被掩蓋,但當視訊取代圖文成為新的内容消費載體,一切就都變了。
從圖文到視訊其實也是一種必然,畢竟文字是最為抽象的資訊載體,對于讀者的素養要求也最高,進而導緻創作者的文字功底和講故事能力需要提升到更高的水準。相比于圖文,視訊則天然更讨好眼球,此外文字與真實的實體世界并非一一對應,而是建立在符号系統的基礎上。
如果缺乏抽象思維,從文字聯系到真實世界是很困難的一件事,而視訊則是所見即所得。可視化的視訊也更契合“五環外人群”的需求,就導緻需要思考、了解的長文不那麼适合這個時代。在當下的碎片化休閑娛樂時代,文字量低就隻能表達情緒、而無法輸出内容,可如果文字量一旦大起來,就又與當下消費者的碎片化閱讀傾向沖突。
如若不然,“深入淺出”這四個字又如何會成為文字工作者最頭疼的問題。反觀視訊,作為一種内容形式,它涵蓋了文字、畫面,以及聲音的特性,更高的資訊密度使得視訊相比傳統的圖文形式,有着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的優勢。并且短視訊平台還為視訊添加了算法作為“佐料”,使得視訊的魅力扶搖直上。
抖音和快手的短視訊可以精準預測使用者的興趣,再推薦使用者可能感興趣的内容為其帶來即時滿足,并且無休止地向使用者供應滿足的特質,就使得越來越多的使用者沉迷于短視訊。在這樣的内外夾擊下,公衆号的流量則一路走低,而失去了流量,變現能力自然就今非昔比。從2022年3月開始,也就是微信公衆号推送規則從訂閱轉向算法推薦,更是給公衆号的廣告變現緻命一擊。
如此一來,在廣告的變現能力下滑之際,開辟帶貨這個當下最時髦的變現管道,就成為了微信方面吊在公衆号作者眼前的“胡蘿蔔”。話雖如此,但開放帶貨功能對于想要賺錢的公衆号作者是巨大的利好,畢竟這個讓無數平台趨之若鹜的東西确實有效。
抖音、淘寶上的直播帶貨,核心賣點是“全網最低價”,它的底層邏輯就是品牌方以賣貨為名進行市場營銷,而微信公衆号則更像是快手,都是以私域流量著稱。快手上的賣貨邏輯用該平台頭部主播辛巴的一段經曆就可以完整地诠釋,當初辛巴被曝售賣假燕窩,結果粉絲們依舊不離不棄的喊出了“支援班長!支援辛選!一直在”。
快手的“老鐵”購買辛巴帶貨的産品,看中的不是價格、而是辛巴這個人,展現的是一種關系的長期粘性和信任度。同理,微信公衆号即便做不到類似快手的“老鐵經濟”,但公衆号與粉絲之間的粘性也要勝于其他平台。是以微信公衆号帶貨不僅不是僞命題,反而可能大有可為。
隻不過對于某些2018年2月之後才開設的公衆号,想要帶貨也是有難度的。因為從2018年2月起,新注冊的微信公衆号被取消了留言功能,沒有留言功能就讓粉絲與作者之間缺少直接互動的機會,這類公衆号顯然就很難有太高的粉絲粘性了。
是以對于更早前的公衆号作者來說,帶貨功能無疑會讓他們久旱逢甘霖,而新生代公衆号作者需要趁着微信公衆号放開留言功能的契機,先培養粉絲基礎,而後才有帶貨的可能。但不管怎麼說,在公衆号承擔了這個生态“血庫”功能多時之後,微信好歹是為堅守在公衆号的作者帶來了一些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