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皮膚瘙癢:病因大都是陽氣不達

癢,是皮膚病最常見的症狀,大約90%的皮膚病都伴有瘙癢。馬三立先生也曾說過一段相聲:一人劇癢,求得秘方,拆開重重包裹,卻隻發現倆字——撓撓!皮膚病病人共有的症狀,就是癢。

那麼,皮膚為什麼會癢呢?皮膚癢,是體内陽氣不達。

《外科啟玄》卷一中的“明瘡瘍痛癢麻木論”給出了解答:蓋人之肌膚附近火灼則為瘡,近火則痛,微遠則癢……痛者為實,癢者為虛,非為虛寒之虛,乃火熱微甚之意也。拿人與火的距離來闡釋痛和癢的原因:痛,是因為離火近;癢,是因為離火遠。“火”就是火力,可以延伸了解為陽氣。直白地說,皮膚癢,就是因為人體火力(陽氣)不足,陽氣無法達于體表所緻。

皮膚瘙癢:病因大都是陽氣不達

在古字中“羊”和“陽”是相通的。在中醫裡,陽與人的生命關系密切。得陽者生,失陽者亡。那陽在病裡旁裡,說明什麼呢?陽氣病了,受阻了。是以,我了解,癢,實際上是“痛和健康”的一種臨界狀态。

什麼情況下人體會癢呢?長傷口時,人會癢,說明氣血在通達到傷口時,受到一定的阻礙,不順。人體從一股暖流,變成無數條暖流時,就會感覺癢。還有人的後背也經常會癢,也就有人發明了癢癢撓這種工具。那這種癢,又是怎麼回事呢?其實是人體的陽氣在往外頂體内的濕。在頂的過程中,由于人體的經絡不是很暢通,是以,會遇到一定的阻力,是以會癢。

對于皮膚癢,很多人都愛用激素,其實,那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反而對人體有危害。其實,人體很有意思,當你面對癢的時候,人最愛做的事,就是撓,而這個撓的過程,其實也是疏通經絡的過程。隻不過,這是在表皮。而更深層、更好的辦法,就是刮痧,讓更深層的寒濕出來。如果原來痛,現在變成癢了,其實,說明你的身體在向好的方向轉換。反之,原來癢,後來變成痛了,那就說明向壞的方向轉換。

皮膚病患者都有體會,一般來說,晚上比白天要癢得厲害。這是因為夜晚陽氣潛藏,皮膚極度缺乏陽氣的支援,體内多餘的濕熱排不出去,瘙癢就會加劇。皮膚癢時,大家都會本能地抓撓,也跟陽氣有關。因為在抓撓的過程中,皮膚受到刺激,氣血得到宣通,陽氣得以大量發于體表,緻癢的濕邪毒素悉數被帶出體外,癢也就暫時得到緩解了。

癢之作有虛有實,故補虛瀉實也為治癢的基本原則。具體運用則宜結合癢之病因、病位、病性,據證立法,随證治之。

皮膚瘙癢:病因大都是陽氣不達

癢,是皮膚或黏膜受刺激意欲抓撓的一種感覺。臨證中可為獨立的病證,但更多是作為症狀見于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中醫學對此論述非常豐富,卻較為雜亂,茲結合文獻加以梳理。

《黃帝内經》認為,癢的形成多與“火”“虛”相關。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言“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因火熱通于心,後世有醫家甚而對此文進行更改,如《素問玄機原病式》謂“諸痛癢瘡,皆屬心火”,《素問直解》謂“諸痛癢瘡,皆屬于火”等)。又如《靈樞·刺節真邪論》曰:“虛邪之中人也……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于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為痹。”《傷寒論》論癢,主要歸因于無汗,如“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23條),“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196條),“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瘥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辨脈法第一);其他還有言:“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瘾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洩風,久久為痂癞”,并認為此癢“以氣強而郁,風邪外洩于皮膚也”(平脈法第二)。

《諸病源候論》載有“風瘙癢”證,認為:“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而俱往來于皮膚之間。邪氣微,不能沖擊為痛,故但瘙癢也。”《丹溪心法》認為:“諸癢為虛,血不榮于肌腠,是以癢也。”《素問玄機原病式》對癢則有獨到見解,謂:“人近火氣者,熱微則癢,熱甚則痛,附近則灼而為瘡,皆火之用也。癢者,美疾也,故火旺于夏,而萬物蕃美也。炙之以火,漬之以湯,而癢轉甚者,熱之所使也。因而癢去者,熱令皮膚緩縱,腠理疏通,陽氣得洩,熱散而去故也。夏熱膚癢,而以冷水沃之不去者,寒能收斂,腠理閉密,陽氣郁結,不能散越,怫熱内作故也。”《傷寒大白》總結曰:“内傷身癢,有實有虛;外感身癢,悉是表汗未出。故太陽症有身癢之條,陽明病有身如蟲行,皆是表邪無進而出,故身癢但坐以汗出不徹之故。夫表有風寒,則身痛;表有風熱,則身癢。總之,陽邪怫郁于肌表不得汗出,則皮膚作癢。”

關于麻痘作癢,《經驗麻科》認為:“有血熱發者,有毒盛發者,有感風發者……熱毒壅于皮膚,氣為郁遏,血被煎熬。氣非不足也,锢之則焰;血非自熱也,灼之則迫。遊行皮肉,癢之是以作也。”《醫宗金鑒》雲:“痘方出而身癢者,此邪氣欲出,腠理嚴密,其火遊溢往來,故不時作癢。”

皮膚瘙癢:病因大都是陽氣不達

關于外科諸疾作癢,《瘍科綱要》雲:“外瘍發癢,其最普通者,皮膚病為獨多,如疥癬、遊風、濕注、黃水瘡、血風瘡等。其最著者,而溯其原因,則不外乎風燥與濕熱二者而已。風性善行,襲入肌膚,則走竄四注,故恒遍體癢搔,淫淫然如蟲虱之遊行于肌表。唯風勝則燥,雖搔破血溢,而随破随收……濕生熱,蘊熱生蟲,其癢尤烈,而浸淫四竄,黃水頻流,最易蝕腐,且多傳染,此濕淫為病。凡遊風、瘡、黃水膿窠諸瘡,且癢且腐,愈腐而愈癢。此癢之屬于濕熱者,又其一也。”《外科證治全書》則曰:“癢雖屬風,亦各有因。風初起作癢者,風熱相搏,搔甚即痛是也;潰後作癢者,膿漚冒風,突起顆瘩是也;将斂作癢者,因初時肌肉結滞,氣血不通,至此氣血漸和助養新肉,癢若蟲行是也。它如皮膚瘙癢,由血燥而風生,疥癬延綿,屬風淫而蟲蝕。證有不同,治有微别,勿視為一類也。”《醫宗金鑒》有“癰疽辨癢歌”雲:“初起作癢因風熱,潰後膿漚或冒風,将斂作癢生新肉,癢若蟲行氣血充。”另有描述“血風瘡”的歌訣雲:“血風瘡證生遍身,粟形搔癢脂水淫,肝肺脾經風濕熱,久郁燥癢抓血津。”《瘍醫大全》亦謂:“凡傷損之證,遍身作癢,或搔破如瘡疥,此血不營于肌腠,當作血虛治之。”

關于目癢,《聖濟總錄》指出:“肝經虛而風邪乘之,則目癢;心熱盛而血行湧溢,則目赤。”《銀海精微》對“患眼遇風癢極者”,認為“此因肝虛,合畜風熱,膽經風毒上充入眼,遂遇風受癢。”《醫宗金鑒》有“眼癢歌”雲:“眼癢皆因肝膽風,癢生眦睑黑白睛。”《目經大成》則曰:“由來癢病果何為,為火為風為血虧……有風邪之癢;有火邪之癢;有邪退火撥搔息,氣血得行,脈絡通暢而癢;有抱病之目,久不治而癢,癢一番則病重一番。總之治後而癢,病必去速。”

關于頭癢,《外科正宗》言:“油風乃血虛不能随氣榮養肌膚,故毛發根空,脫落成片,皮膚光亮,癢如蟲行,此皆風熱乘虛攻注而然。”《醫宗金鑒》則雲:“此證……俗名鬼剃頭,由毛孔開張,邪風乘虛襲人,以緻風盛燥血,不能榮養毛發。”

關于咽癢,《醫碥》言:“火刑金而肺葉幹皺則癢,癢則咳,此不必有痰,故名幹咳。”著名中醫耳鼻喉科學家幹祖望曾說,“凡一切慢性咽炎,主症就是咽部幹燥。其是以幹燥,由于液不養咽,津不濡喉,幹生燥,燥生風,風生癢,癢則釀成本病”。

關于陰癢,《景嶽全書·婦人規》認為:“婦人陰癢者,必有陰蟲。微則癢,甚則痛,或為膿水淋瀝,多由濕熱所化。”《胎産秘書》雲:“陰門發癢者,乃産後脾胃不調,氣血不和,宗氣下陷,濕熱下逼,陰中因而生蟲。其癢者,乃蟲食陰戶也。”《瘍醫大全》認為:“婦人陰戶作癢,乃肝脾風濕流注,亦有肝火郁結而成。”

皮膚瘙癢:病因大都是陽氣不達

關于肛門作癢,《諸病源候論》載有“谷道癢”證,認為“由胃弱腸虛,則蛲蟲下侵谷道,重者食于肛門,輕者但癢也。”

由上述可知,癢之所作,原因繁雜,但主要因于風、濕、熱、蟲之邪客于皮膚肌表,引起皮肉間氣血不和;或由于陰血虧虛,生燥化風,膚失濡養而成。

作為一個症狀,癢有程度的差異,也有部位的不同。如全身性癢可見周身皆癢,往往可由一處移到另一處;局限性癢則可見目癢、耳癢、咽癢、陰癢、瘡癢等。

癢所涉及的原發病非常廣泛,幾乎遍布于臨床各科,現今分為皮膚性瘙癢、系統性瘙癢、神經性瘙癢、精神性或心理性瘙癢、混合性瘙癢、起源不明性瘙癢六種類型。但以皮膚疾病最為常見,其中又以病毒或細菌感染性皮膚病、變态反應性皮膚病、紅斑鱗屑性皮膚病及血管炎和脂膜炎、皮膚附屬器疾病、色素性皮膚病等尤多見。

若僅有皮膚瘙癢而無原發性皮膚損害者,可診為瘙癢症。癢還是許多疾病的先兆,尤其是内源性癢,具有重要的預報價值。楊力的《中醫疾病預測學》“癢預兆”一節有詳細論述。如肝陽化風患者,頭皮出現瘙癢,常是中風先兆症之一;血虛肝郁者也常有瘙癢,可見于某些郁證患者,或更年期内分泌失調婦女;一些膽汁性肝硬化、消渴患者,皮膚瘙癢常為其先兆症之一。有資料顯示,許多惡性惡性良性腫瘤都有早期皮膚瘙癢現象,胃腸道癌及生殖系統癌尤為顯著;全身性瘙癢對白血病、乳腺癌及消化道癌、生殖系惡性良性腫瘤的預報價值最高;肛門及生殖器等局部皮膚瘙癢則以預報直腸癌及生殖器惡性惡性良性腫瘤為主。此外,瘙癢與惡性惡性良性腫瘤之間,還存在着癌腫一經切除瘙癢即消失,癌腫複發則瘙癢又出現的規律。

皮膚瘙癢:病因大都是陽氣不達

關于癢證之辨,《靈樞·終始》有“病痛者陰也”“癢者陽也”之說。《難經·四十八難》則謂:“診之虛實者,癢者為虛,痛者為實。”具體而言,辨癢當厘清虛實内外上下。以虛實分,虛者多因陰虛血燥,失于濡潤;實者則可因于風、寒、火、濕、燥,或蟲,或瘀等,但尤與風關系密切,甚而有“無風不作癢”之言,且常相兼為病,如風燥、濕熱、燥熱等。以内外分,外者每關乎六淫;内者則多涉及内環境,如濕熱、郁火、陰血虧虛等。但也有不少屬内外合因者,許多過敏性疾病即是。以上下分,癢發于上者多因風熱或風燥,發于下者則多因濕熱、蟲毒等。其形成機理則與疼痛頗為相似,即實者因于不通,虛者因于不榮。至于癰疽潰後,腫痛漸消,而覺皮肉間微微作癢,此為毒邪漸化,氣血漸充,助養新肉,将要收口的佳象。

癢之作有虛有實,故補虛瀉實也為治癢的基本原則。具體運用則宜結合癢之病因、病位、病性,據證立法,随證治之。

因風而癢者,治宜祛風止癢,常用杭菊花、防風、荊芥、蒼耳子等。其中偏于寒者,加麻黃、桂枝、羌活、白芷、細辛、辛夷、威靈仙等;偏于熱者,加丹皮、牛蒡子、浮萍、連翹、薄荷、綠豆衣、蟬蛻等。

因濕而癢者,治宜除濕止癢,常用藿香、佩蘭、薏苡仁、蒼術、地膚子等。濕熱相兼者選用苦參、滑石、茵陳、白鮮皮、萹蓄、金錢草、豨莶草、土茯苓等;寒濕相兼者選用萆薢、路路通、海桐皮等。

因火(熱)而癢者,治宜清熱瀉火止癢,常用石膏、知母、寒水石、玄參、黃芩、黃連、龍膽草、連翹等。熱盛化毒者,可加山栀、野菊花、蒲公英、銀花、地丁等。

因燥而癢者,治宜潤燥止癢,常用何首烏、天冬、麥冬、山藥、沙苑子、枸杞子、幹地黃、合歡皮、白芍、地骨皮、夜交藤等。

皮膚瘙癢:病因大都是陽氣不達

因蟲而癢者,治宜殺蟲止癢,内服者常用使君子、槟榔、雷丸、榧子、南瓜子等,外用者可選用蛇床子、雄黃、川槿皮、輕粉、枯礬、硫黃、蘆荟等。

因瘀而癢者,治宜化瘀止癢。瘀而兼熱者,可用生地、蒲黃、丹皮、桃仁、大薊、茜草、地榆、丹參、赤芍、郁金、益母草;瘀而兼寒者,可用三七、當歸、乳香、澤蘭、川芎、皂刺、王不留行、劉寄奴、蘇木、血竭等。

因虛而癢者,陰虛者可用石斛、天冬、麥冬、沙參、雞子黃、幹地黃等;陽虛者可用紫石英、附子、肉桂、補骨脂、山萸肉、沉香、巴戟天、淫羊藿、仙茅等;氣虛者可用黃芪、人參、山藥、白術、冬蟲夏草等;血虛者可用熟地黃、阿膠、桑椹、何首烏等。

《外科正宗》中有一治療風疹、濕疹瘙癢的消風散(當歸、生地、防風、蟬蛻、知母、苦參、胡麻、荊芥、蒼術、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功能疏風除濕、清熱養血,展現了“止癢必先疏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思想,且虛實兼顧、内外并治,因而為醫者所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