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陳橋生 統籌:鄧瓊 執行:朱紹傑 吳小攀
文/羊城晚報記者 周欣怡 圖/受訪者提供
在白鵝潭畔的大灣區藝術中心三樓共享大廳内,一件以港珠澳大橋為主題的刺繡作品《龍騰大灣區》正在《粵韻匠心,藝鑄華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廣東工藝美術大展》中展出。畫面中,這座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宛如一條巨龍,盤旋在蔚藍浩瀚的伶仃洋上,壯觀又動人。
實際上,《龍騰大灣區》系列有兩個篇章:其一為此件表現港珠澳大橋的作品,另有一幅以數月前通車的超級工程深中通道為主題的“姊妹篇”同名作品。兩件繡品均來自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粵繡代表性傳承人、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周雪清及其團隊。
今年6月30日,全球首個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的跨海叢集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舉世矚目。我們走進周雪清的工作室,聽她講述自己用針線繡制深中通道的故事,領略刺繡藝術對新時代“大國重器”硬核實力的生動表達。
木棉花絮也成刺繡材料
周雪清的工作室位于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内,步入其中,各式精美的繡品陳列兩側。“作為一名刺繡者,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記錄時代,去表達對建設者們的敬重。”
談及作品的創作緣起,周雪清仍然心潮澎湃。在工程完工前,她就曾踏上建設中的深中通道,深深被這一宏偉工程和勞工們的匠心精神所震撼。
一次偶然的機會,周雪清看到了中山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黃春華拍攝的深中通道,瞬間覺得這張照片既寫實又不失浪漫情懷,便将這張照片作為畫稿,開始了《龍騰大灣區》的創作。
為了讓繡品更加凸顯地域特色,周雪清對畫面的内容作出創新。她将畫面前景還未建成的建築元素替換為中山巍峨壯觀的五桂山。于是,在缥缈雲層的環繞之下,近處蒼翠的五桂山與遠處深圳延綿不絕的遠山交相輝映,這一改變不僅使畫面更加和諧流暢,還充分展現出嶺南自然之美與建築科技之美的互相交織。
繡品中的另一處創新則是飄浮在橋面的雲層,周雪清告訴記者,而這些雲層的原材料竟是生長于嶺南的木棉花的花絮!
“其實這件作品的創作就好比一道難解的數學題,每一個構造應該怎樣繡制、怎樣表達,都會在我腦海裡一遍遍思考。當時正好處在繡制雲層的階段了,我們一直找不到把雲做得更立體、更有意境的方式。終于在一個雨後初晴的日子,我偶然看到飄舞在空中的木棉花絮,瞬間靈光一閃——這花絮不是正好可以作為雲層的材料嗎!”
于是她在路邊把木棉花絮一點點撿起,回到工作室中經過清洗、晾曬、殺菌等一系列步驟,最後将其鋪在繡品之上,将花絮與絲線融合,逼真地再現了自然雲層的質感。
這是周雪清首次嘗試用木棉花絮作為繡制材料。這些由花絮織成的“雲朵”環繞着深中通道自由地舒展,為整個繡品增添一絲靈動與生機。
取材于自然,記錄下時代
周雪清原本出生于蘇繡世家,從事刺繡已40餘年。1995年,她跟随丈夫來到中山後,開始接觸粵繡的針法,并緻力于把蘇繡和粵繡技藝融合創新。
生活與自然始終是周雪清創作的靈感來源,在她看來,刺繡這項藝術也是有生命、有溫度、有靈性的存在。
“中國有兩千多年的刺繡曆史,每一個時代都有工匠通過刺繡的手法留下了屬于那個時代的烙印。當下,我們的祖國繁榮富強,人民充滿文化自信,現代化建設正處于繁榮發展時期,是以我覺得有責任和義務通過這種刺繡去記錄這個時代。”周雪清說。
誠然,記錄時代的載體有很多,對于刺繡者而言,攝影、繪畫等作品常被他們作為“母本”進行二次創作。那麼刺繡的獨特性如何展現?
周雪清認為,從材料和技法便可凸顯刺繡的珍貴。“刺繡有它特殊的語言。我們用的是蠶寶寶吐的絲,即使經過了很多道工序去除菌、脫膠,但實際上它的基因沒有改變,是以刺繡的材料是有生命力的,有它的靈性。”此外,刺繡通過純手工一針一線繡制完成,無論是針法的變換,還是線的粗細不一,所表達的藝術效果都不相同,背後凸顯的也是刺繡者的審美和觀念。
采訪當天,周雪清的港珠澳大橋還沒有繡制完成,我們見到兩位繡師在一間工作區内,正埋首于飛針走線之間。“深中大橋和港珠澳大橋這兩座裡程碑式的橋梁建築,猶如雙龍騰飛一般橫跨在伶仃洋上,我祝願未來的祖國也如同這兩條騰飛的龍一樣,一往無前地發展進步。”周雪清感歎道。
編輯:吳方舟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