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文實錄|生态環境部出席國新辦“推動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釋出會并答記者問

9月25日(星期三)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推動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釋出會。生态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生态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生态環境部副部長郭芳,生态環境部副部長、國家核安全局局長董保同出席介紹情況,并答記者問。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壽小麗: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釋出會。今天繼續舉行“推動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釋出會,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生态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先生介紹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新聞釋出會的還有,生态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先生,生态環境部副部長郭芳女士,生态環境部副部長、國家核安全局局長董保同先生。

  下面,首先請黃潤秋先生作介紹。

全文實錄|生态環境部出席國新辦“推動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釋出會并答記者問

生态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徐想 攝)

  生态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謝謝主持人。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今天再次與大家見面。首先,我代表生态環境部,向大家長期以來對生态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參與和支援表示衷心的感謝!

  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新時代的硬道理。近年來,生态環境部以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持以高水準保護推動高品質發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統籌發展和保護的成效不斷提升。

  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态環境的“含金量”顯著提升。我們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以更高标準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生态環境品質明顯改善,人民群衆對生态環境的滿意度從2017年的不足80%提升到了2023年的91%以上。這方面,我相信各位媒體朋友都深有體會。我們頭頂上的藍天越來越多了。去年全國重點城市PM2.5的平均濃度是30微克/立方米,比十年前下降了54%,重污染天數下降了83%,優良天比例也連續4年達到了86%以上。北京的改善就更加顯著了,我們過去講“APEC藍”“閱兵藍”“冬奧藍”,實際上“北京藍”已經漸成常态。我們身邊的水越來越清了。去年全國地表水體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89.4%,比十年前提高了25.3個百分點。長江幹流連續4年、黃河幹流連續2年穩定達到Ⅱ類水質。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5%,創造了曆史新高。另外,我們身邊的生态越來越美了。全國森林覆寫率去年達到了24.02%,本世紀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約1/4來自中國,先後命名了572個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和240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城鄉生态環境更加宜居。

  我們着力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發展的“含綠量”明顯增加。一方面,我們持續推動産業結構優化調整,累計淘汰落後煤炭産能10億噸、鋼鐵産能3億噸、水泥産能4億噸;95%以上煤電機組和45%以上的粗鋼産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電力體系和清潔鋼鐵生産體系。另一方面,我們加快推進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從十年前的67.4%下降到去年的55.3%;燃煤鍋爐也從近50萬台減少到不足10萬台;我們還完成了北方地區3900萬戶的清潔取暖和散煤治理改造。同時,在交通運輸綠色轉型方面,十年來累計淘汰高排放車輛超過4000萬輛,新能源公共汽車占比由十年前的不到20%提高到去年的80%以上,大宗貨物清潔運輸水準也在持續提升。

  我們堅決守牢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高品質發展的生态根基更加穩固。大陸陸域生态保護紅線面積占比超過了30%,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基本建立,90%的陸地生态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有效妥善保護,生物多樣性持續恢複,實作固體廢物“零進口”,各類突發環境事件也得到了妥善處置。另外,2017年以來全國累計完成18.5萬個行政村環境整治,2.4萬個鄉鎮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劃定了保護區,核與輻射安全态勢持續保持平穩,核安全防線進一步築牢。

  我們全面推進生态文明體制改革,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制度體系不斷改善。黨中央建立實施了中央生态環境保護督察等一系列重大制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我們加快建構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基本建立了全域覆寫的生态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實作了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寫,實施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推動監測數智化轉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生态環境治理能力明顯提升。中國還展現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作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莊嚴承諾,推動達成“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架構”,成為全球環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目前生态文明建設仍然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接下來,生态環境部将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部署,深化生态文明體制改革,全力推動生态環境持續改善和根本好轉,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我就先簡要介紹這些。下面,我和我的各位同僚願意回答記者朋友們的提問。謝謝大家!

  壽小麗:謝謝黃部長的介紹,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請大家開始舉手提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記者: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對美麗中國建設進行了一個系統部署。是以我想請問黃部長,您對于美麗中國有什麼樣的場景描述?生态環境部目前開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還有哪些打算?謝謝。

  黃潤秋: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這個問題是個很激發人想象力的問題。古往今來,描寫祖國壯麗河山有不少詩詞歌賦和名人畫作,比如唐代詩人杜甫寫到的“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更有現代著名文學家老舍先生寫到的,“天堂是什麼樣子,我不知道,但是從我的生活經驗去判斷,北平之秋便是天堂”。寫的多美啊。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用“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清水綠岸、魚翔淺底”“鳥語花香、田園風光”“碧海藍天、潔淨沙灘”等優美生動的詞彙,為我們描繪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新畫卷。建設美麗中國,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國之大者”,也是中國人民心向往之的奮鬥目标。作為生态環境部部長,這也是我和我的同僚們的奮鬥方向和目标指引。

  我了解,美麗中國至少有三個層面的含義,可以形象地表達為:“外美、内麗、氣質佳”。“外美”就是生态環境美,這是美麗中國最重要、最顯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志,也就是天藍、地綠、水清,城鄉人居環境優美;“内麗”就是發展的高品質,這是美麗中國的内在要求,也就是綠色低碳的生産生活方式廣泛形成,新質生産力、綠色生産力成為發展的主引擎;“氣質佳”就是制度機制優,這是美麗中國的關鍵支撐,也就是生态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作。

  黨中央确定的目标是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标基本實作。是以,目前和今後十年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時期,生态環境部将切實擔起牽頭部門的責任,持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工作,可以概括為“四個一”。第一個“1”,是建構一套“1+1+N”的實施體系,這裡前兩個“1”分别指黨中央、國務院已經出台的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和即将出台的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的實施意見,“N”是美麗城市、美麗鄉村以及綠色金融、綠色交通、科技支撐等24項分領域行動方案,在各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援下,這些檔案正陸續出台。第二個“1”是推出一批标志性改革成果,出台加強生态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深化省以下生态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制度改革,穩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寫範圍,研究制定生态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條例等。第三個“1”是培育一系列實踐示範樣闆。我們已經先後推出了56個美麗河湖、20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持續實施無廢城市、低碳城市創新試點,探索生态産品價值實作的有效路徑。最後一個“1”就是實施一攬子支撐保障措施。建構美麗中國建設成效考核評價體系,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

  下一步,我們将錨定美麗中國目标,分階段、分步驟、有計劃系統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作“十四五”深入攻堅、“十五五”鞏固拓展、“十六五”整體提升。同時,我們還将開展美麗中國建設全民行動,大力弘揚生态文化,引導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彙聚起美麗中國建設的磅礴力量,共同譜寫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美麗中國新篇章。

  謝謝! 

中國青年報記者:我們知道,近年來生态環境部開展“藍天保衛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們從幾年前的曬藍天,到現在對藍天已經習以為常。請問現階段大氣污染防治新的難點和重點在哪裡?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有哪些?謝謝。

  黃潤秋:這個問題請趙英民副部長來回答。

全文實錄|生态環境部出席國新辦“推動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釋出會并答記者問

生态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徐想 攝)

  生态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謝謝您的提問。近年來,藍天保衛戰取得的成效大家有目共睹,就像剛才黃部長提到的,過去十年,我們國家細顆粒物(PM2.5)濃度顯著下降,成為全球空氣品質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藍天不僅數量上去了,“品質”也更高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将北京空氣品質改善成效譽為“北京奇迹”,“紅牆黃瓦映藍天”已成為市民遊客相冊裡的“标配”。

  根據《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要求,到2035年,全國PM2.5濃度要下降到25微克/立方米以下,這意味着全國339個城市全年平均濃度要達到現在北京6月到9月的水準,實作這個目标還面臨着不小的挑戰。過去,我們大力推動落後産能淘汰和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全面打擊違法違規排污行為,取得積極成效,但是目前這些措施帶來的減排紅利已大幅減少,大陸大氣污染治理進入深水區,未來要更多依靠産業、能源、交通結構的綠色低碳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此外,近年來大陸春季沙塵、夏季異常高溫、秋冬季高濕靜穩等不利氣象因素頻現,也給大氣環境品質帶來了較大沖擊。可以說,持續改善大氣環境品質任重道遠。

  下一步,我們将錨定美麗中國目标,以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為抓手,紮實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以空氣品質持續改善來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一是突出精準治污,加大結構優化調整力度,高品質推進鋼鐵、水泥、焦化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推動燃煤鍋爐關停整合和工業爐窯清潔能源替代,加快推廣新能源車,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二是突出科學治污,以重點區域為主戰場,以降低PM2.5濃度為主線,以減少重污染天氣為重點,大力推動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減排,協同控制臭氧污染。三是突出依法治污。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标準體系,深入推進排污許可管理,嚴格依法監管、依法治理,落實“一企一策”,堅決反對“一刀切”。

  我相信,通過全社會共同努力,一定能打赢這場藍天保衛戰,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漸成常态,讓老百姓的藍天幸福感更可持續。

謝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知道,水是生命之源、生産之要、生态之基,請問生态環境部在水生态環境保護方面都開展了哪些工作,接下來還如何推動水環境品質進一步好轉?謝謝。

  黃潤秋:請郭芳副部長來回答這個問題。

全文實錄|生态環境部出席國新辦“推動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釋出會并答記者問

生态環境部副部長郭芳(徐想 攝)

  生态環境部副部長郭芳: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保護江河湖泊,事關人民群衆福祉,事關中華民族長遠發展。正如剛才黃潤秋部長介紹的,這幾年來,我們持續推進碧水保衛戰,重拳減排、鐵腕治污,大陸水生态環境保護發生了重大轉折性變化。在這裡,我也向大家再重複幾個資料,剛才部長也跟大家介紹了,2023年,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89.4%,已經超出“十四五”目标4.4個百分點;長江幹流連續四年、黃河幹流連續兩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母親河正逐漸恢複生機活力。主要開展了四方面工作:

  水環境治理持續深化。我們都知道,水的問題是在水裡,但是根子都在岸上,隻有抓牢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這個“牛鼻子”,倒逼岸上各類污染源治理,才能解決問題。目前,已累計排查河湖岸線56萬公裡,推動解決近20萬個污水直排、亂排問題。比如,環太湖地區持續加強控源截污,2023年,主要入湖河流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很重要的表現是太湖藍藻水華的最大面積同比減少了50.8%;今年上半年,太湖未監測到明顯水華,處于2007年暴發大面積水華以來的最低水準,治理成效明顯。

  水生态保護修複持續推進。“十四五”以來,在全國七大流域開展了水生态狀況監測調查,以長江流域為重點開展了水生态考核試點,建構以水生态系統健康為核心的名額體系,引導地方加大保護修複力度。長江刀鲚時隔30年,再次上溯到長江中遊江段和洞庭湖區,大家很喜愛的“微笑天使”江豚也在沿江頻頻現身。

  生态用水保障持續加強。出台重點流域水生态環境保護規劃,明确重點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強化流域生态環境統一監管,推動解決河流斷流幹涸、湖泊濕地萎縮等突出問題。2023年,斷流20多年的永定河實作了全年全線有水,山西晉祠千年古泉30年來首次複流。

  流域管理改革持續深化。推動出台長江、黃河保護法,設立七大流域生态環境監督管理機構,統籌開展流域督察、省域督察,健全跨省流域橫向生态保護補償機制,有效激發流域上下遊協同保護積極性。新安江作為全國跨省流域生态補償機制試點,12年來,省界斷面水質始終保持在Ⅱ類,補償從“試點”成為“經驗”,目前已經在23個省域、27個流域進行了複刻推廣。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複依然任重道遠。下一步,我們将以美麗河湖建設為重要抓手,加強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态“三水”統籌,督促地方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突出短闆,推動重要流域建構上下遊貫通一體的生态環境治理體系,穩定改善水生态環境品質,讓越來越多的河湖呈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好景象。

謝謝! 

中國新聞社記者:統籌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保護,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正确把握的重大關系,也是生态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重大考題。請問如何了解高水準保護?生态環境部門将從哪些方面破題?謝謝。

  黃潤秋: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我來回答您這個問題。在生态文明建設的道路上,正确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去年召開的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了新征程推進生态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的“五個重大關系”。其中,首要的就是正确處理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保護的關系,這是管總的,是起引領作用的。生态優先、綠色低碳的高品質發展,也隻有依靠高水準保護才能實作,是以,高水準保護是高品質發展的根本保障和應有之義;反過來,高品質發展可以為高水準保護提供強勁動力。那麼,什麼是高水準保護?如何以高水準保護支撐高品質發展?我有以下認識。

  其一,要更加注重源頭防控,形成高水準的調控體系。這是從根源上降低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改善環境品質的治本之策,要深入實施生态環境分區管控、差異化管控,從源頭上為優化生産力布局提供綠色标尺;全面開展多領域多層次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加快推動高耗能、高排放等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其二,要更加注重精準管控,形成高水準的治理體系。進一步把精準治污的要求貫穿到我們工作的全過程和各方面,精準識别生态環境問題的類型及成因,找準主要沖突和沖突的主要方面,做到問題、時間、區位、對象、措施“五個精準”,靶向治療、精準施策,不搞“一刀切”,不搞簡單治理、粗放治理,更不走過場、搞形式主義。

  其三,要更加注重規範倒逼,形成高水準的标準體系。通過推動标準體系的優化更新,規範各類污染物排放行為,倒逼行業技術進步,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

  第四,要更加注重市場引導,形成高水準的政策體系。健全排污權、碳排放權等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加快建構環境信用監管體系,統籌實施生态産品價值實作、生态保護補償、生态環境損害賠償等制度,進而激發保護生态環境的内生動力。

  最後,要更加注重科技賦能,形成高水準的技術體系。深化生态環境領域科技體制改革,建構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實施生态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提升美麗中國建設科技支撐能力。

  高品質發展是高水準保護的目标指向和價值取向。這其中,新質生産力是實作高水準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雙向轉化的重要抓手。近期,生态環境部出台了生态環境領域促進新質生産力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進一步發揮生态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以高水準保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不斷厚植高品質發展的綠色底色。

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生态環境監測是生态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請問在生态環境監測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如何推動建構現代化生态環境監測體系,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監測保障?謝謝。

  黃潤秋:這個問題請董保同副部長回答。 

全文實錄|生态環境部出席國新辦“推動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釋出會并答記者問

生态環境部副部長、國家核安全局局長董保同(徐想 攝)

  生态環境部副部長、國家核安全局局長董保同:謝謝您的提問。生态環境監測确實是生态環境保護的基礎性、支撐性工作。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生态環境監測工作上了一個大台階,我們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要素最齊全、技術手段較先進的生态環境監測網絡,為生态環境保護、污染防治攻堅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剛才黃部長介紹的那些成績,我們的監測資料是最有力的證明。

  從網絡規模看,我部直接組織監測的站點達3.3萬個,其中空氣點位1734個,地表水點位3646個,地下水點位1912個,海洋點位1359個,還有輻射監測點位1834個,土壤監測點位更多,有2.2萬個,這個體系覆寫了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重點流域和管轄海域。

  從監測要素看,除了水、氣、土壤這些傳統重點監測的内容以外,這些年還增加了生态品質監測、生物多樣性監測、溫室氣體監測、新污染物監測,就是很多新領域的監測,從監測要素上基本做到了全覆寫。

  從技術手段看,現在傳統的手工監測已經不是主體了,自動化監測已經成為主要方式,無人機、走航車、雷射雷達成為各地監測站的“标配”,我部作為牽頭使用者的在軌衛星達到7顆,這為監測的科學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基于這張現代化的監測網絡,我們現在基本能做到各方面監測資料的“真、準、全、快、新”,對污染防治攻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我們能夠掌握基數、掌握動态、發現問題,也能夠把握規律,指導污染防治攻堅深入推進。

  下一步,我們将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部署要求,重點推進生态環境監測體系現代化,這是我們的總目标,具體抓手主要是推進監測數智化轉型。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完善監測網絡。剛才說過,整個網絡體系有了,還要進一步健全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補齊短闆,比如海洋監測、生态品質監測、生物多樣性監測、新污染物監測。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轉型。

  第二,強化監測監管。排污機關的第三方監測資料造假問題社會上比較關注,要進一步強化穿透式監管,依法嚴厲打擊、遏制資料造假。

  第三,強化資料應用。加強監測資料內建融合、智慧分析,更精準地支撐污染防治攻堅。剛才,記者也問到了美麗中國建設,下一步,我們要提出一套美麗中國建設監測名額體系,美麗中國怎麼美,監測資料告訴您。

謝謝!

浙江日報潮新聞記者:農村是城市的後花園,農村污染治理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任務,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請問,生态環境部在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還将采取哪些措施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新畫卷?謝謝。

  黃潤秋:這個問題請郭芳副部長回答。

  郭芳:謝謝您的提問。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浙江“千萬工程”就是從群衆反映最突出的環境問題入手,堅持20餘年,實作了從“髒亂差”到“綠富美”的華麗“轉身”,為農村污染防治、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有益經驗。

  近年來,生态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着力推廣“千萬工程”經驗,注重“房前屋後”,緊盯“田邊道旁”,推動解決群衆關心的環境問題。“十四五”以來,全國新增完成行政村環境整治6.7萬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5%以上,化肥農藥使用率超過41%,畜禽糞污綜合使用率達到78%,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通過“兩項重點整治,一個系統加強”,農村生态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重點之一是農村生活污水整治。不照搬“城市經驗”,而是提出“三基本”整治目标,即“基本看不到污水橫流、基本聞不到臭味、基本聽不到村民怨言”。我們以不讓污水直排環境作為底線,指導各地因地施策,選擇合适的工藝和治理模式,特别鼓勵資源化利用。在雲南文山等地,将無害化處理後的生活污水還田利用,種菜種糧種花,投入少、易管護、成本低、肥效好,很受當地農民歡迎。

  重點之二是整治農村黑臭水體。“十四五”以來,共治理國家監管黑臭水體3700餘個、省級監管水體6100餘個,昔日的“臭水溝”“污水塘”現在都變成群衆身邊的“山水畫”“民心廣場”。舉個例子,在山西晉城,黑臭水體的治理融入了當地傳統村落文化傳承,重制“一汪碧水繞古村”的畫面,其中有個米西村,現在成了特别網紅的《黑神話:悟空》裡鐵佛寺的取景地,國慶長假也快到了,有興趣的可以到實地去體驗。

  一個加強是系統加強農用地土壤保護,注重“治用養”結合,確定“吃得放心”。全國共劃出210個重點區域,執行重金屬特别排放限值。支援近400個遺留廢渣治理項目,完成了2300餘個企業整治。推動落實黑土地保護措施,恢複保持地力,促進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和土壤健康。

  當然,大陸村莊面廣量大,各類的環境問題還是會時有發生,比如一些地方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已建而不正常營運,畜禽糞污、生活垃圾亂堆亂放等等。為此,我們也健全了問題發現機制,并且為了不增加基層的負擔,我們不以層層報數來評判工作成效,而是通過随機抽樣,也包括請媒體的朋友們監督,我們和人民網專門形成了一個通道,把人民網基層來信,作為我們的問題線索,“四不兩直”開展調查驗證、案例通報、定期排程,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拓展農村環境整治的成效。

  下一步,重點還是要圍繞美麗中國建設目标,出台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統籌推動鄉村生态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力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久久為功,努力把農村建設成為“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宜居幸福家園。

謝謝!

光明日報記者:核安全是核電發展的生命線,怎麼重視都不為過。請問生态環境部在核與輻射安全上采取了哪些保障措施?謝謝。

  黃潤秋:這個問題請董保同副部長來回答,他同時也是國家核安全局局長。 

  董保同:謝謝您的提問。就像您剛才講的,核安全是核電的生命線,確定核安全責任重于泰山。這些年來,生态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總體國家安全觀和核安全觀,在確定核安全方面做了很多紮實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依法壓實企業的主體責任。核電廠都是企業在營運。我們督促企業自覺把核安全擺在最高優先級,有效運作企業内部安全保障體系,同時做到各個環節無縫銜接。

  第二,堅持最高标準最高品質。一是制定最嚴格的法規标準,而且安全标準比一般行業要高得多。二是實施最嚴格的品質保障體系,包括裝置和各項工作管理都要高品質,確定安全。三是從源頭抓起,堅持成熟設計、縱深防禦,從設計上考慮各種因素、各種風險,設定多重安全屏障,確定不發生事故。四是從人員的角度,對操縱員、核級焊工、無損檢驗等重要特殊的崗位,實行資質管理和嚴格考核,依靠高水準人員去運作管理。

  第三,從核安全監管的角度,認真履行監管職責,實施全過程、嚴格、獨立的監管。從核電站的選址、設計到建造、調試、運作,以及将來的退役和一些重要裝置的制造,都實行全過程許可。而且,在一些關鍵環節設定了若幹個控制點,都要進行現場檢查,不達标準決不放行,這個是非常嚴格的。同時,我們對輻射環境的監測是全天候的,包括流出物的監測、輻射環境品質的監測等,有1834個輻射環境監測點,24小時全天候在運作,整個過程是非常嚴格的。另外,對重要核安全問題,堅持保守決策,確定安全,不能冒險。這些都是核安全監管方面的明确要求。

  第四,推行有效的經驗回報。一個核電廠遇到的問題,其他核電廠都要汲取經驗教訓。建造運作中,有一些異常事件要及時報告,而且報告以後全行業都要周知、舉一反三。如果從更大範圍講,國外一些核電站出現問題,也要及時了解,讓全行業借鑒。同時,我們的一些好的經驗做法,也會作為良好實踐在國際上推廣。核安全是命運共同體,不管哪裡出了問題,都可能影響世界各國核電事業的發展。

  最後,強化核安全科研。我們建設了國家核安全中心,作為核安全監管科研基地,開展科研攻關,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是以然。通過企業和行業同向發力,共同確定核安全。

  截至目前,大陸已經頒發運作許可證的核電機組57台,建造許可證的30台,核準待建的15台,加起來共102台。大陸核電技術已經實作二代向三代的疊代更新,四代技術陸續開始應用,是以整體上大陸核電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從核安全角度看,大陸保持了良好的核安全記錄,環境監測資料沒有監測到異常,從整體上保障了核事業高品質發展。

  下一步,我們将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要求,着力建構嚴密的核安全責任體系,不斷完善現代化核安全監管體系,進一步加強核安全監管,實作高水準核安全,也更好保障公衆安全和環境健康。

謝謝!

海報新聞記者:碳市場是中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和推動實作碳達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請問在碳市場運作和管理上,生态環境部做了哪些工作?未來如何更好發揮碳市場功能,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助力“雙碳”目标實作?另外,統計核算作為碳排放管理的基礎性制度,目前進展如何?謝謝。

  黃潤秋:這個問題請趙英民副部長來回答。

  趙英民: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作碳達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舉措,也是國際上通行的氣候治理政策工具。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碳市場建設,2021年7月和2024年1月,先後啟動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共同構成了大陸的全國碳市場體系,碳市場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成效。概括起來,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講:

  一是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成。國務院頒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生态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碳排放核算核查、注冊登記、交易結算等33項規章制度,初步形成了多層級、較完備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

  二是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基本建成。建成了“全國碳市場資訊網”,成立了全國碳排放權和溫室氣體自願減排注冊登記和交易機構,建成并穩定運作注冊登記、交易結算和管理平台等基礎設施。

  三是碳市場資料品質和管理能力大幅度提升。建立碳排放資料品質常态化監管機制。利用大資料等技術探索建立了一整套資料品質監管體系,大幅提升監管效能,碳排放資料品質顯著改善。另外,全國碳市場科學規範的資料核算标準和方法,也為碳足迹管理打下堅實基礎。

  四是全國碳市場實作了穩起步、穩運作,市場活力穩步提升。截至今年8月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4.76億噸、成交額達279億元,碳價在每噸90元左右波動,總體處于合理水準。今年年初,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一經啟動,就引起了國内外各方的關注,充分顯示了通過市場手段調動全社會積極參與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碳排放統計核算是管理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近年來,我們持續組織開展國家和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定期釋出統一權威的各級各類排放因子,持續完善能源活動和工業過程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為滿足社會各界多用途碳排放核算需求提供了基礎支撐服務。今年5月,我們聯合14個部委印發了《關于建立碳足迹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明确了4個方面22項重點工作任務,目前我們已經釋出了大陸産品碳足迹核算通則國家标準,為具體産品碳足迹核算标準制定創造了條件。

  下一步,我們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進一步擴大碳市場行業覆寫範圍,釋出更多方法學,納入更多參與主體,嚴格監管碳市場資料品質,着力建構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

  謝謝!

  壽小麗:繼續提問,還有兩位記者舉手,最後兩個問題。

紅星新聞記者: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态環境管理制度,能否請您介紹一下生态環境分區管控工作?下一步還有哪些考慮?謝謝。

  黃潤秋:這個問題請郭芳副部長回答。 

  郭芳:謝謝您的提問。剛才黃潤秋部長開篇也介紹了全域覆寫的生态環境分區管控體系。衆所周知,大陸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承載能力、功能定位差異都很大,這就必須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從源頭加強生态環境準入管理。生态環境分區管控,就是根據生态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實施差異化管控的制度,是一個區域生态環境管理的源頭和基礎,為發展“明底線”“劃邊框”。

  從2017年開始,生态環境部先後在連雲港等4個城市和長江經濟帶試點,兩年後在全國推開。目前,生态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已基本建立,省、市兩級生态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均已釋出實施。全國共劃定了優先保護、重點管控、一般管控三類單元共44604個,并且做到“一單元一清單”,這個清單是準入清單,明确了在這個單元裡“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在這個基礎上,各省(區、市)生态環境分區管控資訊平台,已經完成基本功能建設并上線運作,支撐了政策落地、環境準入、園區管理、執法監管的數智化應用,初步實作了“一圖全覽、一鍵研判、一站服務”。比如,廈門市率先向社會開放了分區管控應用系統,招商引資項目先到這個平台上看看符不符合條件,工藝達不達标,能不能進這個園區,經過指導累計有上萬個項目優化了布局或調整了工藝,減少了低效投資,優化了營商環境。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确提出“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态環境管理制度”,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将抓好改革任務落實,做到“三個進一步”。

  進一步夯實工作基礎。推動分區管控納入生态環境法典,加大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支援力度,研究分區管控的單元劃分、精準管控等關鍵核心技術。

  進一步強化平台應用。制定資訊平台建設指南和接口規範,大量環境監測資料都會接到資訊平台上。加強國家、省兩級平台互聯互通,拓展應用場景,提升應用效能。

  進一步形成制度合力。開展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減污降碳協同等試點工作,強化政策協同。開展生态環境分區管控與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等制度關聯改革,完善源頭預防體系,抓早抓實,力争在環境管理的初始環節就實作以高水準保護促進高品質發展。

  謝謝!

  壽小麗:好,最後一個提問。

鳳凰衛視記者:現在生态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議題和國際競争合作的重要領域,中國也實作了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請問,可否為我們簡單介紹這些變化,下一步将怎樣為全球生态文明建設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謝謝。

  黃潤秋: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您提到的這個話題,我是深有感觸的,下面我來簡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還清楚地記得,2022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中國是主席國,我是大會主席,當我在閉幕會上重重敲下手中的木槌,宣布“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架構”,這項經過近十年艱苦談判,對于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将起到裡程碑意義的全球協定通過的時候,數千人的會議大廳裡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參會人員歡呼雀躍、互相擁抱,紛紛對中國作為主席國作出的貢獻表示敬意和祝賀。那一刻,我感到由衷的自豪。這是中國作為主席國,首次主持國際重大環境公約談判并取得成功。我也深深地體會到,這是習近平主席親自關懷和高位推動的結果,習近平主席兩次在大會上發表視訊講話,對談判程序和架構的達成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彰顯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情懷和擔當。

  應對氣候變化領域也是如此。2015年,也正是在習近平主席的親自推動下,達成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此後,在推動《巴黎協定》落實的曆次氣候變化大會上,中國都發揮了穩定器、推動者、行動派、實幹家的作用,我們廣泛凝聚各締約方共識,共同推動氣候變化領域建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體系,得到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和普遍贊許。

  這些年來,習近平主席相繼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這些重大倡議都把環境與氣候治理作為重要内容,為攜手建構地球生命共同體提供了強大動力。我們向世界莊嚴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實作碳中和”的雙碳目标願景,宣布不再建立境外煤電項目,幫助開發中國家和小島嶼國家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我們還和40多個國家簽署了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和援助協定,開發實施“非洲光帶”項目,向全球提供了60%的風電裝置、70%的光伏元件裝置。過去10年間,正是因為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取得的巨大技術進步和大規模應用,才有力推動了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成本分别下降超過60%和80%,為全球碳減排和綠色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這是國際社會所公認的。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國際社會得到了高度認可,一系列的核心理念,比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等,在全球範圍内得到廣泛傳播,成為引領全球環境治理的先進理念,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是以說,大陸實作了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

  面向未來,我們将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持續深化生态環境領域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合力保護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謝謝各位記者朋友!

 壽小麗:謝謝黃潤秋部長,謝謝各位釋出人,謝謝各位記者朋友的參與,今天的新聞釋出會就到這裡,大家再見!

全文實錄|生态環境部出席國新辦“推動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釋出會并答記者問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壽小麗(栾海軍 攝)

文字來源 | 國新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