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玉淵譚天丨大陸遊客自由行,“金門模式”影響力顯現

來源:玉淵譚天微信

玉淵譚天丨大陸遊客自由行,“金門模式”影響力顯現

2024年9月23日,時隔四年多,首個大陸旅行團順利結束金門之行。兩天後,9月25日,27名大陸居民啟程前往金門開展個人遊,這意味着金門恢複大陸遊客自由行。

從提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到金門附近海域的海上執法,過去一年多,大陸針對金門采用了很多新的治理手段,并且通過實踐将“金門模式”向全台灣延伸,這也使得金門成為了觀察台灣問題局勢變化的支點。

現在,重新開放大陸遊客金門自由行,又意味着什麼?

實際上,大陸遊客金門自由行,是觀察兩岸關系的一個重要視角。

2011年,經過兩岸協商,大陸遊客開始經“小三通”前往金門自由行。2020年,民進黨當局單方面關閉“小三通”,與此同時,大陸也停發了前往台灣的個人旅遊簽注。這次重新開放,就是恢複這條通道。

譚主了解到,這次開放來之不易。之是以這樣說,是因為今天台灣的政治環境,與最初金門開放自由行時已經大不一樣。

當時,兩岸交流正處于增長的熱潮。而這一次恢複,存在着不同的背景,民進黨當局正在加大政策力度隔離台灣與大陸:

2020年以來,民進黨當局設下取消兩岸直航點、禁止旅行社組團等多方面的障礙,同時禁止大陸居民前往台灣。賴清德上台後,民進黨當局又通過“去中國化”等手段,企圖進一步削弱兩岸群眾之間的認同。

過去一段時間,在逐漸恢複台灣向大陸遊客開放的過程中,民進黨當局也使過不少絆子。

對于海上航線,這種現象尤其嚴重。

為了恢複大陸居民赴台團隊旅遊,台灣旅遊業者曾向民進黨當局申請船班約20次,但均未成功。台“陸委會”還以所謂“安全疑慮”為由,拒絕了台灣旅遊業者送出的所有包船方案。

在包船方案的糾紛中,有一個細節是,台“陸委會”曾經以“搭飛機可以,但搭船不可以”來解釋所謂“安全疑慮”。

這樣的理由,從今年2月的金門“漁船事件”發生以來,就被台“陸委會”挂在嘴邊。也就是說,對海上航行“安全”的擔憂,成了台“陸委會”阻撓兩岸人員往來的借口。

可在兩岸之間行船的船東看來,真的存在所謂的不安全嗎?

譚主注意到,專營廈金“小三通”客船航線的台灣船東,在過去半年期間有過兩次發聲。對比兩次發聲會發現,他們關心的問題正在發生微妙的轉變:

2月,金門“漁船事件”發生後,“小三通”船東提到,廈金水域穩定直接影響船運、觀光遊艇、漁船作業。

半年後,大陸方面宣布将恢複福建居民赴金門旅遊,“小三通”船東關注的重點,已經變成了大陸遊客會來多少,如何增開班次。

這種轉變背後,是這些船東對于海上航行的安全顧慮已經被徹底消除。

從這一轉變就能看出,“金門模式”再延伸的第一層意義,是大陸加強執法,賦予包括金門人在内的台灣同胞更大安全感。

對此,譚主詳細分析過,過去半年中國涉海部門的執法範圍從廈金海域向台灣海峽中部以東延伸。在這個過程中,相關部門對台灣海峽的海上交通管控和應急救援能力得到重點加強。這些舉措,都是在保障台灣海峽上的民用船隻可以安全航行。

大陸用行動,讓島内所謂職能部門的說辭被“打了臉”。

在這個過程中,島内部分所謂職能部門的“工作模式”,也在發生轉變。

這次金門恢複開放在島内出現松動的迹象,可以追溯到今年7月16日台“立法院”通過決議,開放陸客循“小三通”赴金門、馬祖、澎湖旅遊。

這個動向,恰恰發生在福建海警開始在金門附近海域開展常态化執法巡查之後。

與之對應,這時,針對兩岸部分海上客運線路的複航,島内也開始出現要排除所謂安全因素的聲音。

有了政策,還需要執行與落實。但這時,台“陸委會”等職能部門,開始了一種不作為的“工作模式”。

當時,對于台“立法院”的決議,台“陸委會”就僅僅表現出了一種冷淡的态度,隻在口頭說了一句尊重,沒有任何行動去檢讨現行政策。

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金門恢複開放真正被列上日程?

翻看過去兩個多月以來台“陸委會”關于金門的表态,譚主發現,在一個時間節點上,台“陸委會”對于金門開放的态度發生了明顯轉變:

8月24日,台“陸委會”釋出了一份“恢複兩岸觀光旅遊相關規劃”。有了這份“旅遊規劃”作為依據,台“陸委會”開始對金門開放大陸遊客的各項請示松口,從含糊其詞變成了通通表示支援。

而就在這份“旅遊規劃”釋出前兩天,金門民意代表曾來到北京參訪,來談的就是如何恢複福建居民赴金門旅遊。并且,這次參訪雙方達成了相當多的共識。

也就是說,這份“旅遊規劃”是在大陸與金門民意代表溝通之後,連夜趕制出來的。

為什麼大陸與金門民意代表溝通,能夠促成台“陸委會”的轉變?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特聘教授李非告訴譚主:

台“陸委會”在島内負責大陸事務,這導緻他們的工作存在沖突性,一方面,台“陸委會”需要遵循民進黨當局所謂的大陸政策,另一方面,如果台灣和大陸徹底斷聯,台“陸委會”等于變成了一個空殼司令部,這對他們來說也沒好處。

也正是存在這樣的沖突性,才使得台“陸委會”在很多問題上采用了一種不支援、不反對的含糊其詞的政策。

這次金門開放,還涉及島内的兩個部門——負責交通和經濟的主管部門,他們和台“陸委會”一樣,都處于自相沖突的境地。

李非告訴譚主:

台灣交通部門對台灣的船東負責,但船不停岸,就意味着台灣的船東一直在賠錢。從這個意義上講,恢複兩岸通航符合台灣交通部門的利益,但台灣交通部門也面臨着需要遵循民進黨當局所謂大陸政策的壓力。

這導緻台灣交通部門捏造出“沒有需求”等理由,拒絕核準兩岸的海上客運航線。

在經濟領域,也存在一種類似的叙事。

民進黨當局稱,在“小三通”停航前的三年間,台灣地區的大陸遊客在逐年減少,而台灣地區還有來自東南亞、日本等地的遊客。言外之意,大陸對于台灣地區旅遊業的貢獻在下降。

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地方民意代表及相關從業者主動繞開民進黨當局,來和大陸直接交流,成了消除這些虛假叙事的方法,也大大壓縮了島内這些所謂職能部門可以含糊其詞的空間。

金門民意代表和相關從業者負責提出開放的具體方案,大陸直接與金門敲定如何開放,這時,島内所謂職能部門也就不得不顧及民意的呼聲。

這背後,是“金門模式”再延伸的第二層意義,加強溝通給予包括金門人在内的台灣同胞更多獲得感——島内有所呼,大陸有所應。有更多獲得感的島内群眾,也在更努力地“倒逼”民進黨當局。

之是以能夠完成這樣的“倒逼”,基于一個事實:

兩岸融合發展已經形成一股不可阻擋的趨勢,這幾年失去和大陸的連接配接,讓台灣群眾苦不堪言。

從金門代表團參訪的細節中,就可以發現這個問題。

譚主注意到,這次不僅有旅遊業和食品業的代表,并且代表團在來訪期間還參觀了北汽的新能源汽車園區等地點。

這些領域覆寫了金門的傳統優勢産業,也包含金門未來希望重點發展的産業。

這裡說的傳統優勢産業,包括旅遊業和食品業——金門受制于地理和人口條件,第三産業比較發達,以往的産值占比超過70%,第二産業也圍繞第三産業發展,就集中在食品加工産業,主要生産旅遊的伴手禮。

那麼,金門代表團還來參觀大陸的技術創新産業園區,為什麼?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經濟所所長王勇告訴譚主:

過去幾年,金門在推動和大陸合作的過程中,也在積極地吸納台灣島的産業外延。具體來說,就是金門成為了兩岸雙向貿易和投資的中轉站,通過提供金融、法律、房地産等服務,大陸可以通過金門取得與台灣地區的直接合作。

金門開拓新的增長點,原因很簡單,圍繞旅遊業的發展模式在可見的未來依然充滿不确定性。

就拿金門預計明年啟用的新旅客大樓來說,金門縣政府擴建花費30.3億元新台币,相當于其全年政府預算的20%,但如果今年金門未能如期開放,就是白忙活一場。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陸與金門開始積極尋找新的合作點,來想辦法規避民進黨當局帶來的兩岸關系不穩定因素。

這也是“金門模式”再延伸的第三層意義,促進産業融合給予包括金門人在内的台灣同胞更大發展空間,讓兩岸的互相支援、交融互通真正在基層紮根,築起兩岸關系的底座。

對此,大陸的謀篇布局可以追溯到更早一點。

去年推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支援廈門與金門加快融合發展。今年,在介紹《意見》釋出一年來的落實進展情況時,國台辦重點提到了大陸首支由台商發起的兩岸産業投資基金在廈門注冊落地。

這隻基金投向的,是儲能、新能源材料等高端制造和資訊科技等領域,對應着民進黨當局限制台商對大陸投資的重點領域。

不久前,王勇剛剛前往蘇州的工業園和昆山的台商投資區考察,他和譚主分享了他的一線觀察:

台商在當地的投資仍然是很熱絡的,包括晶片制造、機械類、醫藥類等企業,在當地的投資都在正常運作。這些台商過去受到民進黨當局的政策引導,他們有過向東南亞等地轉移投資的舉動,但去了之後,他們發現,這些地區的投資成本非常高。相較而言,大陸在體制、法律等方面對于台商的投資比較親善,是以他們都願意回來。

也就是說,民進黨當局再怎麼引導,改變不了一個基本事實是,依靠大陸發展依舊是台灣最好的選擇。

在這樣的背景下,以金門為支點,大陸正在與台灣建立新的地理連接配接和制度連接配接,突破民進黨當局設下的藩籬。

拿這支台商發起的兩岸産業投資基金來說。王勇告訴譚主:

走台商自主設立的投資基金通道,就可以在技術上規避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政策的影響。

無論民進黨當局設定怎樣的障礙,用怎樣的叙事抹黑兩岸合作,兩岸融合發展的程序始終在向前推進,也正在得到島内群眾的積極回應。

随着大陸與島内群眾走得越來越近,留給民進黨當局的選項隻會越來越少。“倒逼”民進黨當局在金門放寬其所謂大陸政策,就是一個預示。 【來源:玉淵譚天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