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獎的“含金量”不言而喻,每次公布,總會引起軒然大波。多年前的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因為他的上榜,在圈内也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但是沒人說“不”,先看看他的幾幅作品。
張文佑作品
若不是事先提及,相信你一定無法想象,如此精妙、古雅的作品竟出自張文佑之“口”!
時常會聽到一些學書人在抱怨,學書有年,卻未見進境。或怨家貧,或怨明師難遇,或羅列諸多理由,無非是為自己仍停留在“半路”上,找一些冠冕堂皇的說辭與借口罷了。
若你有幸認識或了解張文佑,也許你也會和很多人一樣,為自己曾經荒唐的說辭或借口,羞愧難當。
張文佑作品
張文佑的意義在于彰顯了一個人非凡的毅力,他用口寫出的書法比一般人用手寫的還好,而且從小楷到大草皆能,是書法界的正能量。
顯然違背常理,但張文佑硬是把自己的嘴練就成巧手一般——捉筆揮毫!上下紛飛,靈動而灑脫,但個中甘苦,恐怕也隻有他本人能體會吧。
張文佑作品
網友感歎:
——即便是一個雙手健全的人,要想書法作品達到這樣的境界,也極不容易。其楷、行、草兼擅,可謂當下中國書法的一朵奇葩。
——張文佑帶着一雙尋找美的眼睛去寫字,他“咬定青山不放松”,換得“口吐珠玑”的盛名。
——張文佑的書法雖非同步文化教育培養形成的,全靠臨池苦練而成,但是,如果僅僅靠苦練,未必能成為一個有獨創精神的脫俗書法家。隻有靠着自己對書法的審美靈性,才能獲得超越法度的大成。
張文佑作品
要論生活的艱辛與不幸,張文佑大概是最有資格“訴苦”的,但他并沒有借此博取同情。在他的面容上,你看不到苦難刻下的絲毫痕迹。
他說:藝術是平等的,不管在什麼條件下,用什麼手段創作,藝術的最終目的都是展現給人看。
他也不希望媒體以勵志的典型宣傳他。“我和大家其實一樣,别人用手,而我用了身體的另一部分——'口'罷了!”
寫字時,張文佑用口銜着筆,提按使轉,收放自如;枯濕濃淡,運用合宜;疾徐蒼潤,不偏不倚,令人歎為觀止。
機緣巧合,他自幼得到專業的書法訓練,以口捉筆,寒暑不辍,熟習曆代名家碑帖,尋覓到了比常人的手還要靈活的審美表達。後又負笈滬上拜師求藝,尤以小楷取法魏晉而為人稱道。1997年,應上海真如寺邀請,耗時八月有餘,書就400米小楷長卷——《妙法蓮花經》,這可謂一項浩大工程,若無紮實的書法功底與足夠的毅力,恐怕難當此大任。
張文佑長卷作品局部
張文佑現居福建泉州承天寺,抄經為業。在他看來,這是一項很适合他的工作。一邊抄經弘法,一邊專注于自己喜愛的書法,用口中之筆足以養家育兒,其樂融融。
張文佑為龍華禅寺題字
畫家、詩人王學明先生有詩贊曰:
一卷楷書如入定,巨篇大草任疏狂。
魯公擱筆張颠去,口吐蓮花翰墨香。
“一輩子做好一件事不容易,我這輩子就想把書法練好。”張文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