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舉措化解老難題:耕地“動”了,人心穩了

每年秋收前,都是陽信縣商店鎮李化甫村村“兩委”們最忙碌的時候。這段時間,流轉村裡耕地的大戶,要把下一年的費用交到村裡;村裡要趕在10月1日前,根據每家實有人口數量,把對應的費用打給每一戶村民。

“我們給每戶打款金額是按每戶的實際人口數,一口人對應着1.4畝地,是以打款前核實每家實有人口數很關鍵。”9月24日,在跟耕地大戶溝通好今年耕地流轉費打款日期和數目後,李化甫村黨支部書記趙建利介紹,“這也是我們村推出的一個解決目前難題的新舉措。”

新舉措化解老難題:耕地“動”了,人心穩了

趙建利(右一)正在向邱勝岩(右二)和村民們介紹“動”地詳細内容。

李化甫村是個純平原村,耕地是不少村民的命根子。在2022年8月之前,村裡因耕地承包面積多少積累了很多難題和沖突。

“有些年輕村民,四口之家,卻隻有一口人的地;有的小家庭,一家3口甚至都沒有地;而有些家庭,一個人卻種着三四個人甚至是四五個人的地等等。這導緻少耕地、沒耕地的農戶意見很大。” 李化甫村所在商店鎮聶家工作片區黨總支書記邱勝岩頗有感觸地說,“這導緻家庭出現了不和睦,鄰裡間出現了不和諧,随着時間的推移,問題和沖突越積越多,也影響了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新舉措化解老難題:耕地“動”了,人心穩了

趙建利(左)正在跟邱勝岩一塊檢視有關工作總結。

2022年4月,趙建利擔任李化甫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之初,化解沖突和問題成為他的首要任務。經走訪調研和考察論證,最終在鎮黨委政府支援下,2022年8月,該村推出了解決問題的新舉措。

“我們村黨支部領辦了合作社,通過做工作,将全村耕地流轉過來,然後合作社再把耕地流轉給一個種地大戶。” 趙建利介紹說,“以前不願種或種不了地的村民,就流轉給幾個小規模種植戶,每畝隻收三四百塊錢的費用;合作社統一運作後,采取競标方式,最後每畝地流轉價格達到930元。而通過統一整理,在原人均1.4畝耕地基礎上,全村耕地還增加了100多畝。”經村裡多方商議決策,新舉措核定:隻要戶籍在村裡的村民,每年10月1日前,每人都可以分到1.4畝地對應的1302元流轉費;增加的100多畝地的收益歸村集體;村民家裡人口有增減,費用則在下一年相應增減。

新舉措化解老難題:耕地“動”了,人心穩了

李化甫村村民建立的肉鵝養殖場。

村民宋立國,母親已去世10多年,期間母親的承包地他雖然一直種着,但自己3個孩子,除老大有地外,11歲的老二和4歲的老三在村裡并沒有耕地。此次調整,宋立國一家雖然少了母親的一份收益,卻多了兩個孩子的收益,對此他十分滿意。

村民趙玉輝,大家庭裡有10口人,但長期以來卻隻有5口人的地;弟弟一家3口,一直無地可種,為此跟父母和村裡鬧意見。此次調整後,他們家新增了5口人的地,利益得到了保障。

而對人口淨減少的家庭,對這一新舉措也非常贊同。原因在于,耕地流轉費相比以前有了大幅增加,是以其中有些戶總收益不減反增;而收入淨減的,目前看着是吃虧,但從長遠看,今後如果家裡添丁進口,收益肯定也會漲上來,是以也支援此舉措的實施。

趙建利感慨地說,新舉措推出後,村裡多年的難題得到了解決,村民和村集體收入都增加了,家庭是以和睦了,鄰裡之間也熱絡起來。可謂是地“動”了,心卻穩了。村裡和諧了,産業發展也有了基礎,經過兩年多的發展,目前該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肉鵝養殖專業村。

(大衆報業·農村大衆記者王星 通訊員 翟成新 董穎)